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083|回覆: 1

[家庭教育方法] 熬夜必看!特別適合現在的孩子

[複製鏈接]
學霸 發表於 2018-5-30 13: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繁重的學習任務,讓許多同學被迫成為熬夜族。

第二天往往會成為這個樣子……

晚上不睡,白天很累,如何見縫插針地利用零散時間休息,在最短時間內為大腦『快速充電』?教你用10分鐘的睡眠換2小時的精神。

睡覺,時間比時辰更重要

著名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是位頗具傳奇色彩的老人,怡然得享92歲高壽。

曾有記者採訪時得知,南懷瑾先生長壽的關鍵之一,是堅持每天只睡兩個時辰(即4小時)。令人詫異的是,他非但沒出現『睡眠虧空』,反而神康體泰!

他曾經對記者這樣說,『根據我的體驗觀察,正子只要閉眼睡着三分鐘,就等於睡了兩個鐘頭;正午時,哪怕只有二十分鐘也一定要睡。』

仔細推敲,原來南懷瑾先生睡覺的兩個時辰並非隨隨便便,而是有着嚴格的要求:子時和午時,他健康的奧妙全在堅持這『子午覺』。

高質量休息,從『子午覺』開始

中醫認為,人體的健康全靠有規律的『養』,只有遵循經脈氣血運行的自然規律,『飲食有節,起居有常』,方能使身體達成和諧。

『子午覺』是指在子時和午時入睡。

子時是從23時至凌晨1時,是一天中陰氣最重的時候,子時之前入睡有利於養陰。午時是從11時至13時,是一天中陽氣最盛之時,此時午睡有利於養陽。

可見,睡『子午覺』能調整陰陽,其原則是『子時大睡,午時小憩』。

子時膽經『值班』,膽氣生發起來,全身氣血才能隨之而起。養膽經的最好辦法就是睡覺。中醫講,『膽有多清,腦有多清』。在子時前就寢,膽汁可得到正常的代謝,膽的功能正常,大腦的決斷力也就強了,早晨醒來後腦子會很清醒,做起事來效率也高。如果長期過子時不睡,就會耗傷膽氣,人的膽子小,做事猶豫不決。

午時心經『值班』,此時午睡20~30分鐘,能養心,但是最多不要超過1小時。心經旺盛,可推動血液正常運行,使人充滿活力。如果午時強迫自己驅除睡意,繼續工作,則易耗傷心血、導致心煩失眠,反而影響工作效率。

睡子午覺要注意以下幾點:

1.天氣再熱也要在肚子上蓋一點東西;

2.不要在有穿堂風的地方休息;

3.睡前別吃油膩的東西;

4.午休不要趴在桌上睡,應該舒服地躺下,最好頭高腳低,向右側臥。

7件事給大腦快速充滿電

七件事給大腦快速充滿電

伸個懶腰、閉眼眯一會兒、深呼吸幾次……這些短暫的休息,能讓高速運轉的大腦得到充分休息。

抽10分鐘就夠了

如果學校沒有午休時間,那就抽出10分鐘午睡。這樣做就能使人保持至少2小時以上精神活躍。如何用10分鐘時間,打造一個完美的小憩?

選對時間。這10分鐘最好在飯後,而且在11:00—13:00之間。

睡前設鬧鐘。許多人因擔心睡過頭,結果很難入睡,而設好鬧鐘會使人消除這一擔憂。

聽着『白噪音』。為了完美的午睡,應該找一個黑暗、安靜的場所。如果必要的話,可以使用眼罩、耳塞,或者下載一些海浪聲、風聲等『白噪聲』來排除干擾。

認真伸一個懶腰

伸懶腰能增加對心、肺的擠壓,促進心臟泵血,增加全身的供氧,還有利於全身肌肉的收縮和呼吸加深。大腦血流充足了,人自然感到清醒、舒適。

伸懶腰時保持身體放鬆,將雙手五指交叉,掌心向上置於頭頂,腳尖交替伸直和上鈎,四肢伸展的同時,還可以向左右轉體,大約持續30秒鐘。

發呆5分鐘

專家研究顯示,發呆是最簡單的減壓方式。

研究者發現,心無雜念、腦子裡什麼也不想的時候,大腦中的α腦電波得到加強。這種特殊的腦電波可以抑制信息超載,讓注意力和意念更加集中,從而改善情緒,減輕壓力,緩解焦慮不安,還能加強記憶力,緩解疼痛,並提高免疫力。

另有研究發現,每天適當發會呆能將焦慮和抑鬱風險降低25%。

做個頭部按摩

簡單的頭部按摩自己就能做,比如梳頭療法。選擇個人比較能接受的力度,用十指指肚或指尖,從雙眼眼眶上沿開始順着往後梳頭,梳至頸後風池穴,反覆數次,也可以用牛角或實木梳子代替手指。

這個動作可以刺激頭皮的神經末梢和經穴,有效鬆弛頭部神經的緊張狀態,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尤其是從事腦力勞動的人,每天堅持梳頭3~5分鐘,對於解除疲勞和大腦皮層的緊張狀態大有好處。

吃點健康零食

在兩餐之間或餐前吃點健康零食,既可以讓你得到身心的放鬆,還有助於補充營養。

不妨在教室儲備些零食,在上午10點或下午3點左右給自己來個短暫的『茶歇』,酸奶、水果、堅果等都是比較健康的零食選擇。

出門曬曬太陽

曬太陽的好處不勝枚舉,但國人曬太陽的時間仍遠遠不夠。不妨在你感到疲倦時,把曬太陽這個功課補上。

上午10點和下午4點是曬太陽的最佳時間,此時可以散散步。可以多曬曬背部、雙腿和頭頂,有助於鈣的吸收、合成,還能提高免疫力,每次曬15~20分鐘為宜。

和別人分享一件趣事

歡笑是最好的減壓良藥。學習一兩個小時後,和同學或家人分享一件趣事,或看看漫畫書、搞笑視頻等,都可以瞬間降低體內的壓力激素。也可以走動一下,與同學聊聊天,身體也能得到放鬆。

更多圖片 小圖 大圖
組圖打開中,請稍候......
從頭再來 發表於 2025-4-19 18:48 | 顯示全部樓層
【子午小憩與高效養神芻議】
——論傳統養生智慧在現代學業壓力下的應用

今之學子,常苦課業繁重,秉燭夜讀竟成常態。然【黃帝內經】有云:"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南懷瑾先生所倡"子午覺"之妙,實暗合中醫經絡運行之天道。今試析其理,以解諸生困頓。

一、子午陰陽與睡眠樞機
子時(23:00-1:00)膽經當令,乃"一陽生"之關鍵。【子午流注針經】謂:"膽主決斷,子時得眠則膽氣清",此時深度睡眠一刻,可抵他時兩時辰之效。觀南老"三分鐘如兩鐘頭"之說,非謂時長可減,實言順應經氣運行則事半功倍。午時(11:00-13:00)心經司職,【老老恆言】稱"午寐如灌油續燈",小憩二刻即能助心火下濟腎水,使陰陽交泰。

二、高效休憩三要訣
1. 時空選擇:子時需"大睡"以養先天之本,午時宜"小憩"而補後天之氣。若課業所迫,可於午間擇安靜處,正坐閉目調息,效法莊子"坐忘"之法。
2. 姿勢有度:切忌伏案而眠,【諸病源候論】警示"曲頸蹙脊,血氣壅滯",當以"右側臥如弓"為佳,頭稍墊高以利氣機升降。
3. 醒後導引:醒時先摩腹三十六周,繼以"鳴天鼓"(雙手掩耳彈指)醒腦,此法載於【遵生八箋】,可助清氣上達巔頂。

三、碎片化養神古法新用
若不得完整休憩,可參鑑古人"燕居"之法:
課間閉目養神:仿效禪宗"調息法",鼻吸口吐九次,配合按壓攢竹穴(眉頭凹陷處),此乃【聖濟總錄】明目良方。
誦讀間歇:以五指梳頭百餘次,循李時珍"發為血之餘"之說,促進頭部氣血流通。

四、養生避忌須知
尤須警惕"穿堂風"傷人陽氣,【養生類纂】稱其為"虛邪賊風";飯後油膩礙脾,當遵【飲膳正要】"食畢漱口,徐行百步"之訓。昔蘇軾夜讀尚知"旦起理髮,午窗坐睡",今人更當善調作息。

蓋養生之道,貴在知常達變。南老四小時安寢而神旺,非惟時間精當,實乃深諳"天人相應"之旨。諸生若能於課業中善用子午,縱不能早臥,亦當惜陰護陽,使心神得養,方為治本之策。
丁央 發表於 2025-7-24 18:58 | 顯示全部樓層
【子午小憩與養生智慧芻議】
今人常嘆課業繁重,夜讀不輟,殊不知"逆天之時,傷人之本"(【黃帝內經】)。南懷瑾先生所謂"子時三分鐘抵兩時辰"之說,實為傳統養生智慧之現代表達,其理據可溯至【周易】"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哲學根基。

一、子午陰陽的時序奧秘
【靈樞·營衛生會】明言:"夜半為陰隴,日中為陽隴",子午二時恰似天地陰陽轉換之樞機。子時(23:00-1:00)膽經當令,乃"少陽春生之氣"萌發之際,此時安臥猶如助草木紮根;午時(11:00-13:00)心經主事,小憩片刻有"水火既濟"之效,此即【類經】"陽入於陰謂之寐"的精微所在。南老每日四小時睡眠而精神矍鑠,正因其把握了"陽主動,陰主靜"的節律本質。

二、現代科學印證古法
當代睡眠研究顯示,人體在晝夜節律中存在兩處生理低谷:凌晨2-4點與午後1-3點,恰與子午時段重合。德國睡眠研究所發現,15分鐘午睡可提升大腦β波活躍度達54%,此數據恰為"十分鐘換兩小時精神"提供佐證。然須謹記【老老恆言】所誡:"寤則神棲於目,寐則神棲於心",短暫休憩重在神凝氣聚,非謂昏沉睡去。

三、實操要訣與常見誤區
1. 姿勢之要:李時珍【奇經八脈考】強調"臥當側屈",右側臥可減輕心臟壓力,頭高腳低則合"肝主升發"之理。伏案而眠實為大忌,因其壓迫手三陽經,反致氣血壅滯。
2. 飲食之禁:【飲膳正要】指出"食畢即臥,乃生百病",油膩之物尤礙脾陽運化。建議參照孫思邈"淡食以養胃"之法,小憩前可啜飲半盞茯苓粥湯。
3. 環境之宜:張仲景【金匱要略】警示"風為百病之長",穿堂風直中督脈,易致項背強痛。即暑月小憩,亦當以輕紗覆腹,護住神闕要穴。

四、微型休憩的進階心法
若確無午休條件,可效法莊子"坐忘"之功:
閉目調息時默數"呼"、"吸"各七次(【莊子·刻意】"吹呴呼吸"法)
按壓勞宮穴(心包經滎穴)與內關穴(八脈交會穴)各三十秒
想象"百會穴引天之清氣,湧泉穴排地之濁氣"(【黃庭經】導引術)

昔陸九淵言"宇宙即是吾心",養神之道不在久睡,而在合道。今之學童若得子午休憩之妙,輔以片刻冥想,則"精義入神"(【周易·繫辭】)可期矣。然需知此乃權宜之計,終須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為養生根本。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