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76|回覆: 2

[醫藥臨床] 瀉黃散加減治療滯頤驗案

[複製鏈接]
中醫藥報5版 發表於 2018-6-8 13:5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文仲渝主任醫師是重慶市名中醫,兒科專家,全國名老中醫傳承工作室導師,全國第五、第六批老中醫藥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文仲渝從醫40餘載,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現將筆者跟師臨證中治療滯頤驗案介紹如下。

滯頤是指小兒口中涎液不自覺地從口內流溢出來的一種病,俗稱流涎、流口水。其病名出自【諸病源候論·小兒雜病諸侯·滯頤候】。書中記載:『滯頤之病,是小兒多涎唾流出,漬於頤下。此由脾冷液多故也。脾之液為涎,脾氣冷,不能制其津液,故冷涎流出,滯漬於頤下。』病因多為食傷因素和正虛因素,病變臟腑在脾胃,脾之液為涎,廉泉乃津液之道路,脾運則水津四布,胃和則濁氣下行,脾胃濕熱及脾胃虛寒,均可導致廉泉失束,津液失約而口中流涎不止。歷代醫家對此病的辨證論治以脾胃虛寒及脾胃濕熱為主,而以脾胃虛寒論治者相對較多,如【壽世保元·小兒科·滯頤】言:『一論滯頤,乃涎流出而漬於頤間也。涎者,脾之液,脾胃虛冷,故涎自流,不能收約,法當溫脾為主。』【萬氏秘傳片玉心書·口瘡門】曰:『小兒兩頰頤流涎浸潰胸前者,此滯頤。蓋涎者脾之液,口為脾竅,由脾胃蓄冷,不能收斂津液,故涎從口出,而潰於頤者,宜溫脾丹主之。』

王某,男,4歲2月,2018年3月13日初診。患兒半年來口流涎液,質黏稠,頤間紅赤。喜舔衣角,咬衣物,伸舌頭,伴口乾唇紅,口臭。平素喜食肥甘、煎炸之品。睡眠欠安,大便乾結,2~3天1次,小便黃。舌紅苔黃膩,脈數。

診斷:滯頤(脾胃濕熱)。

治則:清熱消滯,和胃安神。

處方:瀉黃散加減:黃連5g,知母8g,梔子8g,藿香8g,佩蘭8g,竹茹10g,生地12g,丹皮6g,澤瀉8g,酸棗仁10g,柏子仁10g,銀花10g,連翹10g,大青葉15g,枇杷葉10g,薏苡仁15g,檳榔10g,枳實6g,南沙參15g,北沙參15g(另包),熟大黃5g,甘草5g。3劑。每日1劑,溫開水沖服,分早、中、晚3次溫服。

2018年3月16日複診:服藥後患兒口流涎液明顯好轉,但仍喜伸舌。大便干,2~3天1次,納食可眠欠安。舌紅苔黃膩,脈數。予清熱除濕通便,

處方:黃連5g,知母8g,梔子8g,茯苓10g,藿香8g,佩蘭8g,竹茹10g,檳榔10g,枇杷葉10g,薏苡仁15g,通草5g,草豆蔻5g,草果5g,枳實6g,川厚朴(另包)6g,熟大黃5g,甘草5g。7劑。每日1劑,溫開水沖,分早、中、晚3次溫服。隨訪1月,未再流涎,病癒。

按:該患兒平素喜食肥膩、煎炸之品,致胃腸積熱,脾失健運,濕熱內蘊,濕濁上犯,迫津外泄致涎液黏稠;脾開竅於口,其華在唇,若脾胃濕熱則唇紅口乾;脾主舌本,脾絡連舌,故脾熱者弄舌;濕熱阻滯,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濁氣上逆則口臭;積熱蘊結而致腸腑傳導失常,引起大便乾結,2~3天1次;食積腸胃,『胃不和,則臥不安』,故患兒夜眠欠安。文仲渝治以清熱消滯、和胃安神之法,選瀉黃散加減。

瀉黃散出自錢乙【小兒藥證直訣】一書,又名瀉脾散。正如【保嬰撮要·滯頤】所說:『脾之液為涎,由脾經虛寒不能收撮耳,治用六君子湯。若脾經實熱而廉泉不能約制者,用牛黃清心丸;胃經實熱而蟲動,津液流出者,用瀉黃散。』方中黃連苦寒之品,直折胃中實火;梔子苦寒瀉火,燥濕清熱,通瀉三焦;澤瀉滲濕泄熱,二藥合用,導濕熱下行,從小便而去;大黃通便瀉熱,盪熱於下;藿香、佩蘭化濕和中;銀花、連翹、大青葉清熱解毒,既能透熱達表,又能清里熱而解毒;茯苓、薏苡仁健脾燥濕;檳榔、枳實行氣導滯,除滿消脹;枇杷葉、竹茹歸肺、胃經,具有清肺和胃之效,此處運用,還取『實則瀉其子』之意,通過清肺熱而達到瀉脾熱之功;唾液自流,日久必傷陰液,故用南、北沙參養胃陰、生津潤燥,生地、丹皮、知母清熱滋陰生津;棗仁、柏子仁既寧心安神、又潤腸通便。諸藥合用,共湊清熱消滯,和胃安神之效。二診患兒流涎症狀明顯緩解,但大便仍干,故去清熱解毒之銀花、連翹、大青葉,加行氣導滯之厚朴及燥濕行氣之通草、草豆蔻、草果,加強行氣通便,瀉熱燥濕之功。

文仲渝認為,隨着現代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家長對下一代優生優育意識增強,不少家長對此陷入誤區,片面強調營養,濫用滋補之品損傷脾胃;由於小兒脾常不足,運化力弱,又小兒乳食不知自節,若進食過量,或過食肥甘厚味、煎炸甜膩之品,或過食生冷,或病後失養等等因素,均可傷及脾胃,脾胃受損,不能運化水濕則濕濁內生,濕與熱結,內蘊脾胃,而致脾胃濕熱,脾開竅於口,濕熱上蒸,故見口中流涎。文仲渝強調,認清病因,把握病機,辨證論治,方能奏效。 (熊霖 余瑜 重慶市中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九天雲中龍 發表於 2025-4-25 22:33 | 顯示全部樓層
【瀉黃散加減治療滯頤之脾胃濕熱證芻議】

文仲渝先生此案,誠得古人法度而能通變者。案中患兒滯頤顯系脾胃濕熱證候,與【諸病源候論】所載脾冷流涎之傳統認識迥異,正可見先生辨證之精審。今就本案理法方藥略陳管見。

一、病機闡微
患兒涎液黏稠、頤間紅赤,更兼口臭便結、舌紅苔黃膩,此非脾寒不攝,實乃脾胃濕熱蘊結之明證。【素問·至真要大論】"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之理,於本案尤為切合。蓋肥甘厚味釀濕生熱,濕熱熏蒸則廉泉失約,如釜中沸水蒸騰外溢。先生不囿於常法,斷為濕熱作祟,深得錢乙"小兒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之旨。

二、方藥析義
瀉黃散本為錢乙【小兒藥證直訣】治脾熱弄舌之方,先生加減頗具匠心:
1. 以黃連、梔子為君,直折中焦濕熱,合知母、生地成清熱護陰之勢
2. 藿香、佩蘭芳香化濁,佐竹茹、枇杷葉和胃降逆,暗合"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訓
3. 尤妙在檳榔、枳實、熟大黃通腑泄熱,給邪以出路
4. 酸棗仁、柏子仁安神,兼顧"胃不和則臥不安"之兼證

三、辨治特色
1. 三焦分消:上清(銀翹)、中運(藿朴)、下導(黃枳)並舉
2. 氣血兩清:丹皮、生地涼血,大青葉解毒
3. 潤燥相濟:沙參護陰,薏苡滲濕
複診轉方側重淡滲利濕,加通草、二蔻芳香醒脾,既防苦寒傷胃,又避滋陰助濕,盡顯"疏瀹氣機,令其調達"之妙。

四、臨證啟示
1. 滯頤辨治當分寒熱:脾冷者涎清稀、面白肢涼;濕熱者涎黏稠、口臭舌紅
2. 現代小兒過食肥甘,濕熱證型日增,不可執溫脾丹概治
3. 治濕熱滯頤需注意:
忌過用溫補
宜佐消導
需調暢氣機

此案啟示後學:讀經典當知常達變,臨證尤須四診合參。文先生立足傳統而不泥古,於尋常病證中見真章,堪為吾輩範式。
彭侵李 發表於 2025-7-2 05:48 | 顯示全部樓層
瀉黃散加減治療滯頤之脾胃濕熱證析義

文仲渝先生此案,以瀉黃散化裁療小兒滯頤,辨證精準,方藥切中病機,實承古法而創新用之典範。今就本案理法方藥略陳管見,以闡發其學術精髓。

一、病機辨析與古訓溯源
滯頤一證,【諸病源候論】明言『脾冷液多』為其本,後世醫家多宗溫脾之法,如【壽世保元】主以溫脾丹,【片玉心書】亦強調脾胃虛冷。然本案患兒症見涎黏稠、頤赤、口臭、便結、舌紅苔黃膩,顯屬脾胃濕熱證。此乃過食肥甘,積熱蘊脾,津液被灼,廉泉失約所致,恰合【小兒藥證直訣】『脾熱則涎濁』之論。文師不拘於常法,辨證獨重濕熱,正合『有是證用是方』之經旨。

二、方藥解析與配伍精妙
瀉黃散原方(藿香、梔子、石膏、甘草、防風)為錢乙治脾熱弄舌之名方。本案去石膏、防風之辛涼,增黃連、知母、銀翹等,其變通之處尤值玩味:
1. 清熱化濕並重:黃連、梔子、知母直折脾胃伏火;藿香、佩蘭芳香醒脾,佐以薏苡仁、通草淡滲利濕,暗合『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訓。
2. 通腑以瀉濁:檳榔、枳實、熟大黃通降腑氣,使濕熱從下而解,此即『釜底抽薪』之法。
3. 兼顧心神:酸棗仁、柏子仁安神,針對『眠欠安』之兼症,體現『五臟相關』整體觀。
4. 護陰防燥:生地、南北沙參滋陰生津,防苦寒傷陰,深得『清熱毋忘護陰』之妙。

三、複診轉方之思辨
二診涎減而便結未除,故去生地、丹皮之陰柔,加草果、厚朴辛開苦降,強化中焦運化之力。此調整彰顯『動態辨證』思維:初診側重清熱,複診轉重運脾,步步為營,契合金代張子和『陳莝去而腸胃潔』之論。

四、臨證啟示
1. 辨寒熱為關鍵:滯頤非獨虛寒,濕熱證尤多見於現代飲食失衡小兒,不可執古方而泥古法。
2. 治脾需調升降:本案藿香、枇杷葉升清,枳實、大黃降濁,脾胃氣機得復,則津液自循常道。
3. 用藥輕靈為要:小兒髒氣清靈,文師選藥多取輕清流動之品,如竹茹、佩蘭等,避厚膩壅滯,深諳兒科『隨撥隨應』之特性。

文師此案,既宗【內經】『脾在液為涎』之基,又融匯錢乙瀉黃散清瀉脾熱之旨,更參以吳鞠通『治中焦如衡』之則,堪為兒科濕熱型滯頤治療之範本。學者當於此細究辨證眼目與方藥機變,庶幾臨證不致膠柱鼓瑟矣。

(全文約780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