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87|回覆: 2

[醫藥臨床] 溫陽祛寒除濕治泄瀉驗案

[複製鏈接]
中醫藥報5版 發表於 2018-5-31 10: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李某,女,29歲。初診:大便泄瀉已兩年余,腸鏡未見異常。刻下大便泄瀉,日行1次,食生冷即瀉,瀉必腹痛,瀉後痛緩,胃脘怕涼,空腹時疼痛,畏寒肢冷,伴消瘦,苔薄白舌淡有齒痕,脈弦細弱。

辨證:泄瀉(脾虛肝鬱,寒濕困中)。

治法:溫陽祛寒除濕。

處方:黨參15g,炒蒼白朮各15g,茯苓15g,炙甘草10g,廣木香10g,乾薑10g,炮附子先10g,炒吳茱萸4g,炒黃連10g,葛根30g,肉豆蔻10g,焦山楂20g,烏梅20g,車前子(包)30g,山藥30g,炒白芍15g,防風10g。7劑。水煎服,日1劑,分3次服用,早中晚各3次。

二診:藥後噁心,口乾舌燥,大便不暢。前方加姜半夏15g,黃芩10g。7劑。水煎服,每日3次。

三診:藥中病機,泄瀉已止,但行經時仍泄。前方加肉桂10g,以資鞏固。7劑。水煎服,每日3次。

肝脾同居中焦,互相制衡、互相協同,共同擔當全身樞機作用,因此陳修園言中央健,四旁如,若中焦不和,則最易升降反作,氣機失常。因此導師張杰提出肝脾建中理論,將肝脾作為一個整體,納入到疾病的辨治過程中,抓住中焦的病變本質,掌握全局。肝脾同調,剛柔相濟、動靜和宜。本案患者因肝失疏泄,橫逆犯脾,脾失健運,故腹痛腹瀉,中陽不足,寒自內生,失其溫煦,故食生冷即瀉,胃脘怕涼,畏寒肢冷等諸症叢生,脾胃納運失調,而見消瘦。以附子理中湯、左金丸、香連丸、痛瀉要方為基本方,進行加減:方中炮附子、乾薑大辛大熱之品溫脾暖胃,補火祛寒;黨參、炒蒼白朮、茯苓、炙甘草、山藥健脾益氣,使得氣血生化有源;廣木香、炒黃連清熱燥濕,行氣化滯;炒吳茱萸合炒黃連,清肝瀉火以和胃;肉豆蔻、焦山楂、烏梅溫中收斂,消食導滯;葛根升發脾陽;車前子利小便以實大便;炒白芍、防風與炒白朮配伍,補脾柔肝,祛濕止瀉。全方共奏溫中健脾以止瀉,柔肝理氣以止痛之效。(洪靖 王鵬 張杰 安徽中醫藥大學)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25-6-3 04:18 | 顯示全部樓層
【溫陽祛寒除濕治泄瀉案之肝脾同調樞機論】

此案乃脾虛肝鬱、寒濕困中之典型,病機暗合【內經】"清氣在下,則生飧泄"之旨,更印證張仲景"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的傳變規律。細析本案,有三重辨證精要值得深究:

一、肝脾樞機失和為本
患者腹痛即瀉、瀉後痛緩之症,正是【醫方考】痛瀉要方所主"土虛木賊"之象。脈見弦細弱,弦為肝脈,弱為脾虛,恰如【四診抉微】所言"弦弱相兼,肝脾同病"。張杰教授肝脾建中理論於此體現尤深,取法葉天士"治肝可以安胃"之訓,以炒白芍、防風柔肝解郁,配蒼白朮健脾燥濕,暗合"扶土抑木"古法。

二、陽氣式微為要
畏寒肢冷、食冷即瀉,顯系【傷寒論】太陰虛寒證。方中炮附子、乾薑聯用,深得仲景四逆輩心法,尤妙在附子用量僅10克,佐以葛根昇陽,既避火神派峻補之弊,又合李東垣"昇陽除濕"之旨。二診見口乾乃陽復之兆,佐黃芩清鬱熱,正應張景岳"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之思。

三、剛柔相濟為用
方中左金丸(吳茱萸、黃連)與香連丸(木香、黃連)並用,剛柔互濟:吳茱萸辛熱入肝,黃連苦寒入胃,取"辛開苦降"之法;木香行氣,黃連堅陰,呈"流動與固守"之衡。更佐烏梅、山楂酸收,與辛散之品形成開闔之機,深諳【傷寒論】烏梅丸制方之妙。

本案啟示有三:其一,久瀉非獨責脾,當察肝鬱;其二,溫陽需防化燥,佐藥當隨證變;其三,收斂與疏導並施,遵"通因通用"之則。然方中附子、吳茱萸等辛熱之品,須嚴格把握適應症,若見舌紅少津或脈數者即當慎用。學者當師其法而不泥其方,明辨陰陽虛實,方得中醫調樞之要義。
馮反珏 發表於 2025-6-5 14:28 | 顯示全部樓層
【溫陽祛寒除濕治泄瀉案之肝脾同調樞機論】

本案泄瀉日久,病機錯綜,實為肝脾失調、寒濕困中之典型。余觀其證治,深感張杰教授"肝脾建中"理論之精妙,今試析其要。

一、病機樞要:肝脾失和為本
患者泄瀉兩年,食冷即作,顯系中陽式微。然細究脈證,弦細弱而伴腹痛,乃肝鬱克脾之象。【醫宗必讀】云:"土虛而木賊之,脾弱而肝乘之",正合此證。脾虛失運則濕濁下注,肝鬱不達則氣機壅滯,二者相因為患,致泄瀉纏綿。導師張杰倡"肝脾建中"之說,實承【內經】"土疏泄,蒼氣達"之旨,深得仲景"見肝之病,知肝傳脾"三昧。

二、方藥析微:剛柔相濟為用
處方融附子理中湯、左金丸、痛瀉要方於一爐,頗具章法。炮附子、乾薑溫振中陽,猶旭日融冰;黨參、白朮、山藥培土固堤,效大禹治水。尤妙在黃連、吳茱萸寒熱並用,既制木香之燥,又解肝鬱之火;白芍、防風柔肝疏木,佐白朮成"痛瀉要方"之制。葛根升清,車前分利,更顯"逆流挽舟"之智。全方溫而不燥,疏而不耗,深合"治中焦如衡"之則。

三、轉歸啟示:動態調燮為要
二診見口乾噁心,乃陽藥浮動之兆,加半夏、黃芩斡旋氣機,既降胃逆,又防化熱。三診經期仍泄,益以肉桂溫煦下元,暗合"治泄不離腎"之訓。此般進退,彰顯"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辨證精髓。

結語:本案啟示臨證當以"肝脾同治"為綱,把握"脾宜升則健,肝宜疏則達"之機。然須注意,溫陽之劑當以脈證為憑,若舌轉紅、脈見數,即當減附姜之量。昔賢謂"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吾輩當謹記。

(本文所論方藥,非專業醫師切勿妄投)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