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530|回覆: 2

[書法培訓班] 爲何古人寫的楷書剛強有力?答案很意外!

[複製連結]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18-5-24 20: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書法藝術的力量表現在線條、字形、篇章三個方面。線條所表現的是筆力,字形所表現的是合力,而篇章所表現的是勢力。

線條中的筆力,是書法力量表現的主要方面。梁啓超在【書法指導】一文中十分強調這一點。他說:『寫字全仗筆力,筆力的有無,斷定字的好壞,而筆力的有無,一寫下去立刻就可以看出來。』

今天我們著重探討一下,書法當中的筆力究竟是怎樣表現的?古來有許多楷書作家有自己的顯示筆力的獨到方法,這些細節對自身書法風貌的定型,也十分重要。

唐代虞世南,他的獨特『戈』畫

力量與眾不同,彰顯通篇氣勁

提起這個筆畫,歷史上有個著名的典故『虞戈高妙』講的是,有一天唐太宗李世民向虞世南學習書法,但筆畫中的"戈"部總寫不好。有一次他寫『戩』字,怕難爲情,有失體面,故寫了一半,留下戈,私下讓虞世南補上。他將作品拿給魏徵看,魏徵看後說,唯有戩字當中戈部寫得高妙絕倫,唐太宗聽後感嘆不已。虞書的戈畫寫的長而且直,臨近鉤處才帶微微的彎意。唐太宗在【筆法決】談他的體會:『爲戈必潤,貴遲疑而右盼。』下圖』盛『、』武『、』城『三字均有體現。

『爲戈必潤,貴遲疑而右盼。』

『爲戈必潤,貴遲疑而右盼。』

顏真卿的【多寶塔碑】

長橫末端常作強力的向下頓挫

長豎則於起筆處頓挫,力量凝聚

下面舉例『方、寺、法、文、千』字

顏真卿的【多寶塔碑】

顏真卿的【多寶塔碑】

長豎則於起筆處頓挫,力量凝聚

長豎則於起筆處頓挫,力量凝聚

長橫末端常作強力的向下頓挫

長橫末端常作強力的向下頓挫

顏真卿

顏真卿

【多寶塔碑】

【多寶塔碑】

褚遂良的【雁塔聖教序】

長橫常以極細的線條寫出

幾成虛畫

而兩端則成下垂之勢

堅挺有力

這使人聯想起挑著兩頭極重物體的扁擔

褚遂良的【雁塔聖教序】

褚遂良的【雁塔聖教序】

趙佶的瘦金體,只有筋骨,幾乎無肉

但筋骨的筆畫卻顯出挺拔筋健的柔美

他主要的顯力之法在於以粗映細

即橫畫、豎畫的末端採用強按下頓或略帶鉤

折等變化捺畫的尾部放粗

點畫也寫的略粗

顯力之法還有將包鉤的橫處用細筆

在快到拐彎處加重

使本來是一筆的筆畫弄成輕重不等但仍相連的兩筆

趙佶的瘦金體,只有筋骨,幾乎無肉

趙佶的瘦金體,只有筋骨,幾乎無肉

行書特別是草書,顯示力量的方法更是繁多,也很特別。草書的筆畫可以特長、特短、特粗、特細的風貌與或虛或實、或斷或連、『秀處如鐵,嫩處如金』等等變化,表現出的煙霧收合、星電激流、龍虎威神、利劍鋒芒的力量。劉熙載說:『草書尤重筆力。蓋草勢尚險,凡物險者易顛,非具有大力,奚以固之?草書之筆畫,要無一可以移入他書,而他書之筆意,草書卻要無所不悟。』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25-3-25 02:23 | 顯示全部樓層
【國學書道精解】古人楷書剛勁之力,實源於"錐畫沙""屋漏痕"的筆法真諦。虞世南戈法之妙,正在"遲澀取勢"——以腕力控鋒,使長戈如松枝含韌,至末方顯彈性回鉤,此即張懷瓘【書斷】所言"峻落反收"之象。顏魯公頓挫之法,非刻意造作,乃運筆至橫畫末端自然蓄力,如弓弦滿月時剎那震顫,暗合"力透紙背"古訓。二者皆得"逆入平出"筆訣:起筆藏鋒蓄勢,行筆中實不虛,收筆必有交代。今人習楷若徒摹形貌而失內勁,猶買櫝還珠也。
許佬 發表於 2025-4-10 07: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楷書筆力本源與四家顯力之法】

楷書之力,非蠻勁使然,實乃書家心性與技法交融之果。古人作楷剛勁挺拔,其奧秘正在於將生命氣韻凝於毫端,以理法爲筋骨,以氣度爲血脈。今就四家顯力之道,剖其精微。

一、虞世南"戈法"之妙,實爲"勢"的延展
虞書戈畫之勁健,非徒線條之直,乃取"引而不發"之理。其戈畫長直中暗含張弓蓄勢之態,至鉤處微彎如箭在弦,此正合【筆髓論】"縱心奔放,勿使勢盡"之要義。唐太宗所言"右盼"二字尤精,謂作戈時需存顧盼之勢,使靜態筆畫具動態張力。觀【孔子廟堂碑】,戈法如武士執戟,肅立中含千鈞待發之勢。

二、顏真卿頓挫之法,深得"筋"之三昧
【多寶塔碑】橫畫末端頓挫如鐵錐畫沙,豎畫起筆蓄勢若壯士屈膝。此法源自篆籀筆意,所謂"屋漏痕""錐畫沙",皆強調行筆中的阻力感。顏公以筆鋒深入紙素,墨注三分,形成"骨中帶筋"的特質。其頓挫非爲裝飾,實乃運筆節奏的自然停頓,如【述張長史筆法】云:"力透紙背,乃爲得法。"

三、褚遂良虛實之變,盡顯"韻"的張力
【雁塔聖教序】以細勁線條承千鈞之勢,恰似公孫大娘舞劍器,纖毫之間氣貫長虹。其橫畫兩端重若磐石,中段輕如蟬翼,暗合"擔夫爭道"之理——兩端實筆如負重,中段虛筆似喘息。這種"舉重若輕"的表現,正是張懷瓘【書斷】所稱"纖濃得體,剛柔互濟"的至高境界。

四、宋徽宗粗細之辨,成就"神"的瘦硬
瘦金體以畫竹之法入書,粗處如竹節蓄力,細處似竹枝凌風。其"以粗映細"之法,實爲視覺對比的妙用:橫豎末端頓筆如金釘墜地,纖細主筆若鋼絲懸空,形成"鐵畫銀鉤"的強烈反差。此即【宣和書譜】所言"瘦勁通神",將工筆畫的精微注入書法。

古人作楷之剛健,本質在於"理通造化"(孫過庭語)。虞之"勢"、顏之"筋"、褚之"韻"、趙之"神",皆是對自然物象的抽象提煉。今人若求筆力,當師古人之心而非其跡:一須明物理(如觀劍舞、屋漏、陣雲),二須修心性(培養浩然之氣),三須通筆法(八面出鋒的控筆能力)。如此,方能在規矩中見生命力,於法度內顯個人風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