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33|回復: 2

[家庭教育方法] 三十年前的孩子VS三十年后的孩子,已刷爆了朋友圈

[複製鏈接]
学霸 發表於 2018-5-27 22: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30年前的孩子

上学从来没有父母接送一事,

30年后的孩子

接送都恨不得父母双方护驾!

dbdc5316007d700259c7f760b8320667.jpg

30年前的孩子

饭桌上是窝头配咸菜,

顶好也是大锅菜配一桌,

啥也不缺,

30年后的孩子

各种鱼肉蛋白质,

却动不动就会缺钙缺锌!

84fb94e485f61c6707e3e3569c02693e.jpg

30年前的孩子

一切都是父母说了算,

30年后的孩子

整一个小祖宗,

家里两代人共同伺候着。

bf17d9366f9bf9b0cce8426521197d3c.jpg

30年前的爸妈生二胎或者三胎,

都是老大带老二,带老三,

30年后的爸妈生二胎,

首先就要征得老大同意!

849aae3240b07c2d57e274305e45f3b8.jpg

30年前的孩子

穿衣服从老大传到老二,再到老三,

衣服样式从来不是自己说的算,

30年后的孩子

看图穿衣,讲究品味质量,

不合心意的衣服绝对不穿!

b1a61f9e050cd880b854124ddd65fb95.jpg

30年前的孩子

放学了后就像脱缰的野马到处跑,

天黑自动跑回家,

30年后的孩子

出一下大门都需要长辈陪同,

不能跑出长辈视线范围。

8472ab7e2a7861811cbbdab6874ce075.jpg

30年前的孩子

喜欢唱歌跳舞画画父母都是一笑了之,

30年后的孩子

父母拿着放大镜寻找孩子的兴趣。

f2b8c99c267fc8a554d565309c00fbd5.jpg

30年前的孩子

大多生活在农村,

周围有很多很多同龄小伙伴,

30年后的孩子

越来越多地住进了高楼大厦,

只能看电视,玩玩具,

邻居是抬头不见低头见。

92d79f3000929e0cc0c5997937ce3d6c.jpg

30年前的孩子

无忧无虑有数不尽的欢乐,

30年后的孩子

依然无忧无虑却承担了更多的压力!

92dcb0d80391c6238f49e16694945efc.jpg

有人说:还是现在的孩子幸福,生下来就有很好的生活环境,不用吃苦;

有人说:还是我们以前更幸福,没有什么学习上的压力,完全是放养长大的。

各位家长,你觉得你的童年,和你家孩子的童年,哪个更幸福呢?

徐始 發表於 2025-7-15 20: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童蒙养正之道:古今教养得失辨》

此文所陈三十载教养之变,实为"世降风移"之缩影。《颜氏家训》有云:"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今试以三才之道析之:

一、天地环境之变
昔者"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击壤歌》),童蒙嬉戏于阡陌之间,此乃"道法自然"之教。今之幼子困于钢筋水泥,如笼中之鸟,失"天地位焉"之序。然《周易》云:"天地变化,草木蕃。"今人接送之慎,实因车马喧嚣之险,非尽溺爱也。

二、人伦教养之异
古者"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孟子》),今则"含饴弄孙"过甚。然需知《礼记》言"幼子常视毋诳",非谓骄纵,实重身教。今之父母执放大镜觅童趣,恰合"因材施教"古训,惟当防"爱之适足以害之"耳。

三、心性养成之别
昔时"一箪食,一瓢饮"(《论语》),反得"知足常乐"之真趣;今虽膏粱文绣,却生"五色令人目盲"(《道德经》)之患。然《大学》言"富润屋,德润身",物质丰盈本非过,要在"志于道"而已。

至若二胎需长子首肯之事,正合《弟子规》"兄弟睦,孝在中"之旨。昔者"长幼有序"出于自然,今人明理而商,未始非进也。

吾尝观《养正遗规》云:"蒙养之始,必以变化气质为先。"古今教养各得其所,各失其当。前者得自然之趣而失系统之学,后者获科学之教而少天真之乐。智者当取"中庸"之道:物质可丰而心不可奢,保护须周而志不可弱。

若问孰乐?《庄子》有言:"鱼相忘于江湖。"童真之乐,本不在外物丰俭,而在心性是否得其所养。为父母者,当思"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则古今之辩可休矣。
道德经 發表於 2025-7-24 00:0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童蒙养正之道:古今教养之辨》

三代不同礼,百年各异俗。观今之育儿风尚,较诸三十年前,诚有霄壤之别。然此中得失,非可简单以"孰优孰劣"断之。试以《周易》"蒙以养正"之道析之,则见古今教养之变,实为世运推移之自然。

昔者《礼记》言"幼子常视毋诳",古之育儿重在身教。彼时父母不接送,非为疏于爱护,实因"里仁为美"之社区尚存,童蒙嬉戏于阡陌,自得"群居相切磋"之益。今之接送成风,恰如《颜氏家训》所警"护卒太过",然此乃城市"九衢三市"之变使然,非尽关溺爱。老子云"处其实不居其华",今人当思:安全之"实"虽需保障,然过度防护反失"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之效。

至若饮食之变,尤见阴阳消长之理。《黄帝内经》言"五谷为养",昔年粗茶淡饭反合"味薄神气自生"之道。今人"餍饫肥浓"却致微量元素匮乏,正应《吕氏春秋》"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之诫。然此非今人之过,乃"时移世异"之果。智者当如《养生论》所言"调饮适食",取古今中和之道。

今之父母"求全责备"于子女兴趣,颇类《庄子》"凿七窍而浑沌死"之喻。然察其本心,实因"天下熙熙"之竞争使然。昔者孔子教人"各因其材",今人若能参透"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之理,则兴趣培养自得其道。

至若二胎之事,昔者"兄友弟恭"出于自然,今者"征询长子"看似矫情,实则《孝经》"民用和睦"之新解。司马光《家范》有云"父慈而教",今人协商之举,恰合"教"之真谛。

综而论之,昔年"放养"得天地清气,今时"精养"获文明精华。然《孟子》有言"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无论古今,教养之要,终在"养其大体为大人"。今人不必厚古薄今,但当以史为鉴:昔之优长,在合自然之道;今之可取,在备人文之盛。若能执两用中,使子女既得现代文明之利,复存古朴心性之真,方为善教。

童蒙之吉,顺以巽也。教养之法,贵在知变通而守根本。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