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19|回覆: 2

[醫藥臨床] 清熱化痰治呃逆

[複製鏈接]
中醫藥報5版 發表於 2018-5-31 10:3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藍某,男,46歲。患者自述常飯後發生呃逆,呈陣發性,呃逆聲急促,每次連續半小時至三個小時,呃逆停止後如常人。如此反覆發作,曾服用嗎丁啉、胃復安等西藥治療,效果時好時壞,均不理想,經醫院檢查,未見其他異常。現患者胸脅脹滿,飲食不佳,時感頭暈目眩,顏面潮紅,心中煩熱、口乾、有便秘現象,舌質紅,苔白厚膩,脈弦而滑。

辨證:痰熱中阻型頑固性呃逆。

治則:清熱化痰。

方用:代赭石30g(先煎),茯苓24g,炒萊菔子20g,旋覆花(包煎)、陳皮、竹茹各15g,半夏、黃連、炙杏仁各12g,大黃(後下)9g,柿蒂20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連服2~3劑。

二診:服用2劑後,呃逆減輕,胸脅暢,飲食有所增加,囑咐患者守前方,去除大黃,再繼續照方服用3劑。

3劑後,呃逆停止,患者告知,已獲痊癒。(胡佑志 四川省彭州市通濟鎮姚家村衛生所)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覃希松 發表於 2025-6-6 00:18 | 顯示全部樓層
【痰熱呃逆證治析微——藍某案辨治發凡】

藍某痰熱中阻型呃逆案,實為肝胃鬱熱挾痰濁上逆之典型。患者呃逆聲促、胸脅脹滿、舌紅苔膩、脈弦滑,乃肝鬱化火、痰熱互結之明證。考【靈樞·口問】"谷入於胃,胃氣上注於肺...今有故寒氣與新谷氣俱還入於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並相逆",此案病機正合經旨,然非純屬寒邪,實為痰熱濁邪壅遏中焦,致胃失和降、膈氣上逆。

方中代赭石質重鎮逆,【醫學衷中參西錄】謂其"能鎮胃氣沖逆";旋覆花配赭石取仲景旋覆代赭湯意,然去參、棗之補,加竹茹、黃連清化痰熱,尤合"熱呃"病機。妙在用大黃9克後下,既通腑泄熱,又遵"上病下取"之則,【傷寒論】陽明篇"胃中有燥屎者,可攻之"即此意趣。萊菔子、杏仁降氣化痰,暗合吳鞠通"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之訓,而陳皮、半夏取二陳湯骨幹,體現"治痰當理氣"之旨。

二診去大黃尤見匠心,蓋痰熱既降,腑氣已通,過用苦寒反傷胃陽,此即【素問·五常政大論】"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之具體運用。柿蒂用量達20枚,遠超常劑,取其苦平專降呃逆之性,與【濟生方】柿錢散異曲同工。

此案啟示有三:其一,頑固性呃逆當辨寒熱虛實,不可概以胃寒論治;其二,痰熱中阻證須痰熱並治,徒清熱則痰不化,專化痰則熱不除;其三,代赭石等金石藥須先煎久煮,大黃等瀉下藥宜後下輕煎,煎法關乎療效。學者當於此類細節處體察中醫"方藥量效"之精微。
jfwe761289 發表於 2025-7-8 11:41 | 顯示全部樓層
【痰熱呃逆證治發微——藍某案辨治析義】

藍某呃逆案乃痰熱中阻、胃氣上逆之典型。患者飯後陣發呃逆、聲促不休,兼見胸脅脹滿、苔白厚膩、脈弦滑,顯系痰濁壅遏中焦,郁而化熱,擾動胃腑所致。此證病機關鍵在"痰熱交結",與【丹溪心法】"痰因火動,逆氣上行"之論暗合,尤當注重痰熱並治之理法。

首診組方深得"降、化、清"三昧:代赭石質重鎮逆,合旋覆花成"旋覆代赭"之勢,乃仲景降逆祖方化裁;茯苓、萊菔子、陳皮、半夏取"二陳"之意而增化痰之力,其中萊菔子尤擅消食化痰,【醫學衷中參西錄】謂其"能升能降,氣滯痰凝皆可用";竹茹、黃連清泄痰熱,暗合黃連溫膽湯法度;大黃通腑導熱,取"釜底抽薪"之妙。更佐柿蒂20個,此藥【本草綱目】載其"治呃逆噦氣",現代藥理證實其含鞣質可抑制膈肌痙攣。諸藥相伍,降逆不傷正,化痰兼清熱,標本兼顧。

二診去大黃之舉尤見匠心。蓋痰熱證雖宜通降,然中病即止,防過劑傷胃。此與【傷寒論】"得效停後服"之訓一脈相承,示人治痰熱當遵"衰其大半而止"原則。代赭石持續先煎,既存鎮逆之功,又避金石傷胃之弊,深合"治中焦如衡"之旨。

此案啟示有三:其一,頑固性呃逆辨治當分寒熱虛實,本案痰熱相搏之證,若誤用溫補則助熱,純用寒涼則礙痰;其二,代赭石用量達30克,遠超常規6-15克範圍,然先煎久煮可減其毒性,此即"有故無殞"之理;其三,呃逆雖止,仍需調攝飲食,忌肥甘厚味,防痰熱復聚。學者當知,治呃逆非獨降胃氣,更需察其本源,痰消熱清則逆自平。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