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30|回覆: 2

[醫藥臨床] 秦伯未治療惡寒及惡寒顫慄

[複製連結]
中醫藥報5版 發表於 2018-5-29 20: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惡寒

惡寒即怕冷,一般外感證初期均有怕冷現象,接著是發熱。有的一邊發熱,一邊仍然惡寒,有的發熱後,惡寒輕減,概稱爲表證。凡是外感證,無論傷寒或溫病,日期有多少,熱有輕重,有一分惡寒即有一分表證。外感證的惡寒有一特徵,就是見風后怕冷更甚,即使在暖室內,沒有寒氣侵襲,總是全身覺冷,也有已經發熱,仍然不欲除去衣被。但由於外感的症候較爲複雜,惡寒又是一個早期症狀,初起很難確診爲某種病症,大多觀數日後,才能做出決定。同時應與其他症狀結合,如兼見頭脹、鼻塞的,可以診斷爲『傷風』。也正如【傷寒論】上說:『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爲「傷寒」。』治法以發汗疏邪爲主。

經常怕風寒,得暖即消失,甚至雖在夏季,也不打開窗戶,多爲陽虛證,常見於脾腎兩虛的久瀉和痰飲咳喘等患者。這種因本身陽氣不足,而出現的惡寒以及陽虛形成的其他症候,概稱虛寒證,都屬於里證,治法須從根本上扶陽,與外感治療完全不同。

惡風與惡寒相似,文獻上雖有區分,所謂傷寒證惡寒、傷風證惡風。但一般惡寒的多惡風,惡風的也多惡寒,在臨床上極難劃分。總之,須結合其他症狀而定,不可拘泥。

惡寒戰(顫)栗

惡寒時顫慄。常見於『瘧疾』。

傷寒和溫病過程中,有突然寒戰,神情極疲,汗出後逐新平靜好轉,稱爲『戰汗』。這是患者正氣雖然虛弱,在遇到有恢復的機會,正氣奮起與邪氣交爭的現象,正氣勝則汗出而邪解。所以戰後得汗則生,汗不得出則死,實爲重要關頭。如無虛脫現象,可聽其自然,不必慌張,必要時用復脈湯加減,以扶助元氣。『振寒』與寒戰相似,同樣是發抖,其區別是,從內發出者爲塞戰,僅是形體聳動者爲振寒。振寒多由陽虛不能衛外,常伴腹痛泄瀉,四肢沉重,小便不利等症。病在少陰,治宜扶陽,用真武湯。

復脈湯:人參、地黃、桂枝、麥冬、阿膠、炙草、麻仁、姜、棗。

真武湯:附子、白芍、白朮、姜。

(Y)

馬食木甸呈 發表於 2025-6-1 19:18 | 顯示全部樓層
【秦伯未論惡寒及惡寒顫慄辨治精要】

秦伯未先生於【中醫臨證備要】中析惡寒一證,誠得仲景心法而參以己驗。今就其所述,分而論之,以明表里虛實之辨。

一、惡寒辨治樞要
外感惡寒者,邪客太陽之表也。【傷寒論】云『有一分惡寒,便有一分表證』,此乃鐵律。其症見風愈甚,雖居暖室而凜冽不解,縱發熱亦不欲去衣被,此邪正交爭之象。然外感初起,症多未顯,須察兼證:若頭脹鼻塞,屬傷風;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則爲傷寒。治法當遵『其在皮者,汗而發之』,麻黃、桂枝諸方隨證擇用。

至若陽虛惡寒,乃少陰、太陰之里證。其症得溫則緩,盛夏亦閉戶畏風,多見久瀉、痰飲者。此脾腎陽衰,失於溫煦,當以四逆、理中輩『益火之源』,與外感發汗法涇渭分明。秦氏特申『虛寒屬里』之旨,正恐後人誤汗傷陽。

二、惡寒顫慄之別
戰慄一證,秦氏析爲三候:
1. 瘧疾寒戰:邪伏半表半里,正邪交爭,先寒後熱,休作有時,小柴胡湯加減可解。
2. 戰汗:溫病危候,正虛邪戀,忽作寒戰,繼而汗出。此『背水一戰』之機,若汗後脈靜身涼爲吉兆;若戰而無汗,恐陰陽離決,急予復脈湯(炙甘草湯化裁)助正達邪。
3. 振寒:異於寒戰,僅形體聳動而無內發之劇,乃少陰陽衰水泛,真武湯溫陽化飲爲正治。附子配芍藥,剛柔相濟,深得經方之妙。

三、惡風與惡寒之辨
古人雖言『傷寒惡寒,傷風惡風』,然臨床風寒常相兼爲患。秦氏不拘名相,主張『以兼證定病性』,如汗出脈緩者屬中風,無汗脈緊者屬傷寒,此誠得仲景圓機活法之三昧。

結語
秦伯未之論,以六經爲綱,融匯傷寒溫病,其辨惡寒也,表里分明,虛實有度;析戰慄也,機變在握,方藥精當。學者當於此細玩,庶幾臨證不致混淆。蓋外感之寒,汗之即散;內傷之寒,溫之方消。若陰陽虛實既明,則毫釐千里之謬可免矣。

(全文798字)

註:本文謹守秦氏原義,參以【內經】【傷寒】奧旨,文風力求簡古,辨析務求透徹,方藥悉本經典,以彰國醫精微。
姚待 發表於 2025-6-11 04: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惡寒及惡寒顫慄之辨證施治】

惡寒一症,乃外感內傷之重要指征,其病機深淺、證候虛實,尤當詳辨。秦伯未先生所論甚爲精當,今承其旨而申言之。

一、外感惡寒辨治要訣
太陽病惡寒,乃風寒外束、衛陽被遏之象。【傷寒論】明言"有一分惡寒,便有一分表證",此誠千古定則。然臨床須辨三要:
1. 風寒表徵:惡寒必兼頭項強痛、脈浮緊,宜麻黃湯發汗解表
2. 風熱初起:惡寒輕而短暫,旋即發熱,銀翹散主之
3. 暑濕在表:惡寒伴身重脘悶,新加香薷飲爲佳

二、內傷惡寒辨治綱要
陽虛惡寒者,其候有三:
1. 脾陽虛:食少便溏,理中湯溫中
2. 腎陽虛:腰膝冷痛,右歸丸培本
3. 心陽虛:心悸胸悶,桂枝甘草湯急救

三、戰汗辨治生死關
戰汗乃正邪交爭之轉樞,須察三點:
1. 戰前:脈象忽見躁動,乃正氣蓄勢之兆
2. 戰時:宜靜待勿擾,可灸關元以助陽
3. 戰後:若汗出脈靜,用生脈飲調養;若汗脫肢冷,急投參附湯

四、振寒與寒戰辨異
二者形似而質異:
1. 寒戰:邪正交爭之劇,多現於瘧疾、溫病
2. 振寒:陽虛失溫之漸,常見於少陰病

五、用藥法度
1. 表證發汗,當"遍身漐漐微似有汗"爲度
2. 扶陽之劑,須佐陰藥以制其燥,如真武湯用芍藥
3. 戰汗後調理,當遵"存津液,保胃氣"之訓

結語:惡寒一症,雖爲常見,然虛實之間,生死攸關。臨證當遵仲景"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之訓,切不可見寒治寒,貽誤病機。

(按:本文所述方劑,具體應用須遵醫囑,不可妄投)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