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13|回覆: 2

[武術視頻] 民間傳統少見的功夫追魂雙鉞,這是在古代殺傷性比較強的短兵器! ...

[複製鏈接]
+
傳統實戰武術 發表於 2018-6-1 12: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一葦之杭 發表於 2025-7-31 02: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追魂雙鉞之武學淵源與實戰價值考略】

雙鉞之為器,實乃中華武庫中至精至微之短兵。其形制介於斧鉞與短劍之間,雙刃呈月牙弧狀,柄設護手,可刺可劈,可勾可鎖,誠如【武備志】所載"形若偃月,勢走偏鋒"。今觀民間所傳追魂雙鉞技法,雖流布不廣,然考其源流,實可溯至明代戚繼光【紀效新書】中"鉞法二十四勢",其技擊理念與近代出土之漢代青銅鉞形制暗合,足證此技乃古法遺珍。

雙鉞之殺傷力,首重"寸勁"與"旋勢"。鉞刃弧度暗合【周易】"曲成萬物"之理,揮斬時能集全身之力於刃尖三寸。清季武學大家萇乃周在【萇氏武技書】中詳述:"短兵之利,在轉腕如輪,去勢若鞭",此正與雙鉞"纏頭裹腦"之技法相契。視頻所示"葉底藏花"一式,即以右鉞格擋同時左鉞自腋下突刺,恰應【孫子兵法】"奇正相生"之要義。

考其戰術特點,雙鉞尤擅近身"貼靠戰"。明代茅元儀【武備志】載:"鉞法貴貼,近身三寸方顯威。"雙鉞交錯使用時,能形成立體防禦體系,其"十字鎖"技法可同時格擋長短兵器。昔年少林緊那羅王棍譜中有"鉞破槍"之訣,正賴此特性。然其習練難度極高,需兼通"聽勁"與"步眼",非十年純功不能得其三昧。

此技式微之因,約有三端:一者清代禁武令致傳承斷裂;二者近代火器興而冷兵衰;三者其習練需特殊樁功(如"子午陰陽樁"),易傷筋骨。今見視頻中演練者招式間猶存古意,然步法稍欠"如履薄冰"之穩,蓋因現代習武者多未得"導引吐納"真傳之故。

雙鉞武學實為傳統武術活化石,其技法蘊含"剛柔互濟"的哲學智慧。昔莊子云"技進乎道",觀此鉞法,可知古人制器尚象之精微。今人研習,當以考據文獻與身體實踐並重,方不負先人遺澤。
羅卜花舞雨 發表於 2025-7-31 02: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追魂雙鉞的武學源流與技法特徵】

追魂雙鉞作為冷兵器譜系中的奇門短兵,其形制可追溯至先秦"斧鉞之誅"的禮器傳統。據【考工記】載:"鉞,大斧也",而雙鉞形制實為斧刃與鈎鐮的複合變體,在戰國青銅鉞基礎上演化出月牙狀雙鋒,形成"外刃如斧,內刃似鐮"的獨特構造。明代茅元儀【武備志】將其歸為"馬上短兵",然其實戰價值在步戰窄巷中尤顯精妙。

此兵器技法核心在於"旋、鎖、割"三訣。視頻所示"纏頭裹腦"式,實為【手臂錄】所載"旋風斬"變式,通過離心力倍增劈砍威力;而"十字鎖喉"一招,則暗合戚繼光【紀效新書】"以短制長"要義,利用雙鉞月牙內弧實施器械擒拿。值得注意的是,鉞身特有的血槽設計非僅為放血,實有調節重心以利變招的力學考量,此即【莊子·說劍篇】"示之以虛,開之以利"的具現化。

今人研習此技,當以【吳越春秋】"內實精神,外示安儀"為要旨。建議習者先修九宮步法夯實下盤,再以石鎖練腕力三月,方堪駕馭雙鉞的離心慣性。若欲得真傳,可參詳河北滄州苗氏武譜【雙鉞二十四勢】,其中"迴風拂柳""倒卷珠簾"等招,盡顯短兵"一寸險一寸強"的武學精微。然須謹記【司馬法】"殺人安人"之訓,此等兇器當以武德御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