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26|回覆: 2

[醫藥臨床] 腦脊液鼻漏治驗

[複製連結]
中醫藥報5版 發表於 2018-5-25 21:0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患者竇某,男性,48歲。一側鼻腔反覆流出清亮水樣液體8年多,再發8月余,低頭時溢出增多。8年前曾查頭顱核磁等未見明顯異常,考慮腦脊液鼻漏,自愈3年多,8月前再次出現鼻流清液,一直未見自愈,故來問診。

2018年5月9日來診,用血糖儀2次檢測鼻腔分泌物分別爲5.5mmol/l、5.6mmol/l,診爲腦脊液鼻漏。患者要求暫予中藥口服。刻診:一側鼻孔持續流溢清液8月余,低頭時增多,飲酒後加重,夜間睡眠時多進入咽喉。不欲飲水,進涼食、啤酒容易出現稀便,有時小便黃,舌淡紅,舌體胖大,苔薄黃,脈浮滑,按之極有力。

另有足跟痛1年多。六經辨證爲太陽陽明太陰合病夾水飲,予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合五苓散加附子、益智仁、五味子。麻黃6g,石膏45g,杏仁10g,炙甘草10g,桂枝10g,茯苓15g,蒼朮10g,豬苓10g,澤瀉20g,黑附片6g,益智仁10g,五味子10g。5劑。日1劑,分2次溫服。

2018年5月17日二診,訴服藥後汗出較多,第3劑藥後鼻流清液開始逐漸減少,5劑盡後,不再溢流清液。查舌苔仍黃,舌體仍胖大,不欲飲水,脈浮滑,按之有力較前減輕。考慮汗出較多,再予5劑,原方增石膏爲60g,加白朮、薏苡仁、陳皮,清熱利濕以善後。 (李彥坤)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陳之膛 發表於 2025-7-31 19:33 | 顯示全部樓層
【腦脊液鼻漏證治芻議——兼論太陽陽明太陰合病之辨治要旨】

竇案之腦脊液鼻漏,乃臨床罕見之證,然細究其病機,實爲三陽合病夾飲之典型。【傷寒論】有云:"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本案患者不欲飲水而反見舌胖苔黃、脈浮滑有力,正是太陽表邪未解,陽明里熱已熾,太陰運化失司之明證。其鼻流清液八年,低頭益甚,恰合【金匱要略】"飲家咳喘,倚息不得臥"之病機演變。

辨證之要,首在明察三陰三陽開闔樞機。患者鼻漏清液屬太陽開闔失司,飲酒加重乃陽明闔機不利,便溏尿黃系太陰轉運失常。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本爲太陽陽明雙解之劑,合五苓散通陽化氣,更佐附子溫少陰之根,益智仁固下焦之漏,五味子斂肺腎之精,實得"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之三昧。方中麻黃與石膏比例爲1:7.5,既解太陽之表,又清陽明之熱,尤妙在澤瀉用至20克,取其"通調水道,下輸膀胱"(【神農本草經】)之功。

二診汗出證減而舌脈未平,此乃"大毒治病,十去其六"(【素問·五常政大論】)之候。增石膏至60克清陽明餘熱,加白朮、薏苡仁健太陰之運,佐陳皮理氣化濕,正合"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傷寒論】第16條)之旨。足跟痛年余未治而愈,實因少陰腎氣得附子溫煦,膀胱水府得五苓疏導,足見"治病必求於本"(【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之妙。

此案啟示有三:一則腦脊液鼻漏不可概作虛證,當辨六經傳變;二則經方配伍貴在比例權衡,五苓散之"澤瀉君藥"用量尤爲關鍵;三則"飲邪爲患,必得陽運"(【傷寒貫珠集】),附子與石膏寒溫並用,正顯仲景心法。然須申明,此等重症必當中西醫結合診治,文中方藥乃辨證施治結果,非可貿然套用。
從頭再來 發表於 2025-8-1 20:48 | 顯示全部樓層
【腦脊液鼻漏證治芻議——從太陽陽明太陰合病論治】

按此案所示,腦脊液鼻漏一症,西醫多責之顱底缺損,而中醫辨治當溯本求源。細察患者脈證,實爲三陽合病夾飲之候,其辨證用藥頗具章法,謹陳管見如下:

一、病機闡微
患者鼻流清液八年,低頭益甚,此【金匱】"飲家咳喘,目泣自出"之變證。脈浮滑有力示邪在太陽,舌胖便溏屬太陰不運,苔黃溲赤乃陽明鬱熱。三者交織,形成"上熱中虛下飲"之格局。足跟痛者,非獨腎虛,實因水飲下注,陽氣不達四末所致。

二、方藥析義
1. 麻杏甘石湯非獨治喘,實爲開太陽之閉、清陽明之郁的妙劑。石膏用量獨重,正合"熱淫於內,治以咸寒"之旨。
2. 五苓散化裁甚妙:去白朮之壅滯,易蒼朮以醒脾;澤瀉加量引水下行,暗合"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3. 附子、益智仁、五味子三味尤見匠心:附子通行十二經,益智仁固攝下焦,五味子酸收斂液,三者共築堤防。

三、轉機解析
藥後汗出液減,正是"開鬼門,潔淨府"之效驗。二診增石膏、加薏苡仁等,既防過汗傷陰,又續清陽明濕熱。此案啟示:腦脊液鼻漏屬"津液異常通道",治當著眼整體氣化,非獨修補漏孔爲務。

四、臨證啟悟
1. 水飲上逆證當辨三焦:本案從肺(麻杏)、脾(五苓)、腎(附子)三髒分消,正合"其本在腎,其標在肺,其制在脾"之論。
2. 現代檢測與傳統辨證可互參:血糖儀測定雖爲西法,然中醫用之爲"四診延伸",不失爲衷中參西之舉。

此案提示,疑難痼疾當守"治病必求於本"之訓,六經辨證仍是處理複雜病機的圭臬。學者當於此類醫案中,體會經方"異病同治"之妙用。(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