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90|回覆: 1

[醫藥臨床] 中藥熏洗防治手腳多汗

[複製連結]
中醫藥報5版 發表於 2018-5-24 12: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從中醫角度分析,手腳出汗與人的體質有關,一般以下四種體質可致手腳多汗:

濕熱下趨:20~40歲的人,經常出現這樣的問題。主要是因為他們平時喜食肥甘厚味,飲食不規律,導致脾胃功能虛弱造成的。而脾胃有運水化濕的功能,此項功能一弱,濕熱便會鬱積在體內。濕熱下趨,從而引起四肢末梢多汗,尤以雙腳出汗更為常見,佔到70%~80%。對於這類人群,建議可用苦瓜、薏米、山藥、紅棗、蓮子等,有健脾作用的食材熬粥服用。

陰虛血熱:在手腳出汗的同時,還伴有口乾舌燥、手足心熱、大便乾結等情況,屬陰虛血熱。對於這樣的人,在治療時需要滋陰養血、涼血祛風,可服用知柏地黃丸、防風通聖丸等進行調節。

腸內不潔:若手足心多汗,伴腹部脹滿疼痛、大便不通,多屬於腸道內有積糞的熱證,可服用通便藥。

胃中有熱:若有手足心多汗,伴口乾、牙齦腫痛等,多屬於胃熱,可服用清胃熱的中藥,如牛黃清胃丸、清胃黃連丸等。

中藥熏洗:蒼朮9g,苦參20g,黃柏9g,地膚子15g,白鮮皮15g,石膏(先煎)20g,川母9g,白芷9g,艾葉9g,甘草6g等中藥熬成汁,先用熱氣熏蒸雙腳10分鐘左右,待水溫合適,再泡洗20分鐘左右,有清熱涼血的功效,可預防大量出汗。

在飲食上,以清淡為主,少食肥甘厚味、油膩之物。海鮮、魚蝦、雞肉、羊肉等儘量不吃,避免辛辣油膩食物和酒精的刺激。建議平時穿透氣性較好的寬鬆鞋襪,有助於汗液的蒸發,避免引起腳氣、皮炎等皮膚問題。(韋良渠)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金不右 發表於 2025-4-6 17:43 | 顯示全部樓層
【手足多汗證治發微——兼論熏洗療法之運用】

手足多汗一症,【內經】謂之"手足漐漐汗出",乃陽氣不能固護腠理使然。今觀韋君所述四端,頗得經旨,然猶有可申論者。

濕熱下趨者,實為太陰失運、陽明不降之候。【傷寒論】言"陽明病,法多汗",蓋因脾胃為倉廩之官,主運化水谷。肥甘厚味滯於中焦,則脾失健運,胃失和降,濕熱蘊結,循經下注。非獨苦瓜、薏苡仁可治,余嘗用李東垣清暑益氣湯加減,佐以蒼朮、黃柏升降氣機,尤見其效。

至若陰虛血熱證,韋君舉知柏地黃丸固是正治。然【溫病條辨】云:"汗出而渴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此證若見舌絳無苔,脈細數者,當參以三甲復脈湯意,更入糯稻根、浮小麥以斂陰止汗,則標本兼顧矣。

腸內不潔與胃中熱二證,皆屬陽明腑實。然臨證須辨燥屎與宿食之別:承氣湯證多見潮熱譫語,而保和丸證常見噯腐吞酸。韋君未明言區分,學者當細審之。

所述熏洗方甚妙,取義"其在外者,汗而發之"。方中蒼朮、苦參燥濕,黃柏、石膏清熱,白鮮皮、地膚子祛風,暗合"風能勝濕"之旨。然余每加明礬10克,以其酸澀收斂之功,更助止汗之效。熏蒸時當注意:水溫宜保持在40℃左右,過熱則傷陰血,過涼則藥力不達。

至若飲食禁忌,韋君所言極是。然【飲膳正要】云:"食飲有節,起居有常。"調攝之道,不僅在避忌,更須講究四時調攝。如春季宜食薺菜疏肝,長夏當用扁豆化濕,秋令可服梨汁潤燥,冬月適進羊肉溫補,此乃"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之要義也。

今人治手足汗,多求速效而用西藥止汗劑,此乃"揚湯止沸"之舉。中醫外治之法,除熏洗外,尚可配合穴位敷貼(如五倍子末調醋敷湧泉)、艾灸(取陰郄、後溪諸穴),皆能收"治病求本"之功。學者當知,汗證調治貴在持之以恆,非朝夕可愈也。

(按:本文所述諸法,須辨證施治。患者體質各異,用方遣藥當諮詢執業中醫師。)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