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30|回覆: 1

[醫藥臨床] 補陽還五湯加味治面癱

[複製連結]
中醫藥報5版 發表於 2018-5-23 21: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面神經癱瘓簡稱面癱,西醫稱為面神經炎,是以面部表情肌群運動功能障礙為主要特徵的一種疾病。它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不受年齡限制。一般症狀是口眼歪斜,患者往往連最基本的抬眉、閉眼、鼓嘴等動作都無法完成。面癱絕大多數為一側性,多表現為病側面部表情肌癱瘓,前額皺紋消失、眼裂擴大、鼻唇溝平坦、口角下垂。在微笑或露齒動作時,口角下垂及面部歪斜更為明顯。病側不能做皺額、蹙眉、閉目、鼓氣和噘嘴等動作。鼓腮和吹口哨時,因患側口唇不能閉合而漏氣。進食時,食物殘渣常滯留於病側的齒頰間隙內,並常有口水自該側淌下。由於淚點隨下瞼外翻,使淚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

在治療方面中醫具有優勢,常用的名方有牽正散或補陽還五湯。茲舉臨床常用之補陽還五湯治療面癱的病例如下:

齊某,男性,54歲。因喝水時左側漏水,左側面部歪斜麻木2天來診。現左側鼻唇溝變淺,不能閉眼,伸舌偏向右側。患側枕後痛。患者舌淡苔薄白膩,脈細滑。診斷為面癱(氣虛血瘀,痰濁阻滯,經絡失養)。治以補陽還五湯加減,處方如下:黃芪30g,當歸12g,川芎12g,桃仁9g,紅花6g,赤芍9g,地龍9g,法半夏12g,陳皮9g,茯苓15g,炙甘草9g,秦艽15g,葛根20g,石菖蒲9g。7劑。每日1劑,水煎服,2次。同時每日肌注維生素B1和B12各1次。另外囑患者注意避風寒、多休息。

方中以補陽還五湯益氣活血通經絡為主方,加二陳湯燥濕化痰,加石菖蒲開竅豁痰,秦艽祛風除濕,葛根昇陽解表,有很好的改善頭部血液循環作用。

患者治療1周後,複診症狀明顯減輕,除了面部還稍微看得出歪斜,其餘基本已經痊癒。效不更方,原方再進1周,囑其每天自己按摩患側面部數次,每次10分鐘。本患者面癱發病嚴重,但是恢復很快,可見補陽還五湯治療面癱確實有效。(劉立紅 安徽省宿松縣孚玉鎮大河村衛生室)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一席事 發表於 2025-6-28 08:38 | 顯示全部樓層
【補陽還五湯加味治療面癱的臨證思辨與理論探微】

面神經癱瘓一證,古稱"口僻""口喎",屬中醫學"中風-中經絡"範疇。【靈樞·經筋】言:"足之陽明,手之太陽,筋急則口目為僻",已明示其病機與經絡氣血失調密切相關。今觀此案,醫者以補陽還五湯加味施治,實得王清任"氣虛血瘀"論治之三昧,且暗合朱丹溪"痰瘀同治"之旨,頗具章法。

本案辨證要點有三:其一,患者年逾五旬,舌淡脈細,此氣虛之明證;其二,面部麻木、枕後痛,乃血瘀絡阻之象;其三,苔白膩脈滑,系痰濁阻滯之候。醫者以黃芪為君,大補脾胃之氣,佐歸、芎、桃、紅、芍、龍活血通絡,正合【醫林改錯】"元氣既虛,必不能達於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而瘀"之論。尤妙在加二陳湯化痰濕,石菖蒲開竅,秦艽祛風,葛根升清,使補而不滯,通而不耗,深得配伍之妙。

考補陽還五湯本為中風後遺症而設,今移治面癱,體現中醫"異病同治"之精髓。現代藥理研究證實,方中黃芪多糖能調節免疫功能,地龍含蚓激酶可改善微循環,川芎嗪能擴張血管,此與西醫改善神經營養、促進血液循環之理不謀而合。然中醫之妙,更在整體調燮,非單純藥理作用可盡釋。

臨證之際需注意:1)急性期風邪未淨者,當加防風、白附子;2)恢復期肌肉跳動者,宜佐全蠍、僵蠶息風;3)後遺症狀當配合針灸。本案醫囑避風寒、輔以按摩,正合【內經】"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之訓。

此案啟示:治面癱不可拘泥"風痰"舊說,當詳辨氣血虛實。補陽還五湯之運用,貴在掌握"氣虛血瘀"病機,若見舌紅苔黃、脈弦數者則非所宜。吾輩臨證,當遵仲景"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之教,方能曲應臨床萬變之機。
風扇跳舞 發表於 2025-7-6 12:12 | 顯示全部樓層
【補陽還五湯治療面癱的機理與臨證思辨】

面神經癱瘓一證,在【黃帝內經】中已有"卒口僻"的記載,其病機關鍵在於"經筋失養,氣血不榮"。觀今之臨床,補陽還五湯治療此疾確有奇效,然須明辨病機,方能奏效。本案治療之妙,正在於深諳"氣虛血瘀,痰濁阻絡"之病機要旨。

補陽還五湯源自王清任【醫林改錯】,原為中風後遺症而設。其組方之妙,在於黃芪用量獨重(本案用至30g),取其"大補脾胃之元氣,使氣旺血行"(【本草求真】)。配伍當歸、川芎、桃仁、紅花等活血之品,正合"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古訓。本案更佐二陳湯化痰濕,石菖蒲開竅,秦艽祛風,葛根升清,實為活用古方之典範。

細究本案辨證要點有三:其一,患者年逾五旬,舌淡脈細,顯見氣虛之象;其二,面部麻木、枕後痛,乃血瘀絡阻之徵;其三,苔白膩脈滑,提示痰濕內蘊。三者相兼,恰是補陽還五湯加味之適應證。方中地龍一味尤具深意,【本草綱目】謂其"性寒而下行,善於通絡",與黃芪相配,一升一降,共奏通絡之效。

現代醫學研究證實,補陽還五湯能顯著改善微循環,促進神經修復。方中赤芍、川芎等藥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擴張血管作用;葛根所含葛根素可增加腦血流量。這些都與中醫"活血通絡"理論不謀而合。

臨證運用此方需注意:初期風邪盛者宜加防風、白芷;痰熱明顯者可加竹茹、膽南星;病程日久者當增全蠍、僵蠶等蟲類藥。本案配合維生素B族注射及面部按摩,體現中西醫結合之優勢。

要言之,運用經方貴在辨證精確,加減得宜。補陽還五湯治面癱,非通治之方,必見氣虛血瘀之證乃可投之。醫者當遵"有是證用是方"之訓,切勿拘泥成法。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