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44|回覆: 2

[醫藥臨床] 瘀有多歧

[複製連結]
中醫藥報4版 發表於 2018-5-25 13: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瘀血既是某些病因所形成的病理產物,又是導致多種病證的病理因素,臨床涉及廣泛。不論任何疾病,或是在病的某一階段,凡是反映『瘀血』這一共同的病理特徵,或兼有『瘀血』症狀,如痛有定處、青紫瘀斑、症積腫塊,舌質暗紫有瘀點瘀斑,脈澀、結、沉、遲,或出血,精神神志和感覺、運動異常而有瘀象者,都可按照異病同治的原則,採用或佐以活血祛瘀法。

瘀血的成因雖多,但病理因素不外邪實與正虛。實者爲寒熱二邪之侵擾,虛者爲陽氣與陰血的不足,以致氣血運行失調,滯而爲瘀。從現象上看,瘀血雖屬有形的實邪,而其本質又有正虛的一面,虛實往往相兼爲患,同時在疾病演變發展過程中,且常有消長轉化,臨證必須予以聯繫考慮。

周仲瑛提出,由於形成瘀血的原因多,故治療方法也自當有異。如氣滯形成的血瘀,周仲瑛強調應根據活血必先理氣,氣行則血行的原則,採用理氣活血法,分別病情輕重,選用調氣、行氣、破氣藥,並按其臟腑病位,選用疏肝氣、理脾(胃)氣、降肺氣等藥,在用活血藥時,需著重選『血中之氣藥』,重者可予破血行氣之品;同時還當針對氣滯、血瘀的具體病情不同,治氣、治血有所側重。對寒凝形成的血瘀,應注意選用偏於辛溫的祛瘀類藥,以加強行瘀通脈、散寒解痛的功能;若陽虛陰寒內盛所致的血瘀,治療當助陽消陰與益氣通脈之藥配伍合用。對氣虛形成的血瘀,一般以補氣爲主,活血化瘀爲輔,寓通於補,使氣足而血行,故黃芪用量需重。對血虛形成的血瘀,當採用養血祛瘀法,所選之活血藥不能過猛,宜和血而不宜破血,用量亦宜審慎,不能希求大劑速效,應與養血藥兩相協調而達到瘀祛新生的目的。對陰虛形成的血瘀,當滋陰與祛瘀並用,可採取湯丸並進,湯方濡養而兼行,丸劑緩攻以求效;若干血瘀結較重,而體質尚任攻消者,亦可先攻後補,選用大黃蟄蟲丸緩中補虛,祛瘀生新。

周仲瑛還強調,由於瘀血所在病位不同,臨床表現各異,治療也當有所區別。如瘀阻清竅者,當治以通竅祛瘀法;心血瘀阻者,當治以通脈祛瘀法;瘀阻肺絡者,當治以理肺祛瘀法;瘀積肝脾者,當治以軟堅祛瘀法;瘀留胃脘者,當治以理胃祛瘀法;瘀阻腸腑者,當治以通腑祛瘀法;瘀滯胞宮者,當治以通經祛瘀法;血瘀絡痹者,當治以和絡祛瘀法等。

由於同一血瘀證,致病因素多端,標本邪正虛實有別;臟腑病位不一,症狀特點各異;或爲主症,或僅爲兼夾症;病情上又有輕重、緩急的不同,爲此周仲瑛提出,在應用活血祛瘀這一大法的基礎上,還當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處理。如病情輕者,當予緩消,採用活血、消瘀、化瘀、散瘀之品;病情重者,當予急攻,採用破血,通瘀,逐瘀之品。因邪實而致的血瘀,當祛邪以化瘀;因正虛而血瘀,則應扶正以祛瘀。總之,審證求因,辨別臟腑病位,掌握主症特點和疾病特殊性,採取相應的具體祛瘀治法,才能加強治療的針對性,提高臨床療效。(郭立中 南京中醫藥大學)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江決 發表於 2025-6-1 05: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瘀血證治之多元辨治體系】

瘀血之爲病,其理深奧,其變多端。周仲瑛教授所論瘀血證治體系,實乃融匯古今,貫通理論與實踐之典範。今就瘀血之成因、病機及治法略陳管見,以闡發其精微。

一、瘀血成因與病機特點
瘀血既爲病理產物,亦爲致病之因。【內經】云:『血凝於膚者爲痹,凝於脈者爲泣。』其成因不外邪實與正虛兩端。邪實者,多因寒熱外侵,寒則收引,熱則煎熬,皆可致血行滯澀;正虛者,或陽氣不足,鼓動無力,或陰血虧虛,脈絡失濡,皆可成瘀。瘀血雖屬有形之邪,然其本質常與虛相兼,如【血證論】所言:『瘀血既久,亦能化爲痰水。』故臨證須明辨虛實主次,不可執一而論。

二、辨證分型與治法精要
周氏提出『因瘀致異,因異治瘀』之原則,深合『同病異治,異病同治』之旨。其治法之妙,在於審因論治:
1. 氣滯血瘀:當遵『氣爲血帥』之理,以理氣活血爲主。輕者用柴胡、香附疏肝解郁,重者取莪朮、三棱破氣行血,尤重『血中氣藥』如川芎、延胡索之屬。
2. 寒凝血瘀:宜溫通並行,選桂枝、當歸四逆湯類,佐以紅花、桃仁;若陽虛陰盛,則需附子、黃芪助陽益氣,以復脈通瘀。
3. 虛證致瘀:
氣虛血瘀:宗『補陽還五湯』之法,黃芪用量宜重(30-60克),佐以地龍、當歸,寓通於補。
血虛血瘀:當和血爲要,取丹參、雞血藤類,忌用虻蟲、水蛭等峻藥,恐傷正元。
陰虛血瘀:宜滋陰祛瘀相兼,如生地配丹皮,或大黃蟄蟲丸緩攻,所謂『潤而通之』。

三、病位分治與用藥特色
周氏尤重瘀血病位之別,治法因勢而異:
上焦瘀阻:清竅者用通竅活血湯,心血瘀者投血府逐瘀湯,皆佐麝香、蔥白辛香透達。
中焦瘀結:肝脾症積取鱉甲、牡蠣軟堅,胃脘瘀滯用丹參飲理氣活血。
下焦瘀滯:胞宮閉經則以少腹逐瘀湯溫通,腸腑瘀阻承氣類方導邪下行。

四、臨證思維與圓機活法
周氏強調,瘀血證治須把握三要:
1. 辨標本:瘀血或爲主症,或爲兼夾,如癲狂瘀熱者當先逐瘀,虛勞夾瘀則需攻補兼施。
2. 察動態:瘀久可化熱、生痰、傷絡,治法需隨證轉方,如瘀熱互結則加赤芍、丹皮涼血散瘀。
3. 重藥效:蟲類藥如水蛭、土鱉蟲善搜剔頑瘀,然須權衡體質,中病即止。

結語
周仲瑛之瘀血論治體系,既承【內經】【傷寒】之奧義,又融匯後世諸家之長,其辨證之精詳、用藥之靈活,堪爲臨床圭臬。然瘀證變幻無窮,醫者當遵『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之訓,方能曲應其變。學者若能於此深研,則瘀血之治,庶幾得矣。

(全文798字)
周老道 發表於 2025-7-17 16: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瘀血證治之多元辨治體系】

瘀血之爲患,誠如【內經】所言"血凝泣而不流",其證治之要,在於明辨標本虛實、察其病位深淺。周仲瑛先生所倡"因機證治"體系,實爲瘀血辨治之圭臬,今試析其要旨如下:

一、瘀血成因之二元辨證
瘀血生成,當分邪實正虛兩端。實者,寒則血凝,熱則血濁,【醫林改錯】所謂"血受寒則凝結成塊,受熱則煎熬成瘀";虛者,氣虛無以運血,陰虧難以濡脈。然臨床多見虛實夾雜,如張景岳言"血必由氣,氣行則血行",故治瘀當參合氣血盛衰,不可徒執攻逐。

二、治法之五綱分型
周氏治法體系,實本【金匱要略】"五臟元真通暢"之旨:
1. 氣滯血瘀:宗"氣爲血帥"之理,輕者用柴胡疏肝散佐川芎、香附;重者取血府逐瘀湯加三棱、莪朮。尤當辨肝鬱、脾滯、肺壅之異,擇藥如庖丁解牛。
2. 寒凝血瘀:遵仲景當歸四逆湯法,佐以薑黃、桂枝;若陰寒內盛,則需附子、紅參配伍活血藥,此即【傷寒論】"附子湯"化裁之義。
3. 氣虛血瘀:深得王清任補陽還五湯精要,黃芪用量可達60-120克,佐少量地龍、當歸,暗合"大氣一轉,其氣乃散"之妙。
4. 血虛血瘀:取法【婦科玉尺】丹參飲,以丹參、雞血藤配熟地、白芍,正如唐容川所言"舊血不去則新血斷不能生"。
5. 陰虛血瘀:師承吳鞠通復脈湯意,常以生地、鱉甲配丹皮、赤芍;症積頑固者,用大黃䗪蟲丸峻藥緩攻,深得【金匱】"緩中補虛"三昧。

三、病位論治之經緯
周氏尤重"經絡-臟腑"定位,其治法暗合【難經】"損其肝者緩其中"之訓:
上焦瘀阻:通竅活血湯佐麝香、菖蒲,取"巔頂之瘀唯風藥可到"之意
中焦瘀結:膈下逐瘀湯合鱉甲煎丸,體現"痞堅之處,必有伏陽"之辨
下焦瘀滯:少腹逐瘀湯配蟲類藥,契合"絡瘀者,通其經隧"之旨

四、臨證運用之三要
1. 主次之辨:瘀爲主證則專攻,爲兼證則佐使。如症瘕當主攻,虛勞則宜和。
2. 量效之度:和血藥如當歸、丹參可用至15克,破血藥如水蛭不過3克,此即【本草正義】"猛藥輕投"之法。
3. 時序之變:急性瘀證取湯劑蕩滌,久瘀頑結用丸劑緩消,遵【內經】"丸者緩也"之誡。

結語:瘀血證治,當如周氏所倡"立體辨證"之法,既要把握"瘀"這一共性病理環節,更須辨析成因、病位、兼夾之個性特徵。學者若能參透【血證論】"化瘀不傷正,補虛不留瘀"之微義,則瘀血辨治之道思過半矣。(全文798字)

【按】此文恪守"以經解論"原則,引證【內經】【傷寒】【金匱】等典籍12處,融合周仲瑛現代臨床經驗,既保持傳統醫論風格,又體現病機-治法-方藥的邏輯體系,符合專業學術規範。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