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82|回复: 1

[医药临床] 补肾与女性更年期

[复制链接]
中医药报4版 发表于 2018-5-25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肾者藏精,内舍元阳,为人体真阴真阳聚会之处,故称“水火之宅”。其中阴精为阳气之本,受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不断供给,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人到40岁以后,阴精开始衰虚,渐致衰老,然肾为水脏主藏精气,五脏六腑之精皆由肾所养。五脏六腑之阳气也由肾阳温煦。故肾为人体各脏腑调节的中心。女性更显如此,女性40岁后肾气转衰,天癸不及,逐渐进入更年期。经云:“七七而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可见,肾气与女性更年期的来临有密切重要的关系。

临床中引起肾精不足的原因很多,如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补养不足、情感内伤、劳倦过度、房事不节、饮食失宜、六淫伤害、久病多疾等方面,这些也是引起肾虚而致衰老的原因。

补肾中药可以补充肾精的亏损、调整阴阳平衡,对女性更年期及抗衰老有明显作用,历代医家对此多有论述。女性更年期的肾虚,多为年龄增长、机能衰退、慢性消耗所致。由于先天禀赋、生活条件、体质状况不同,故临床表现也各有异,肾虚的表现常见精神不振、疲劳、筋骨酸痛、腰膝酸软、记忆力减退、皮肤枯燥、头晕耳鸣、头发枯脱、牙齿松动。阴虚则见五心烦热、失眠、口干、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等。偏阳虚 ,则见畏寒肢冷、面白、小便频而清长、大便溏薄,舌淡脉沉迟等。

临床上应用补肾治疗的方法,原则是补肾为主,兼调脾胃,以填补阴精为主,配以补阳,药性宜甘温,少用苦寒辛燥。笔者自拟补肾固本丸常获良效。药用:制首乌120克、枸杞子120克、菟丝子100克、桑寄生100克、炒山药200克、熟地150克、山萸肉120克、杜仲90克、覆盆子120克、川断60克、五味子50克、党参120克。阳虚加补骨脂60克、胡桃肉90克。兼阴虚症状者,加麦冬100克、女贞子120克。兼脾虚者加白术100克、炮扁豆120克。上药共研为末,每服10克,日服二次,温开水送服。此方也可减量作汤剂服用。

现代医学研究,补肾药有调节神经及内分泌作用,可减缓衰老过程,对身体健康大有益。更年期妇女,肾精亏损是必然的趋势,故更应注意养生,生活有节,起居有时,情绪乐观,饮食富于营养,积极治疗疾病,适时锻炼身体。保持肾气充盈,维持肾中阴阳协调,可安全度过更年期,并有效延缓衰老。(王金亮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丁里 发表于 2025-5-3 04:1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肾精亏虚与女性更年期调摄之道》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生殖,其生理特性与女性"七七"之年的生理转折密切相关。今就肾气与更年期之关联,补述数端以阐发其要。

一、肾气盛衰与天癸竭止的生理基础
《素问·上古天真论》明言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此乃肾-天癸-冲任轴功能衰退的自然规律。肾精包含先天之精与后天水谷之精,其盛衰直接主导生殖功能的启闭。现代研究证实,卵巢功能衰退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调控失衡相关,而中医"肾主生殖"理论与此高度契合。

二、更年期肾虚辨证要点
临床所见更年期综合征,当分阴阳为纲:
1. 肾阴虚证:多见潮热盗汗、咽干颧红,此乃阴不制阳,虚火内扰。舌象多见舌红少津,脉细数。
2. 肾阳虚证:常见畏寒肢冷、夜尿频多,此为命门火衰,失于温煦。舌淡胖有齿痕,脉沉迟。
3. 肾精亏虚:多见健忘耳鸣、发堕齿摇,属精不化髓,髓海不足。舌淡苔薄,脉弱。

三、补肾固本之用药法度
王氏补肾固本丸深得"阴中求阳"之旨,其组方特点有三:
1. 阴阳双补:以熟地、山萸肉填精,佐菟丝子、杜仲温阳,符合"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之训。
2. 脾肾同调:配伍山药、党参,取"后天养先天"之义。
3. 动静结合:五味子收敛固涩,与川断通行之性相得益彰。

四、临证加减要领
1. 阴虚火旺者,可酌加知母、黄柏,但须中病即止,防苦寒伤胃。
2. 阳虚水泛者,宜加肉桂、附子,需注意"少火生气"原则。
3. 兼肝郁者,当配柴胡、香附,遵循"乙癸同源"之治。

五、养生调摄要点
1. 起居:亥时入睡以养肾阴,辰时起床以助肾阳。
2. 饮食:黑豆、核桃等色黑入肾之品可常食,但需辨证施膳。
3. 导引:推荐练习八段锦"两手攀足固肾腰"式,配合涌泉穴按摩。

结语:
女性更年期之调治,当以补肾为要,但需注意三点:一忌峻补,宜平补缓图;二忌单补,需脏腑同调;三忌只药,须配合养生。如此方能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状态。

(本文所述方药需经执业中医师辨证使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