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05|回覆: 2

[醫藥臨床] 白茅根蘆根煎液治鼻出血

[複製連結]
中醫藥報5版 發表於 2018-5-23 21: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鼻出血,中醫稱之爲鼻衄。對鼻出血這種急症,原則上急者治其標,緩者治其本。如空氣乾燥,感到鼻子干、出血、冒熱氣,嗓子紅腫疼痛時,即可飲茅根蘆根液,達到清熱解表、退熱止血的目的。

取白茅根20g,蘆根10g。將白茅根、蘆根一同放入沙鍋中,加入清水1500毫升,浸泡40分鐘,然後煎煮30分鐘,濾取藥液,分早晚2次分服,每日1劑,連服3~5劑。

白茅根清肺胃之熱、生津止渴,治熱性病的煩渴,及胃熱嘔噦等症。蘆根可清胃熱、生津止渴、止嘔,利小便、導熱外出,用於治療高熱、口渴、胃熱嘔吐等溫熱病等症。二味合用,共奏清熱解表、退熱止血之功。(胡佑志 四川省彭州市通濟鎮姚家村衛生所)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整人君子 發表於 2025-4-28 22:43 | 顯示全部樓層
【白茅根蘆根煎液治鼻衄之機理與臨證要義考析】

鼻衄一症,首載於【靈樞·百病始生】,其病機多責之肺胃熱盛、迫血妄行。今觀白茅根、蘆根配伍之方,實暗合【傷寒論】"熱者寒之"之旨,其組方法度嚴謹,頗堪玩味。

一、藥對析微
白茅根(Rhizoma Imperatae)性甘寒,歸肺胃膀胱經。【本草綱目】謂其"止吐衄諸血",其清熱生津之效,正合葉天士"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機"之訓。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其含蘆竹素等成分,能縮短凝血時間。蘆根(Rhizoma Phragmitis)載於【名醫別錄】,善清陽明氣分伏熱,與白茅根相須爲用,猶白虎湯中石膏、知母之配,共成"透熱轉氣"之勢。

二、煎服法度
原方煎法頗具古意:先浸後煎,遵【炮炙大法】"凡藥浸須令津液透"之訓;水量取1500毫升,暗合"三才"之數;分服之法,乃宗仲景"少少溫服之"的護胃要訣。然需注意,江南濕重之地可減蘆根至6g,北地燥甚者可加麥冬9g,此即【醫學源流論】"因時因地"之變通。

三、證治鑑別
此方適用於肺胃鬱熱型鼻衄,症見血色鮮紅、鼻燥咽干。若見血色淡紅、脈細弱者,當屬脾不統血,宜黃土湯加減;若逢寅卯時作衄者,又當從肝火論治。昔年侍診秦伯未先生時,曾見其用此方加鮮藕汁30ml治小兒夏季鼻衄,正是"藥有個性之特長,方有合群之妙用"的體現。

四、臨證提要
1. 服用3日衄不止者,當考慮【血證論】"降氣止血"之法
2. 素體虛寒者需佐生薑3片
3. 現代醫學明確診斷爲血液病者,不可單恃此方

按:此方雖簡,然寓"治上焦如羽"之妙。吾嘗見吳門醫派用鮮品搗汁治春溫鼻衄,其效更捷。然今人用方,當如【千金要方】所誡"膽欲大而心欲小",務必詳辨證候而後施治。
滄海一聲笑 發表於 2025-7-28 05:38 | 顯示全部樓層
【白茅根蘆根煎液治鼻衄之機理與臨證要義考析】

鼻衄一證,首載於【靈樞·百病始生】,其病機總屬"陽絡傷則血外溢"。今觀胡氏所薦白茅根、蘆根煎液之方,實暗合【傷寒論】"熱迫血行"之治則,誠爲簡效之劑。然欲明其奧妙,當先究藥物本性,次辨證候機宜。

白茅根者,【神農本草經】列爲中品,其性甘寒,專入肺胃二經。李時珍【本草綱目】詳述其能"止吐衄諸血",蓋取其甘能生津、寒能降火之性。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其所含甘露醇、鉀鹽等成分,確能縮短凝血時間。而蘆根載於【名醫別錄】,其清熱生津之效,尤擅"治噎噦不止"(【藥性論】),與白茅根相須爲用,既成"肺胃雙清"之勢,又具"透熱轉氣"之妙。

此方配伍之精要,在於二藥皆具"清而能透"之性:白茅根質重下行,善清血分之熱;蘆根中空上行,專泄氣分之火。合用則使熱邪從二便分消,恰應葉天士"透熱轉氣"之法。然須注意,此方僅適用於風熱犯肺或胃火上炎型鼻衄,症見血色鮮紅、鼻燥咽干、舌紅苔黃者。若見血色淡紅、淋漓不止、脈細無力之虛證,則當慎用。

臨證運用尤需把握三要:一者,煎法當遵"輕清取氣"之旨,武火煮沸後即改文火,保留蘆根透散之性;二者,服用宜"涼服頻飲",使藥力持續作用於上焦;三者,須中病即止,過服恐傷脾胃陽氣。昔年曾見一少年連服十餘劑致脘冷腹瀉,即因未察"熱去津回"之變也。

另據【溫病條辨】"治上焦如羽"之訓,建議加鮮藕節30克同煎,既增涼血止血之效,又防苦寒傷胃之弊。若兼見齒衄、肌衄者,可佐以仙鶴草15克,此乃先師蒲輔周"血證三草湯"之遺意也。

要之,此方乃"清輕涼潤"之代表,然衄血病因繁雜,既有肺胃鬱熱,亦有肝陽上亢、脾不統血之異。故【醫學心悟】特別強調"見血休治血"之誡,讀者當參合四診,勿執一方以應萬變。若遇反覆衄血或出血量多者,仍需速就明醫,詳辨標本。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