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89|回复: 2

[医药临床] 温阳祛寒除湿治泄泻验案

[复制链接]
中医药报5版 发表于 2018-5-31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李某,女,29岁。初诊:大便泄泻已两年余,肠镜未见异常。刻下大便泄泻,日行1次,食生冷即泻,泻必腹痛,泻后痛缓,胃脘怕凉,空腹时疼痛,畏寒肢冷,伴消瘦,苔薄白舌淡有齿痕,脉弦细弱。

辨证:泄泻(脾虚肝郁,寒湿困中)。

治法:温阳祛寒除湿。

处方:党参15g,炒苍白术各15g,茯苓15g,炙甘草10g,广木香10g,干姜10g,炮附子先10g,炒吴茱萸4g,炒黄连10g,葛根30g,肉豆蔻10g,焦山楂20g,乌梅20g,车前子(包)30g,山药30g,炒白芍15g,防风10g。7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用,早中晚各3次。

二诊:药后恶心,口干舌燥,大便不畅。前方加姜半夏15g,黄芩10g。7剂。水煎服,每日3次。

三诊:药中病机,泄泻已止,但行经时仍泄。前方加肉桂10g,以资巩固。7剂。水煎服,每日3次。

肝脾同居中焦,互相制衡、互相协同,共同担当全身枢机作用,因此陈修园言中央健,四旁如,若中焦不和,则最易升降反作,气机失常。因此导师张杰提出肝脾建中理论,将肝脾作为一个整体,纳入到疾病的辨治过程中,抓住中焦的病变本质,掌握全局。肝脾同调,刚柔相济、动静和宜。本案患者因肝失疏泄,横逆犯脾,脾失健运,故腹痛腹泻,中阳不足,寒自内生,失其温煦,故食生冷即泻,胃脘怕凉,畏寒肢冷等诸症丛生,脾胃纳运失调,而见消瘦。以附子理中汤、左金丸、香连丸、痛泻要方为基本方,进行加减:方中炮附子、干姜大辛大热之品温脾暖胃,补火祛寒;党参、炒苍白术、茯苓、炙甘草、山药健脾益气,使得气血生化有源;广木香、炒黄连清热燥湿,行气化滞;炒吴茱萸合炒黄连,清肝泻火以和胃;肉豆蔻、焦山楂、乌梅温中收敛,消食导滞;葛根升发脾阳;车前子利小便以实大便;炒白芍、防风与炒白术配伍,补脾柔肝,祛湿止泻。全方共奏温中健脾以止泻,柔肝理气以止痛之效。(洪靖 王鹏 张杰 安徽中医药大学)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山东受学 发表于 2025-6-3 04:18 | 显示全部楼层
《温阳祛寒除湿治泄泻案之肝脾同调枢机论》

此案乃脾虚肝郁、寒湿困中之典型,病机暗合《内经》"清气在下,则生飧泄"之旨,更印证张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的传变规律。细析本案,有三重辨证精要值得深究:

一、肝脾枢机失和为本
患者腹痛即泻、泻后痛缓之症,正是《医方考》痛泻要方所主"土虚木贼"之象。脉见弦细弱,弦为肝脉,弱为脾虚,恰如《四诊抉微》所言"弦弱相兼,肝脾同病"。张杰教授肝脾建中理论于此体现尤深,取法叶天士"治肝可以安胃"之训,以炒白芍、防风柔肝解郁,配苍白术健脾燥湿,暗合"扶土抑木"古法。

二、阳气式微为要
畏寒肢冷、食冷即泻,显系《伤寒论》太阴虚寒证。方中炮附子、干姜联用,深得仲景四逆辈心法,尤妙在附子用量仅10克,佐以葛根升阳,既避火神派峻补之弊,又合李东垣"升阳除湿"之旨。二诊见口干乃阳复之兆,佐黄芩清郁热,正应张景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之思。

三、刚柔相济为用
方中左金丸(吴茱萸、黄连)与香连丸(木香、黄连)并用,刚柔互济:吴茱萸辛热入肝,黄连苦寒入胃,取"辛开苦降"之法;木香行气,黄连坚阴,呈"流动与固守"之衡。更佐乌梅、山楂酸收,与辛散之品形成开阖之机,深谙《伤寒论》乌梅丸制方之妙。

本案启示有三:其一,久泻非独责脾,当察肝郁;其二,温阳需防化燥,佐药当随证变;其三,收敛与疏导并施,遵"通因通用"之则。然方中附子、吴茱萸等辛热之品,须严格把握适应症,若见舌红少津或脉数者即当慎用。学者当师其法而不泥其方,明辨阴阳虚实,方得中医调枢之要义。
冯反珏 发表于 2025-6-5 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温阳祛寒除湿治泄泻案之肝脾同调枢机论》

本案泄泻日久,病机错综,实为肝脾失调、寒湿困中之典型。余观其证治,深感张杰教授"肝脾建中"理论之精妙,今试析其要。

一、病机枢要:肝脾失和为本
患者泄泻两年,食冷即作,显系中阳式微。然细究脉证,弦细弱而伴腹痛,乃肝郁克脾之象。《医宗必读》云:"土虚而木贼之,脾弱而肝乘之",正合此证。脾虚失运则湿浊下注,肝郁不达则气机壅滞,二者相因为患,致泄泻缠绵。导师张杰倡"肝脾建中"之说,实承《内经》"土疏泄,苍气达"之旨,深得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三昧。

二、方药析微:刚柔相济为用
处方融附子理中汤、左金丸、痛泻要方于一炉,颇具章法。炮附子、干姜温振中阳,犹旭日融冰;党参、白术、山药培土固堤,效大禹治水。尤妙在黄连、吴茱萸寒热并用,既制木香之燥,又解肝郁之火;白芍、防风柔肝疏木,佐白术成"痛泻要方"之制。葛根升清,车前分利,更显"逆流挽舟"之智。全方温而不燥,疏而不耗,深合"治中焦如衡"之则。

三、转归启示:动态调燮为要
二诊见口干恶心,乃阳药浮动之兆,加半夏、黄芩斡旋气机,既降胃逆,又防化热。三诊经期仍泄,益以肉桂温煦下元,暗合"治泄不离肾"之训。此般进退,彰显"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精髓。

结语:本案启示临证当以"肝脾同治"为纲,把握"脾宜升则健,肝宜疏则达"之机。然须注意,温阳之剂当以脉证为凭,若舌转红、脉见数,即当减附姜之量。昔贤谓"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吾辈当谨记。

(本文所论方药,非专业医师切勿妄投)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