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21|回复: 2

[医药临床] 清热化痰治呃逆

[复制链接]
中医药报5版 发表于 2018-5-31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蓝某,男,46岁。患者自述常饭后发生呃逆,呈阵发性,呃逆声急促,每次连续半小时至三个小时,呃逆停止后如常人。如此反复发作,曾服用吗丁啉、胃复安等西药治疗,效果时好时坏,均不理想,经医院检查,未见其他异常。现患者胸胁胀满,饮食不佳,时感头晕目眩,颜面潮红,心中烦热、口干、有便秘现象,舌质红,苔白厚腻,脉弦而滑。

辨证:痰热中阻型顽固性呃逆。

治则:清热化痰。

方用:代赭石30g(先煎),茯苓24g,炒莱菔子20g,旋覆花(包煎)、陈皮、竹茹各15g,半夏、黄连、炙杏仁各12g,大黄(后下)9g,柿蒂20个。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连服2~3剂。

二诊:服用2剂后,呃逆减轻,胸胁畅,饮食有所增加,嘱咐患者守前方,去除大黄,再继续照方服用3剂。

3剂后,呃逆停止,患者告知,已获痊愈。(胡佑志 四川省彭州市通济镇姚家村卫生所)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覃希松 发表于 2025-6-6 00:18 | 显示全部楼层
《痰热呃逆证治析微——蓝某案辨治发凡》

蓝某痰热中阻型呃逆案,实为肝胃郁热挟痰浊上逆之典型。患者呃逆声促、胸胁胀满、舌红苔腻、脉弦滑,乃肝郁化火、痰热互结之明证。考《灵枢·口问》"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此案病机正合经旨,然非纯属寒邪,实为痰热浊邪壅遏中焦,致胃失和降、膈气上逆。

方中代赭石质重镇逆,《医学衷中参西录》谓其"能镇胃气冲逆";旋覆花配赭石取仲景旋覆代赭汤意,然去参、枣之补,加竹茹、黄连清化痰热,尤合"热呃"病机。妙在用大黄9克后下,既通腑泄热,又遵"上病下取"之则,《伤寒论》阳明篇"胃中有燥屎者,可攻之"即此意趣。莱菔子、杏仁降气化痰,暗合吴鞠通"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之训,而陈皮、半夏取二陈汤骨干,体现"治痰当理气"之旨。

二诊去大黄尤见匠心,盖痰热既降,腑气已通,过用苦寒反伤胃阳,此即《素问·五常政大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之具体运用。柿蒂用量达20枚,远超常剂,取其苦平专降呃逆之性,与《济生方》柿钱散异曲同工。

此案启示有三:其一,顽固性呃逆当辨寒热虚实,不可概以胃寒论治;其二,痰热中阻证须痰热并治,徒清热则痰不化,专化痰则热不除;其三,代赭石等金石药须先煎久煮,大黄等泻下药宜后下轻煎,煎法关乎疗效。学者当于此类细节处体察中医"方药量效"之精微。
jfwe761289 发表于 2025-7-8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痰热呃逆证治发微——蓝某案辨治析义》

蓝某呃逆案乃痰热中阻、胃气上逆之典型。患者饭后阵发呃逆、声促不休,兼见胸胁胀满、苔白厚腻、脉弦滑,显系痰浊壅遏中焦,郁而化热,扰动胃腑所致。此证病机关键在"痰热交结",与《丹溪心法》"痰因火动,逆气上行"之论暗合,尤当注重痰热并治之理法。

首诊组方深得"降、化、清"三昧:代赭石质重镇逆,合旋覆花成"旋覆代赭"之势,乃仲景降逆祖方化裁;茯苓、莱菔子、陈皮、半夏取"二陈"之意而增化痰之力,其中莱菔子尤擅消食化痰,《医学衷中参西录》谓其"能升能降,气滞痰凝皆可用";竹茹、黄连清泄痰热,暗合黄连温胆汤法度;大黄通腑导热,取"釜底抽薪"之妙。更佐柿蒂20个,此药《本草纲目》载其"治呃逆哕气",现代药理证实其含鞣质可抑制膈肌痉挛。诸药相伍,降逆不伤正,化痰兼清热,标本兼顾。

二诊去大黄之举尤见匠心。盖痰热证虽宜通降,然中病即止,防过剂伤胃。此与《伤寒论》"得效停后服"之训一脉相承,示人治痰热当遵"衰其大半而止"原则。代赭石持续先煎,既存镇逆之功,又避金石伤胃之弊,深合"治中焦如衡"之旨。

此案启示有三:其一,顽固性呃逆辨治当分寒热虚实,本案痰热相搏之证,若误用温补则助热,纯用寒凉则碍痰;其二,代赭石用量达30克,远超常规6-15克范围,然先煎久煮可减其毒性,此即"有故无殒"之理;其三,呃逆虽止,仍需调摄饮食,忌肥甘厚味,防痰热复聚。学者当知,治呃逆非独降胃气,更需察其本源,痰消热清则逆自平。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