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39|回覆: 2

[家庭教育方法] 三十年前的孩子VS三十年後的孩子,已刷爆了朋友圈

[複製連結]
+
學霸 發表於 2018-5-27 22: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30年前的孩子

上學從來沒有父母接送一事,

30年後的孩子

接送都恨不得父母雙方護駕!

dbdc5316007d700259c7f760b8320667.jpg

30年前的孩子

飯桌上是窩頭配鹹菜,

頂好也是大鍋菜配一桌,

啥也不缺,

30年後的孩子

各種魚肉蛋白質,

卻動不動就會缺鈣缺鋅!

84fb94e485f61c6707e3e3569c02693e.jpg

30年前的孩子

一切都是父母說了算,

30年後的孩子

整一個小祖宗,

家裏兩代人共同伺候着。

bf17d9366f9bf9b0cce8426521197d3c.jpg

30年前的爸媽生二胎或者三胎,

都是老大帶老二,帶老三,

30年後的爸媽生二胎,

首先就要徵得老大同意!

849aae3240b07c2d57e274305e45f3b8.jpg

30年前的孩子

穿衣服從老大傳到老二,再到老三,

衣服樣式從來不是自己說的算,

30年後的孩子

看圖穿衣,講究品味質量,

不合心意的衣服絕對不穿!

b1a61f9e050cd880b854124ddd65fb95.jpg

30年前的孩子

放學了後就像脫韁的野馬到處跑,

天黑自動跑回家,

30年後的孩子

出一下大門都需要長輩陪同,

不能跑出長輩視線範圍。

8472ab7e2a7861811cbbdab6874ce075.jpg

30年前的孩子

喜歡唱歌跳舞畫畫父母都是一笑了之,

30年後的孩子

父母拿着放大鏡尋找孩子的興趣。

f2b8c99c267fc8a554d565309c00fbd5.jpg

30年前的孩子

大多生活在農村,

周圍有很多很多同齡小夥伴,

30年後的孩子

越來越多地住進了高樓大廈,

只能看電視,玩玩具,

鄰居是抬頭不見低頭見。

92d79f3000929e0cc0c5997937ce3d6c.jpg

30年前的孩子

無憂無慮有數不盡的歡樂,

30年後的孩子

依然無憂無慮卻承擔了更多的壓力!

92dcb0d80391c6238f49e16694945efc.jpg

有人說:還是現在的孩子幸福,生下來就有很好的生活環境,不用吃苦;

有人說:還是我們以前更幸福,沒有什麼學習上的壓力,完全是放養長大的。

各位家長,你覺得你的童年,和你家孩子的童年,哪個更幸福呢?

徐始 發表於 2025-7-15 20: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童蒙養正之道:古今教養得失辨】

此文所陳三十載教養之變,實為"世降風移"之縮影。【顏氏家訓】有云:"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今試以三才之道析之:

一、天地環境之變
昔者"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擊壤歌】),童蒙嬉戲於阡陌之間,此乃"道法自然"之教。今之幼子困於鋼筋水泥,如籠中之鳥,失"天地位焉"之序。然【周易】云:"天地變化,草木蕃。"今人接送之慎,實因車馬喧囂之險,非盡溺愛也。

二、人倫教養之異
古者"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孟子】),今則"含飴弄孫"過甚。然需知【禮記】言"幼子常視毋誑",非謂驕縱,實重身教。今之父母執放大鏡覓童趣,恰合"因材施教"古訓,惟當防"愛之適足以害之"耳。

三、心性養成之別
昔時"一簞食,一瓢飲"(【論語】),反得"知足常樂"之真趣;今雖膏粱文繡,卻生"五色令人目盲"(【道德經】)之患。然【大學】言"富潤屋,德潤身",物質豐盈本非過,要在"志於道"而已。

至若二胎需長子首肯之事,正合【弟子規】"兄弟睦,孝在中"之旨。昔者"長幼有序"出於自然,今人明理而商,未始非進也。

吾嘗觀【養正遺規】云:"蒙養之始,必以變化氣質為先。"古今教養各得其所,各失其當。前者得自然之趣而失系統之學,後者獲科學之教而少天真之樂。智者當取"中庸"之道:物質可豐而心不可奢,保護須周而志不可弱。

若問孰樂?【莊子】有言:"魚相忘於江湖。"童真之樂,本不在外物豐儉,而在心性是否得其所養。為父母者,當思"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則古今之辯可休矣。
道德經 發表於 2025-7-24 00: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童蒙養正之道:古今教養之辨】

三代不同禮,百年各異俗。觀今之育兒風尚,較諸三十年前,誠有霄壤之別。然此中得失,非可簡單以"孰優孰劣"斷之。試以【周易】"蒙以養正"之道析之,則見古今教養之變,實為世運推移之自然。

昔者【禮記】言"幼子常視毋誑",古之育兒重在身教。彼時父母不接送,非為疏於愛護,實因"裏仁為美"之社區尚存,童蒙嬉戲於阡陌,自得"群居相切磋"之益。今之接送成風,恰如【顏氏家訓】所警"護卒太過",然此乃城市"九衢三市"之變使然,非盡關溺愛。老子云"處其實不居其華",今人當思:安全之"實"雖需保障,然過度防護反失"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之效。

至若飲食之變,尤見陰陽消長之理。【黃帝內經】言"五穀為養",昔年粗茶淡飯反合"味薄神氣自生"之道。今人"饜飫肥濃"卻致微量元素匱乏,正應【呂氏春秋】"肥肉厚酒,務以自強,命之曰爛腸之食"之誡。然此非今人之過,乃"時移世異"之果。智者當如【養生論】所言"調飲適食",取古今中和之道。

今之父母"求全責備"於子女興趣,頗類【莊子】"鑿七竅而渾沌死"之喻。然察其本心,實因"天下熙熙"之競爭使然。昔者孔子教人"各因其材",今人若能參透"梓匠輪輿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之理,則興趣培養自得其道。

至若二胎之事,昔者"兄友弟恭"出於自然,今者"徵詢長子"看似矯情,實則【孝經】"民用和睦"之新解。司馬光【家范】有雲"父慈而教",今人協商之舉,恰合"教"之真諦。

綜而論之,昔年"放養"得天地清氣,今時"精養"獲文明精華。然【孟子】有言"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無論古今,教養之要,終在"養其大體為大人"。今人不必厚古薄今,但當以史為鑑:昔之優長,在合自然之道;今之可取,在備人文之盛。若能執兩用中,使子女既得現代文明之利,復存古樸心性之真,方為善教。

童蒙之吉,順以巽也。教養之法,貴在知變通而守根本。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