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78|回復: 2

[医药临床] 泻黄散加减治疗滞颐验案

[複製鏈接]
中医药报5版 發表於 2018-6-8 13:5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文仲渝主任医师是重庆市名中医,儿科专家,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导师,全国第五、第六批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文仲渝从医40余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笔者跟师临证中治疗滞颐验案介绍如下。

滞颐是指小儿口中涎液不自觉地从口内流溢出来的一种病,俗称流涎、流口水。其病名出自〖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侯·滞颐候〗。书中记载:『滞颐之病,是小儿多涎唾流出,渍于颐下。此由脾冷液多故也。脾之液为涎,脾气冷,不能制其津液,故冷涎流出,滞渍于颐下。』病因多为食伤因素和正虚因素,病变脏腑在脾胃,脾之液为涎,廉泉乃津液之道路,脾运则水津四布,胃和则浊气下行,脾胃湿热及脾胃虚寒,均可导致廉泉失束,津液失约而口中流涎不止。历代医家对此病的辨证论治以脾胃虚寒及脾胃湿热为主,而以脾胃虚寒论治者相对较多,如〖寿世保元·小儿科·滞颐〗言:『一论滞颐,乃涎流出而渍于颐间也。涎者,脾之液,脾胃虚冷,故涎自流,不能收约,法当温脾为主。』〖万氏秘传片玉心书·口疮门〗曰:『小儿两颊颐流涎浸溃胸前者,此滞颐。盖涎者脾之液,口为脾窍,由脾胃蓄冷,不能收敛津液,故涎从口出,而溃于颐者,宜温脾丹主之。』

王某,男,4岁2月,2018年3月13日初诊。患儿半年来口流涎液,质黏稠,颐间红赤。喜舔衣角,咬衣物,伸舌头,伴口干唇红,口臭。平素喜食肥甘、煎炸之品。睡眠欠安,大便干结,2~3天1次,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数。

诊断:滞颐(脾胃湿热)。

治则:清热消滞,和胃安神。

处方:泻黄散加减:黄连5g,知母8g,栀子8g,藿香8g,佩兰8g,竹茹10g,生地12g,丹皮6g,泽泻8g,酸枣仁10g,柏子仁10g,银花10g,连翘10g,大青叶15g,枇杷叶10g,薏苡仁15g,槟榔10g,枳实6g,南沙参15g,北沙参15g(另包),熟大黄5g,甘草5g。3剂。每日1剂,温开水冲服,分早、中、晚3次温服。

2018年3月16日复诊:服药后患儿口流涎液明显好转,但仍喜伸舌。大便干,2~3天1次,纳食可眠欠安。舌红苔黄腻,脉数。予清热除湿通便,

处方:黄连5g,知母8g,栀子8g,茯苓10g,藿香8g,佩兰8g,竹茹10g,槟榔10g,枇杷叶10g,薏苡仁15g,通草5g,草豆蔻5g,草果5g,枳实6g,川厚朴(另包)6g,熟大黄5g,甘草5g。7剂。每日1剂,温开水冲,分早、中、晚3次温服。随访1月,未再流涎,病愈。

按:该患儿平素喜食肥腻、煎炸之品,致胃肠积热,脾失健运,湿热内蕴,湿浊上犯,迫津外泄致涎液黏稠;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若脾胃湿热则唇红口干;脾主舌本,脾络连舌,故脾热者弄舌;湿热阻滞,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浊气上逆则口臭;积热蕴结而致肠腑传导失常,引起大便干结,2~3天1次;食积肠胃,『胃不和,则卧不安』,故患儿夜眠欠安。文仲渝治以清热消滞、和胃安神之法,选泻黄散加减。

泻黄散出自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一书,又名泻脾散。正如〖保婴撮要·滞颐〗所说:『脾之液为涎,由脾经虚寒不能收撮耳,治用六君子汤。若脾经实热而廉泉不能约制者,用牛黄清心丸;胃经实热而虫动,津液流出者,用泻黄散。』方中黄连苦寒之品,直折胃中实火;栀子苦寒泻火,燥湿清热,通泻三焦;泽泻渗湿泄热,二药合用,导湿热下行,从小便而去;大黄通便泻热,荡热于下;藿香、佩兰化湿和中;银花、连翘、大青叶清热解毒,既能透热达表,又能清里热而解毒;茯苓、薏苡仁健脾燥湿;槟榔、枳实行气导滞,除满消胀;枇杷叶、竹茹归肺、胃经,具有清肺和胃之效,此处运用,还取『实则泻其子』之意,通过清肺热而达到泻脾热之功;唾液自流,日久必伤阴液,故用南、北沙参养胃阴、生津润燥,生地、丹皮、知母清热滋阴生津;枣仁、柏子仁既宁心安神、又润肠通便。诸药合用,共凑清热消滞,和胃安神之效。二诊患儿流涎症状明显缓解,但大便仍干,故去清热解毒之银花、连翘、大青叶,加行气导滞之厚朴及燥湿行气之通草、草豆蔻、草果,加强行气通便,泻热燥湿之功。

文仲渝认为,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对下一代优生优育意识增强,不少家长对此陷入误区,片面强调营养,滥用滋补之品损伤脾胃;由于小儿脾常不足,运化力弱,又小儿乳食不知自节,若进食过量,或过食肥甘厚味、煎炸甜腻之品,或过食生冷,或病后失养等等因素,均可伤及脾胃,脾胃受损,不能运化水湿则湿浊内生,湿与热结,内蕴脾胃,而致脾胃湿热,脾开窍于口,湿热上蒸,故见口中流涎。文仲渝强调,认清病因,把握病机,辨证论治,方能奏效。 (熊霖 余瑜 重庆市中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九天云中龙 發表於 2025-4-25 22:33 | 顯示全部樓層
《泻黄散加减治疗滞颐之脾胃湿热证刍议》

文仲渝先生此案,诚得古人法度而能通变者。案中患儿滞颐显系脾胃湿热证候,与《诸病源候论》所载脾冷流涎之传统认识迥异,正可见先生辨证之精审。今就本案理法方药略陈管见。

一、病机阐微
患儿涎液黏稠、颐间红赤,更兼口臭便结、舌红苔黄腻,此非脾寒不摄,实乃脾胃湿热蕴结之明证。《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之理,于本案尤为切合。盖肥甘厚味酿湿生热,湿热熏蒸则廉泉失约,如釜中沸水蒸腾外溢。先生不囿于常法,断为湿热作祟,深得钱乙"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旨。

二、方药析义
泻黄散本为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治脾热弄舌之方,先生加减颇具匠心:
1. 以黄连、栀子为君,直折中焦湿热,合知母、生地成清热护阴之势
2. 藿香、佩兰芳香化浊,佐竹茹、枇杷叶和胃降逆,暗合"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训
3. 尤妙在槟榔、枳实、熟大黄通腑泄热,给邪以出路
4. 酸枣仁、柏子仁安神,兼顾"胃不和则卧不安"之兼证

三、辨治特色
1. 三焦分消:上清(银翘)、中运(藿朴)、下导(黄枳)并举
2. 气血两清:丹皮、生地凉血,大青叶解毒
3. 润燥相济:沙参护阴,薏苡渗湿
复诊转方侧重淡渗利湿,加通草、二蔻芳香醒脾,既防苦寒伤胃,又避滋阴助湿,尽显"疏瀹气机,令其调达"之妙。

四、临证启示
1. 滞颐辨治当分寒热:脾冷者涎清稀、面白肢凉;湿热者涎黏稠、口臭舌红
2. 现代小儿过食肥甘,湿热证型日增,不可执温脾丹概治
3. 治湿热滞颐需注意:
忌过用温补
宜佐消导
需调畅气机

此案启示后学:读经典当知常达变,临证尤须四诊合参。文先生立足传统而不泥古,于寻常病证中见真章,堪为吾辈范式。
彭侵李 發表於 2025-7-2 05:48 | 顯示全部樓層
泻黄散加减治疗滞颐之脾胃湿热证析义

文仲渝先生此案,以泻黄散化裁疗小儿滞颐,辨证精准,方药切中病机,实承古法而创新用之典范。今就本案理法方药略陈管见,以阐发其学术精髓。

一、病机辨析与古训溯源
滞颐一证,《诸病源候论》明言“脾冷液多”为其本,后世医家多宗温脾之法,如《寿世保元》主以温脾丹,《片玉心书》亦强调脾胃虚冷。然本案患儿症见涎黏稠、颐赤、口臭、便结、舌红苔黄腻,显属脾胃湿热证。此乃过食肥甘,积热蕴脾,津液被灼,廉泉失约所致,恰合《小儿药证直诀》“脾热则涎浊”之论。文师不拘于常法,辨证独重湿热,正合“有是证用是方”之经旨。

二、方药解析与配伍精妙
泻黄散原方(藿香、栀子、石膏、甘草、防风)为钱乙治脾热弄舌之名方。本案去石膏、防风之辛凉,增黄连、知母、银翘等,其变通之处尤值玩味:
1. 清热化湿并重:黄连、栀子、知母直折脾胃伏火;藿香、佩兰芳香醒脾,佐以薏苡仁、通草淡渗利湿,暗合“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训。
2. 通腑以泻浊:槟榔、枳实、熟大黄通降腑气,使湿热从下而解,此即“釜底抽薪”之法。
3. 兼顾心神:酸枣仁、柏子仁安神,针对“眠欠安”之兼症,体现“五脏相关”整体观。
4. 护阴防燥:生地、南北沙参滋阴生津,防苦寒伤阴,深得“清热毋忘护阴”之妙。

三、复诊转方之思辨
二诊涎减而便结未除,故去生地、丹皮之阴柔,加草果、厚朴辛开苦降,强化中焦运化之力。此调整彰显“动态辨证”思维:初诊侧重清热,复诊转重运脾,步步为营,契合金代张子和“陈莝去而肠胃洁”之论。

四、临证启示
1. 辨寒热为关键:滞颐非独虚寒,湿热证尤多见于现代饮食失衡小儿,不可执古方而泥古法。
2. 治脾需调升降:本案藿香、枇杷叶升清,枳实、大黄降浊,脾胃气机得复,则津液自循常道。
3. 用药轻灵为要:小儿脏气清灵,文师选药多取轻清流动之品,如竹茹、佩兰等,避厚腻壅滞,深谙儿科“随拨随应”之特性。

文师此案,既宗《内经》“脾在液为涎”之基,又融汇钱乙泻黄散清泻脾热之旨,更参以吴鞠通“治中焦如衡”之则,堪为儿科湿热型滞颐治疗之范本。学者当于此细究辨证眼目与方药机变,庶几临证不致胶柱鼓瑟矣。

(全文约780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