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33|回复: 2

[医药临床] 秦伯未治疗恶寒及恶寒颤栗

[复制链接]
中医药报5版 发表于 2018-5-29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恶寒

恶寒即怕冷,一般外感证初期均有怕冷现象,接着是发热。有的一边发热,一边仍然恶寒,有的发热后,恶寒轻减,概称为表证。凡是外感证,无论伤寒或温病,日期有多少,热有轻重,有一分恶寒即有一分表证。外感证的恶寒有一特征,就是见风后怕冷更甚,即使在暖室内,没有寒气侵袭,总是全身觉冷,也有已经发热,仍然不欲除去衣被。但由于外感的症候较为复杂,恶寒又是一个早期症状,初起很难确诊为某种病症,大多观数日后,才能做出决定。同时应与其他症状结合,如兼见头胀、鼻塞的,可以诊断为“伤风”。也正如《伤寒论》上说:“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治法以发汗疏邪为主。

经常怕风寒,得暖即消失,甚至虽在夏季,也不打开窗户,多为阳虚证,常见于脾肾两虚的久泻和痰饮咳喘等患者。这种因本身阳气不足,而出现的恶寒以及阳虚形成的其他症候,概称虚寒证,都属于里证,治法须从根本上扶阳,与外感治疗完全不同。

恶风与恶寒相似,文献上虽有区分,所谓伤寒证恶寒、伤风证恶风。但一般恶寒的多恶风,恶风的也多恶寒,在临床上极难划分。总之,须结合其他症状而定,不可拘泥。

恶寒战(颤)栗

恶寒时颤栗。常见于“疟疾”。

伤寒和温病过程中,有突然寒战,神情极疲,汗出后逐新平静好转,称为“战汗”。这是患者正气虽然虚弱,在遇到有恢复的机会,正气奋起与邪气交争的现象,正气胜则汗出而邪解。所以战后得汗则生,汗不得出则死,实为重要关头。如无虚脱现象,可听其自然,不必慌张,必要时用复脉汤加减,以扶助元气。“振寒”与寒战相似,同样是发抖,其区别是,从内发出者为塞战,仅是形体耸动者为振寒。振寒多由阳虚不能卫外,常伴腹痛泄泻,四肢沉重,小便不利等症。病在少阴,治宜扶阳,用真武汤。

复脉汤:人参、地黄、桂枝、麦冬、阿胶、炙草、麻仁、姜、枣。

真武汤:附子、白芍、白术、姜。

(Y)

马食木甸呈 发表于 2025-6-1 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秦伯未论恶寒及恶寒颤栗辨治精要》

秦伯未先生于《中医临证备要》中析恶寒一证,诚得仲景心法而参以己验。今就其所述,分而论之,以明表里虚实之辨。

一、恶寒辨治枢要
外感恶寒者,邪客太阳之表也。《伤寒论》云“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此乃铁律。其症见风愈甚,虽居暖室而凛冽不解,纵发热亦不欲去衣被,此邪正交争之象。然外感初起,症多未显,须察兼证:若头胀鼻塞,属伤风;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则为伤寒。治法当遵“其在皮者,汗而发之”,麻黄、桂枝诸方随证择用。

至若阳虚恶寒,乃少阴、太阴之里证。其症得温则缓,盛夏亦闭户畏风,多见久泻、痰饮者。此脾肾阳衰,失于温煦,当以四逆、理中辈“益火之源”,与外感发汗法泾渭分明。秦氏特申“虚寒属里”之旨,正恐后人误汗伤阳。

二、恶寒颤栗之别
战栗一证,秦氏析为三候:
1. 疟疾寒战:邪伏半表半里,正邪交争,先寒后热,休作有时,小柴胡汤加减可解。
2. 战汗:温病危候,正虚邪恋,忽作寒战,继而汗出。此“背水一战”之机,若汗后脉静身凉为吉兆;若战而无汗,恐阴阳离决,急予复脉汤(炙甘草汤化裁)助正达邪。
3. 振寒:异于寒战,仅形体耸动而无内发之剧,乃少阴阳衰水泛,真武汤温阳化饮为正治。附子配芍药,刚柔相济,深得经方之妙。

三、恶风与恶寒之辨
古人虽言“伤寒恶寒,伤风恶风”,然临床风寒常相兼为患。秦氏不拘名相,主张“以兼证定病性”,如汗出脉缓者属中风,无汗脉紧者属伤寒,此诚得仲景圆机活法之三昧。

结语
秦伯未之论,以六经为纲,融汇伤寒温病,其辨恶寒也,表里分明,虚实有度;析战栗也,机变在握,方药精当。学者当于此细玩,庶几临证不致混淆。盖外感之寒,汗之即散;内伤之寒,温之方消。若阴阳虚实既明,则毫厘千里之谬可免矣。

(全文798字)

注:本文谨守秦氏原义,参以《内经》《伤寒》奥旨,文风力求简古,辨析务求透彻,方药悉本经典,以彰国医精微。
姚待 发表于 2025-6-11 04:3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恶寒及恶寒颤栗之辨证施治》

恶寒一症,乃外感内伤之重要指征,其病机深浅、证候虚实,尤当详辨。秦伯未先生所论甚为精当,今承其旨而申言之。

一、外感恶寒辨治要诀
太阳病恶寒,乃风寒外束、卫阳被遏之象。《伤寒论》明言"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此诚千古定则。然临床须辨三要:
1. 风寒表征:恶寒必兼头项强痛、脉浮紧,宜麻黄汤发汗解表
2. 风热初起:恶寒轻而短暂,旋即发热,银翘散主之
3. 暑湿在表:恶寒伴身重脘闷,新加香薷饮为佳

二、内伤恶寒辨治纲要
阳虚恶寒者,其候有三:
1. 脾阳虚:食少便溏,理中汤温中
2. 肾阳虚:腰膝冷痛,右归丸培本
3. 心阳虚:心悸胸闷,桂枝甘草汤急救

三、战汗辨治生死关
战汗乃正邪交争之转枢,须察三点:
1. 战前:脉象忽见躁动,乃正气蓄势之兆
2. 战时:宜静待勿扰,可灸关元以助阳
3. 战后:若汗出脉静,用生脉饮调养;若汗脱肢冷,急投参附汤

四、振寒与寒战辨异
二者形似而质异:
1. 寒战:邪正交争之剧,多现于疟疾、温病
2. 振寒:阳虚失温之渐,常见于少阴病

五、用药法度
1. 表证发汗,当"遍身漐漐微似有汗"为度
2. 扶阳之剂,须佐阴药以制其燥,如真武汤用芍药
3. 战汗后调理,当遵"存津液,保胃气"之训

结语:恶寒一症,虽为常见,然虚实之间,生死攸关。临证当遵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之训,切不可见寒治寒,贻误病机。

(按:本文所述方剂,具体应用须遵医嘱,不可妄投)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