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09|回覆: 1

[詩詞講座] 袁枚的『性靈說』及詩詞創作

[複製連結]
詩評萬象 發表於 2018-6-6 14: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詩詞

詩詞

袁枚的『性靈說』及詩歌創作

『性靈說』是古代試論的一種詩歌創作和評論的主張。清代袁枚的倡導最力。它與神韻說、格調說、肌理說並未清代前期四大詩歌理論。『性靈說』的核心是強調詩歌要直接抒發詩人的真實情感,是對人自然心聲的流露。他從詩歌創作的主體出發,從真情、個性、詩才三個方面論證了詩人應率真地表達感情,表現個性,提倡自然清新、平易流暢,破除雕章琢句、堆砌典故、以學問爲詩。

一、『性情』論

袁枚自稱『天才多情句自工』,其性靈詩的主要特色正在於書寫自身的真實情感。

首先,詩人內心須有真實的情感,才有創作構思的可能性。袁枚吸取了李贄的『童心說』的觀點,倡導『赤子之心』,反對『偽笑佯哀』的矯揉造作之情,認爲『風情之至者,其文未有不至者』,詩歌是詩人心底的聲音,性情的流露。更要以真性情感發人心,『能入心脾』的詩,才是好詩。袁枚真性情詩首推悼亡詩,如【哭阿良】中記述了袁枚三女夭折是全家悲痛、慌亂、甚至幾乎喪失理智的情景,語言平淺,滲有濃濃悲情,令人動容。再如【瘞梓人詩並序】:

……汝爲余作室,余爲汝作棺。瘞汝於園側,始覺於我安。本汝所營造,使汝仍往返。清風飄汝魄,野麥供汝餐。勝汝有孫子,遠送郊外寒。永遠作神衛,陰風勿愁嘆!

梓人指的是建造隨園的一個土木工人,對於一個勞動工人之死,作者並未視如草芥,不僅爲之作棺、下葬,還懷有真誠的思念之情。其中有二人平等關係的描述,仿佛與一老友促膝長談,顯得樸實而真切。

袁枚一生游遍名山大川,他的山水景物也被賦予別致地審美情感,表現表現而來自然美德千姿百態。如他在【水西亭夜坐】中寫『明月愛流水』,『水亦愛明月』,將水與明月賦予性靈,同時又映襯出詩人『愛水兼愛明月』的性靈。

其次,袁枚張『詩寫性情,惟吾所適』,詩文中所蘊含的感情要深厚、濃郁,從而批判理學對人情的束縛。他曾譏諷對漢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而六朝擬樂府詩盛行的狀況爲『編抄經句,毫無意味』,故『詩教大衰』。同時他認爲詩應該掙脫理教束縛,走進『情』的各個領域,所以很推崇情詩。他在【答蕺園論詩書】中的一段言論稱:『且夫詩者,由情生者也,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後有必不可朽之詩。情所最先,莫如男女。』借男女之情公開與偽道學相抗衡。如【寄聰娘】:

思量海上伴朝雲,走馬邯鄲日未曛。

剛把閒情要拋扯,遠山眉黛有逢君。

聰娘是袁枚的寵妾,此詩寫於袁正赴陝西任職,由於相思心切,竟把『遠山眉黛』誤當做心上人看待,生動細緻,纏綿悱惻。

二、『詩才』論

袁枚還特別重視『筆性靈』,強調詩人有才質、氣質,容易掌握詩歌的創作規律,才能以真性情感發人,創作出猶如『天籟』的詩篇。【隨園詩話】第七卷載:

詩有音節清脆,如雪竹冰絲,非人間凡響,皆有天性使然,非關學問。

袁枚認爲詩式一種高尚的精神生活,並不是凡夫俗子可以玩賞的,有時某些沒有吟過詩的人卻可能是真正的詩人,而一些讀書萬卷、精通此詞法的文人反而不能寫出真正的好詩。當時翁方綱一派詩人崇尚漢學考據之風,『以學爲詩』,袁對此批駁道:『經學深淵,而詩多澀悶,所謂學人之詩,讀之令人不歡。』強調詩才對一個詩人成功與否的重要性,書卷不能代替性靈,卻可『欲其助我神氣耳』。

袁枚在藝術創作上提出一種『天籟』的自然天成的狀態,詩人對生活素材的提煉,經過不露痕跡的文字加工,形成一種自然平淡之美,認爲詩『宜朴不宜巧』、『宜淡不宜濃』。同時贊同楊萬里『風趣專寫性靈』,認爲有性靈者應該以真切的感受描繪出生動、新穎、感人的形象,如他『梧桐知秋來,葉葉自相語』、『花似有情來作別,半隨風去半升堂』等詩句別致地寫出自然景物的靈性,道出自己獨有的審美感受與情趣。

三、『個性』論

袁枚的性靈說強調詩人的創作個性,所謂『著我』,要『獨抒性靈』、『自己胸臆』,反對擬古、格調說。【隨園詩話】卷十說:

人閒居時,不可一刻無故人,落筆時,不可一刻有古人……不學古人,法無一可。竟擬古人,何處著我。

他所謂的『獨立』、『著我』並不是離開古人,而是通過學習古人,達到自成一家,詩歌的本來意旨在於抒發一己的性情。並且在藝術構思和表現上要『出新意,去陳言』,風格不拘泥於一格,鼓勵詩人發揚獨創精神。如他在【題葉花南庶子空山獨立小影】中高自己『愛獨不愛同』,並勸誡其他詩人『各立一峰』。

文學史上擬古、仿古之風始終難以絕跡,考古之風在乾嘉時期更是盛行。袁枚把獨創詩稱爲『作詩』,將擬古詩貶爲『描詩』,主要批判沈德潛的『格調說』,而沈的格調說的理論正是上承明七子的復古主義主張的,他曾說:『明七子學唐,是西施之影』,人們喜歡西施卻不悅於『西施之影』的。並指出『蔽千古而不知今』是學者的『大病』。袁枚曾自道其思想爲『鄭、孔門前不掉頭,程、朱席上懶勾留』,可見他鄙視漢學的態度。

袁枚的『性靈說』順應了時代的進步的潮流,突破程朱以來傳統理學的觀念,使詩歌從『仁義道德』的藩籬下解放出來,關注人的生存狀態,強調『自我』。在他筆下詩歌不再是賣弄學問、考取功名的工具,而是用一顆性靈的『赤子之心』加上富有才華和激情的詩句,書寫個人對生活的感受,見識與情趣。

詩評萬象

詩評萬象

天魔 發表於 2025-4-9 10:38 | 顯示全部樓層
性靈之真:袁枚詩學思想的內在理路與審美價值

袁枚的"性靈說"實爲清代詩學理論中極具現代意識的一支,其核心在於將詩歌創作從傳統道德教化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回歸到個體生命的真實體驗。這一理論建構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與明代李贄"童心說"、公安派"獨抒性靈"一脈相承,形成了對儒家詩教傳統的系統性反思。

從哲學層面考察,"性靈"二字蘊含著深刻的人本主義思想。"性"指向人的自然本性,"靈"則強調主體的精神能動性。袁枚將二者結合,實際上構建了一種以個體情感體驗爲中心的詩歌本體論。他在【隨園詩話】中明確提出"詩者,人之性情也",這一論斷徹底顛覆了傳統"詩言志"的理論框架,使詩歌從集體意志的表達轉向個人情感的抒發。

袁枚的"性情論"具有雙重批判意義:一方面針對理學"存天理,滅人慾"的道德教條,如【答蕺園論詩書】中直言"情所最先,莫如男女",公然爲被道學壓抑的人性需求正名;另一方面則針對當時詩壇擬古蹈襲的流弊,反對"偽笑佯哀"的矯飾之風。這種批判不是簡單的否定,而是通過【哭阿良】【瘞梓人詩】等作品,建構起以真實情感爲內核的新型詩歌範式。

在創作論層面,袁枚提出"詩寫性情,惟吾所適"的主張,強調創作主體的絕對自主性。這種自主性體現在題材選擇上打破雅俗界限,在【隨園詩話】中記載"老嫗解詩"的軼事,彰顯其"人人有性情,即人人有詩"的平民化詩學觀;在語言運用上追求"天籟自鳴"的自然效果,如【水西亭夜坐】中"明月愛流水,水亦愛明月"的擬人手法,既體現物我交融的審美境界,又保持語言的清新流暢。

袁枚性靈詩學的現代性價值,在於其蘊含的啟蒙意識。他將詩歌從"經國之大業"的神壇拉回日常生活,使文學重新成爲個體生命體驗的記錄載體。這種轉變不僅影響了清代中葉以後的文學創作,更爲中國文學由傳統向現代轉型提供了重要思想資源。當代讀者在袁枚詩中看到的,不僅是一個率真灑脫的詩人形象,更是一種敢於直面人性真實的文學勇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