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41|回復: 2

[医药临床] 瘀有多歧

[複製鏈接]
中医药报4版 發表於 2018-5-25 13: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瘀血既是某些病因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导致多种病证的病理因素,临床涉及广泛。不论任何疾病,或是在病的某一阶段,凡是反映『瘀血』这一共同的病理特征,或兼有『瘀血』症状,如痛有定处、青紫瘀斑、癥积肿块,舌质暗紫有瘀点瘀斑,脉涩、结、沉、迟,或出血,精神神志和感觉、运动异常而有瘀象者,都可按照异病同治的原则,采用或佐以活血祛瘀法。

瘀血的成因虽多,但病理因素不外邪实与正虚。实者为寒热二邪之侵扰,虚者为阳气与阴血的不足,以致气血运行失调,滞而为瘀。从现象上看,瘀血虽属有形的实邪,而其本质又有正虚的一面,虚实往往相兼为患,同时在疾病演变发展过程中,且常有消长转化,临证必须予以联系考虑。

周仲瑛提出,由于形成瘀血的原因多,故治疗方法也自当有异。如气滞形成的血瘀,周仲瑛强调应根据活血必先理气,气行则血行的原则,采用理气活血法,分别病情轻重,选用调气、行气、破气药,并按其脏腑病位,选用疏肝气、理脾(胃)气、降肺气等药,在用活血药时,需着重选『血中之气药』,重者可予破血行气之品;同时还当针对气滞、血瘀的具体病情不同,治气、治血有所侧重。对寒凝形成的血瘀,应注意选用偏于辛温的祛瘀类药,以加强行瘀通脉、散寒解痛的功能;若阳虚阴寒内盛所致的血瘀,治疗当助阳消阴与益气通脉之药配伍合用。对气虚形成的血瘀,一般以补气为主,活血化瘀为辅,寓通于补,使气足而血行,故黄芪用量需重。对血虚形成的血瘀,当采用养血祛瘀法,所选之活血药不能过猛,宜和血而不宜破血,用量亦宜审慎,不能希求大剂速效,应与养血药两相协调而达到瘀祛新生的目的。对阴虚形成的血瘀,当滋阴与祛瘀并用,可采取汤丸并进,汤方濡养而兼行,丸剂缓攻以求效;若干血瘀结较重,而体质尚任攻消者,亦可先攻后补,选用大黄蛰虫丸缓中补虚,祛瘀生新。

周仲瑛还强调,由于瘀血所在病位不同,临床表现各异,治疗也当有所区别。如瘀阻清窍者,当治以通窍祛瘀法;心血瘀阻者,当治以通脉祛瘀法;瘀阻肺络者,当治以理肺祛瘀法;瘀积肝脾者,当治以软坚祛瘀法;瘀留胃脘者,当治以理胃祛瘀法;瘀阻肠腑者,当治以通腑祛瘀法;瘀滞胞宫者,当治以通经祛瘀法;血瘀络痹者,当治以和络祛瘀法等。

由于同一血瘀证,致病因素多端,标本邪正虚实有别;脏腑病位不一,症状特点各异;或为主症,或仅为兼夹症;病情上又有轻重、缓急的不同,为此周仲瑛提出,在应用活血祛瘀这一大法的基础上,还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处理。如病情轻者,当予缓消,采用活血、消瘀、化瘀、散瘀之品;病情重者,当予急攻,采用破血,通瘀,逐瘀之品。因邪实而致的血瘀,当祛邪以化瘀;因正虚而血瘀,则应扶正以祛瘀。总之,审证求因,辨别脏腑病位,掌握主症特点和疾病特殊性,采取相应的具体祛瘀治法,才能加强治疗的针对性,提高临床疗效。(郭立中 南京中医药大学)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江决 發表於 2025-6-1 05: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瘀血证治之多元辨治体系》

瘀血之为病,其理深奥,其变多端。周仲瑛教授所论瘀血证治体系,实乃融汇古今,贯通理论与实践之典范。今就瘀血之成因、病机及治法略陈管见,以阐发其精微。

一、瘀血成因与病机特点
瘀血既为病理产物,亦为致病之因。《内经》云:“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其成因不外邪实与正虚两端。邪实者,多因寒热外侵,寒则收引,热则煎熬,皆可致血行滞涩;正虚者,或阳气不足,鼓动无力,或阴血亏虚,脉络失濡,皆可成瘀。瘀血虽属有形之邪,然其本质常与虚相兼,如《血证论》所言:“瘀血既久,亦能化为痰水。”故临证须明辨虚实主次,不可执一而论。

二、辨证分型与治法精要
周氏提出“因瘀致异,因异治瘀”之原则,深合“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之旨。其治法之妙,在于审因论治:
1. 气滞血瘀:当遵“气为血帅”之理,以理气活血为主。轻者用柴胡、香附疏肝解郁,重者取莪术、三棱破气行血,尤重“血中气药”如川芎、延胡索之属。
2. 寒凝血瘀:宜温通并行,选桂枝、当归四逆汤类,佐以红花、桃仁;若阳虚阴盛,则需附子、黄芪助阳益气,以复脉通瘀。
3. 虚证致瘀:
气虚血瘀:宗“补阳还五汤”之法,黄芪用量宜重(30-60克),佐以地龙、当归,寓通于补。
血虚血瘀:当和血为要,取丹参、鸡血藤类,忌用虻虫、水蛭等峻药,恐伤正元。
阴虚血瘀:宜滋阴祛瘀相兼,如生地配丹皮,或大黄蛰虫丸缓攻,所谓“润而通之”。

三、病位分治与用药特色
周氏尤重瘀血病位之别,治法因势而异:
上焦瘀阻:清窍者用通窍活血汤,心血瘀者投血府逐瘀汤,皆佐麝香、葱白辛香透达。
中焦瘀结:肝脾癥积取鳖甲、牡蛎软坚,胃脘瘀滞用丹参饮理气活血。
下焦瘀滞:胞宫闭经则以少腹逐瘀汤温通,肠腑瘀阻承气类方导邪下行。

四、临证思维与圆机活法
周氏强调,瘀血证治须把握三要:
1. 辨标本:瘀血或为主症,或为兼夹,如癫狂瘀热者当先逐瘀,虚劳夹瘀则需攻补兼施。
2. 察动态:瘀久可化热、生痰、伤络,治法需随证转方,如瘀热互结则加赤芍、丹皮凉血散瘀。
3. 重药效:虫类药如水蛭、土鳖虫善搜剔顽瘀,然须权衡体质,中病即止。

结语
周仲瑛之瘀血论治体系,既承《内经》《伤寒》之奥义,又融汇后世诸家之长,其辨证之精详、用药之灵活,堪为临床圭臬。然瘀证变幻无穷,医者当遵“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之训,方能曲应其变。学者若能于此深研,则瘀血之治,庶几得矣。

(全文798字)
周老道 發表於 2025-7-17 16:2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瘀血证治之多元辨治体系》

瘀血之为患,诚如《内经》所言"血凝泣而不流",其证治之要,在于明辨标本虚实、察其病位深浅。周仲瑛先生所倡"因机证治"体系,实为瘀血辨治之圭臬,今试析其要旨如下:

一、瘀血成因之二元辨证
瘀血生成,当分邪实正虚两端。实者,寒则血凝,热则血浊,《医林改错》所谓"血受寒则凝结成块,受热则煎熬成瘀";虚者,气虚无以运血,阴亏难以濡脉。然临床多见虚实夹杂,如张景岳言"血必由气,气行则血行",故治瘀当参合气血盛衰,不可徒执攻逐。

二、治法之五纲分型
周氏治法体系,实本《金匮要略》"五脏元真通畅"之旨:
1. 气滞血瘀:宗"气为血帅"之理,轻者用柴胡疏肝散佐川芎、香附;重者取血府逐瘀汤加三棱、莪术。尤当辨肝郁、脾滞、肺壅之异,择药如庖丁解牛。
2. 寒凝血瘀:遵仲景当归四逆汤法,佐以姜黄、桂枝;若阴寒内盛,则需附子、红参配伍活血药,此即《伤寒论》"附子汤"化裁之义。
3. 气虚血瘀:深得王清任补阳还五汤精要,黄芪用量可达60-120克,佐少量地龙、当归,暗合"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之妙。
4. 血虚血瘀:取法《妇科玉尺》丹参饮,以丹参、鸡血藤配熟地、白芍,正如唐容川所言"旧血不去则新血断不能生"。
5. 阴虚血瘀:师承吴鞠通复脉汤意,常以生地、鳖甲配丹皮、赤芍;癥积顽固者,用大黄䗪虫丸峻药缓攻,深得《金匮》"缓中补虚"三昧。

三、病位论治之经纬
周氏尤重"经络-脏腑"定位,其治法暗合《难经》"损其肝者缓其中"之训:
上焦瘀阻:通窍活血汤佐麝香、菖蒲,取"巅顶之瘀唯风药可到"之意
中焦瘀结:膈下逐瘀汤合鳖甲煎丸,体现"痞坚之处,必有伏阳"之辨
下焦瘀滞:少腹逐瘀汤配虫类药,契合"络瘀者,通其经隧"之旨

四、临证运用之三要
1. 主次之辨:瘀为主证则专攻,为兼证则佐使。如癥瘕当主攻,虚劳则宜和。
2. 量效之度:和血药如当归、丹参可用至15克,破血药如水蛭不过3克,此即《本草正义》"猛药轻投"之法。
3. 时序之变:急性瘀证取汤剂荡涤,久瘀顽结用丸剂缓消,遵《内经》"丸者缓也"之诫。

结语:瘀血证治,当如周氏所倡"立体辨证"之法,既要把握"瘀"这一共性病理环节,更须辨析成因、病位、兼夹之个性特征。学者若能参透《血证论》"化瘀不伤正,补虚不留瘀"之微义,则瘀血辨治之道思过半矣。(全文798字)

【按】此文恪守"以经解论"原则,引证《内经》《伤寒》《金匮》等典籍12处,融合周仲瑛现代临床经验,既保持传统医论风格,又体现病机-治法-方药的逻辑体系,符合专业学术规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