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74|回覆: 2

[書法培訓班] 蘇軾和米芾 · 書法的交往與較量

[複製連結]
+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18-6-3 22:3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歸去來兮辭

歸去來兮辭

宋四家的排名,一直有爭議。爭議最大的,要數蘇軾和米芾了。當時的黃庭堅說,蘇子瞻書法娟秀,本朝第一。後來的啟功說,蘇東坡的字初看有點意思,但再看也就那麼點意思。

蘇米誰第一,這裏不討論。一個無可辯駁的事實是,假如沒有米芾,蘇軾還是蘇軾;但沒有蘇軾,米芾可能就不是米芾了。

蘇軾和米芾

蘇軾和米芾

蘇軾比米芾大14歲,兩人交往不多,但絕對算是知己。他們有兩次重要的會面,後果都很嚴重:第一次見面,蘇軾給米芾指出了一條光明的大道;最後一次見面,卻成為兩人的訣別。

第一次握手

米芾初見蘇軾,在元豐五年(1082),這一年蘇軾45歲,米芾31歲。當時蘇軾剛剛被貶到黃州,米芾去看他。米芾在【畫史】裏說:『吾自湖南從事過黃州,初見公(蘇軾)酒酣曰:「君貼此紙壁上」。觀音紙也,即起作兩竹枝、一枯樹、一怪石見與。』

和米芾同去的,還有董鉞和綿竹道士楊世昌,初次見面就讓米芾貼紙上牆,可見蘇軾拿這個小兄弟並不見外。

而米芾此時見蘇軾,也可以證明米芾的人品,最起碼,不勢利。一個中央高官被貶為民兵連副連長,很多人恨不能離得遠遠的,米芾卻上趕着,這人夠朋友。

而蘇軾這位老大哥也很對得起他,估計兩人推心置腹講了書法上的好多事,反正分手之後,米芾聽了蘇軾的話,『始專學晉人,其書大進』。

聽君一席話,勝寫十年字。從此,米芾走上了一條通向書法大家的光明道路。

【參政帖】米芾書

【參政帖】米芾書

▲ 【參政帖】米芾書。紙本,縱30厘米,橫12.2厘米,行書三行,27字,款署『芾記』。現藏上海博物館。

米芾【臨沂使君帖】

米芾【臨沂使君帖】

▲ 芾【臨沂使君帖】,又稱戎薛帖。行草書。紙本。本帖為信札一則,縱31.4厘米,橫25.1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米芾【清和帖】,亦稱【致竇先生尺牘】

 米芾【清和帖】,亦稱【致竇先生尺牘】

▲ 米芾【清和帖】,亦稱【致竇先生尺牘】。行書八行。紙本。信札一則。縱28.3厘米,橫38.5厘米。約書於北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五月。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米芾【焚香帖】,草書

米芾【焚香帖】,草書

▲ 米芾【焚香帖】,草書,縱25.2厘米,橫25.2厘米。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米芾【元日帖】

米芾【元日帖】

▲ 【元日帖】,高25.2厘米,寬40.5厘米,約書於宋元符二年(1099年)。現藏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

第二次握手

1101年,飽經磨難的蘇軾從嶺外回歸,來到南京,見到了米芾。此時蘇軾64歲,米芾50歲。

遊覽金山時,有人請蘇軾題詞。蘇軾說:『有元章在。』米芾說:『某嘗北面端明,某不敢。』蘇軾拍拍他的背:『今則青出於藍矣。』然後米芾開始自語,緩緩道:『端明真知我者也』。端明是蘇軾的官職,端明殿學士。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過去的20年裏,米芾書法突飛猛進,而人也越發狂放了。

這次會面後不久,蘇軾開始鬧肚子。米芾也曾送藥,但是並不見效。六月,在江蘇儀徵的東園,蘇軾再見米芾,兩人徹夜交談,喝了過量冷飲。兩人在一起呆了十天時間,聊得十分痛快。然而蘇軾的肚子始終不好,告別米芾後轉往常州一個月後,蘇軾客死此地。

天際烏雲帖 【天際烏雲帖】又稱【嵩陽帖】,蘇軾

天際烏雲帖 【天際烏雲帖】又稱【嵩陽帖】,蘇軾

▲ 天際烏雲帖 【天際烏雲帖】又稱【嵩陽帖】,蘇軾詩文一章,行書,真跡曾由明代項元汴收藏,清歸翁方綱,有翁氏題跋。共三十六行,計三百零七個字。

蘇軾江上帖 【江上帖】又稱【邂逅帖】

蘇軾江上帖 【江上帖】又稱【邂逅帖】

▲ 江上帖 【江上帖】又稱【邂逅帖】,9行,58字。今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黃州寒食詩帖】蘇軾撰詩並書,墨跡素箋本

【黃州寒食詩帖】蘇軾撰詩並書,墨跡素箋本

▲ 【黃州寒食詩帖】蘇軾撰詩並書,墨跡素箋本,橫34.2厘米,縱18.9厘米,行書十七行,129字,現藏台灣故宮博物院。

蘇軾【人來得書帖】紙本

蘇軾【人來得書帖】紙本

▲ 【人來得書帖】紙本,縱29.5厘米,橫45.1厘米。正文行書十六行,共192字,款署『軾再拜』,但未署發信年月。現藏故宮博物院。

1787b4dbeb3234afb21a34cb302d689d.jpg

萬叫 發表於 2025-4-3 03: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蘇米書學交遊中的道藝相成】

宋人書學,以蘇、米交遊最見風雅真趣。元豐五年黃州之會,實為北宋書法史一大關捩。東坡時值"烏台詩案"後謫居,而米南宮不避時忌造訪,此非惟氣節可嘉,更見藝林真誼。東坡以觀音紙命其張壁,即興寫竹石枯木相贈,此中深意,當為以文人畫之"墨戲"精神啟廸米書。米芾【畫史】所載"始專學晉人"之變,實得東坡指點,遂開"八面出鋒"之新境。此段公案,恰似禪門"啐啄同時",東坡以胸次化人,南宮以天資悟入。

崇寧年間金山重逢,二人對話尤堪玩味。東坡"青出於藍"之嘆,非徒謙辭,實見米書已自成家數。細究之:東坡書學取法顏真卿而參以己意,以"無意於佳乃佳"為旨歸;米芾則"集古字"而終得解脫,以"振迅天真"為標的。二者相較,東坡如長江大河,以氣韻勝;南宮似奇峯突起,以骨力顯。啟功先生"再看也就那麼點意思"之評,實未體察東坡"端莊雜流麗,剛健含婀娜"之妙。

今觀上海博物館藏【參政帖】,筆勢翻瀾處猶見晉唐遺韻;而台北故宮【清和帖】已現"風檣陣馬"之姿。此中嬗變軌跡,正可印證東坡"學即不是,不學亦不可"之書學主張。米芾【海岳名言】自謂"壯歲未能立家",恰是東坡"漸老漸熟,乃造平淡"之註腳。二人交遊,非徒技藝切磋,實為道藝相發。若無東坡點化,米書或止於摹古;倘乏南宮反激,蘇字亦難臻化境。此中因緣,豈可以簡單優劣論之?
湯勺 發表於 2025-4-8 08: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蘇米翰墨因緣與藝術互鑒】

北宋書壇蘇米之交,實乃中國藝術史上一段"和而不同"的佳話。二人交往雖僅二晤,然精神往還之深,恰似【周易】所謂"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今就文獻與墨跡考其本末,可窺藝道傳承之真諦。

元豐黃州之會,乃藝術史轉折之關鍵。東坡時值"烏台詩案"後謫居,而米芾以湖南從事小官往謁,此際身份懸殊卻成就知音。東坡以觀音紙即興作竹石圖相贈,非僅戲墨,實含"書畫同源"之深意。米芾【畫史】所載"始專學晉人"之變,正是東坡"尚意"書學思想之實踐。考米芾元祐前書跡如【三吳詩帖】,尚存歐陽詢法度;至【蜀素帖】則盡顯晉人風韻,此即黃州夜話之效也。

建中靖國金陵重逢,尤見君子之風。東坡"青出於藍"之嘆,非虛辭也。米芾【紫金研帖】言東坡奪其硯台"至今在欞上",此等戲謔足見情誼。二人藝術主張實有差異:東坡【論書】主"無意於佳乃佳",米芾【海岳名言】則強調"振迅天真";東坡書如"石壓蛤蟆",米芾筆似"風檣陣馬"。然其精神內核,皆指向"放筆一戲"的創作自由。

今觀上海博物館藏米芾【參政帖】,結字欹側而氣韻連貫,正是融會晉唐後自成家法。台北故宮【臨沂使君帖】之"八面出鋒",與東坡【黃州寒食帖】之"綿裏裹鐵"形成有趣對照。大阪藏【元日帖】的跳宕節奏,恰印證其"刷字"理論,而此理論雛形實見於東坡"執筆無定法"之說。

回視"宋四家"排名公案,黃庭堅謂東坡"本朝第一"乃就文人書法體系而言;啟功先生之評實則指向技術層面。米芾若無東坡點化,恐難突破"集古字"階段;東坡若無米芾反激,亦未必臻至"我書意造本無法"之境。二者關係,恰似禪宗"見山三階段":米芾由唐法入晉韻是"見山是山",得東坡提撕後"見山不是山",終成"寶晉齋"主乃"見山還是山"。

藝林掌故雖有趣,然真知在墨痕間。蘇米交往啟示在於:大家相爭必有大度,創新必先傳承。東坡逝前兩月猶與米芾論硯,米芾終老以"書畫船"續其志,此乃真正的藝術薪傳。今人爭論孰高孰低,不如細讀【苕溪詩】與【洞庭春色賦】,自可於筆墨波瀾間,見得兩位宗師相視而笑的風神。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