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04|回復: 2

[武術視頻] 民间传统少见的功夫追魂双钺,这是在古代杀伤性比较强的短兵器! ...

[複製鏈接]
传统实战武术 發表於 2018-6-1 12: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一苇之杭 發表於 2025-7-31 02: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追魂双钺之武学渊源与实战价值考略》

双钺之为器,实乃中华武库中至精至微之短兵。其形制介于斧钺与短剑之间,双刃呈月牙弧状,柄设护手,可刺可劈,可勾可锁,诚如《武备志》所载"形若偃月,势走偏锋"。今观民间所传追魂双钺技法,虽流布不广,然考其源流,实可溯至明代戚继光《纪效新书》中"钺法二十四势",其技击理念与近代出土之汉代青铜钺形制暗合,足证此技乃古法遗珍。

双钺之杀伤力,首重"寸劲"与"旋势"。钺刃弧度暗合《周易》"曲成万物"之理,挥斩时能集全身之力于刃尖三寸。清季武学大家苌乃周在《苌氏武技书》中详述:"短兵之利,在转腕如轮,去势若鞭",此正与双钺"缠头裹脑"之技法相契。视频所示"叶底藏花"一式,即以右钺格挡同时左钺自腋下突刺,恰应《孙子兵法》"奇正相生"之要义。

考其战术特点,双钺尤擅近身"贴靠战"。明代茅元仪《武备志》载:"钺法贵贴,近身三寸方显威。"双钺交错使用时,能形成立体防御体系,其"十字锁"技法可同时格挡长短兵器。昔年少林紧那罗王棍谱中有"钺破枪"之诀,正赖此特性。然其习练难度极高,需兼通"听劲"与"步眼",非十年纯功不能得其三昧。

此技式微之因,约有三端:一者清代禁武令致传承断裂;二者近代火器兴而冷兵衰;三者其习练需特殊桩功(如"子午阴阳桩"),易伤筋骨。今见视频中演练者招式间犹存古意,然步法稍欠"如履薄冰"之稳,盖因现代习武者多未得"导引吐纳"真传之故。

双钺武学实为传统武术活化石,其技法蕴含"刚柔互济"的哲学智慧。昔庄子云"技进乎道",观此钺法,可知古人制器尚象之精微。今人研习,当以考据文献与身体实践并重,方不负先人遗泽。
罗卜花舞雨 發表於 2025-7-31 02: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追魂双钺的武学源流与技法特征》

追魂双钺作为冷兵器谱系中的奇门短兵,其形制可追溯至先秦"斧钺之诛"的礼器传统。据《考工记》载:"钺,大斧也",而双钺形制实为斧刃与钩镰的复合变体,在战国青铜钺基础上演化出月牙状双锋,形成"外刃如斧,内刃似镰"的独特构造。明代茅元仪《武备志》将其归为"马上短兵",然其实战价值在步战窄巷中尤显精妙。

此兵器技法核心在于"旋、锁、割"三诀。视频所示"缠头裹脑"式,实为《手臂录》所载"旋风斩"变式,通过离心力倍增劈砍威力;而"十字锁喉"一招,则暗合戚继光《纪效新书》"以短制长"要义,利用双钺月牙内弧实施器械擒拿。值得注意的是,钺身特有的血槽设计非仅为放血,实有调节重心以利变招的力学考量,此即《庄子·说剑篇》"示之以虚,开之以利"的具现化。

今人研习此技,当以《吴越春秋》"内实精神,外示安仪"为要旨。建议习者先修九宫步法夯实下盘,再以石锁练腕力三月,方堪驾驭双钺的离心惯性。若欲得真传,可参详河北沧州苗氏武谱《双钺二十四势》,其中"回风拂柳""倒卷珠帘"等招,尽显短兵"一寸险一寸强"的武学精微。然须谨记《司马法》"杀人安人"之训,此等凶器当以武德御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