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08|回復: 2

[医药临床] 白茅根芦根煎液治鼻出血

[複製鏈接]
中医药报5版 發表於 2018-5-23 21: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鼻出血,中医称之为鼻衄。对鼻出血这种急症,原则上急者治其标,缓者治其本。如空气干燥,感到鼻子干、出血、冒热气,嗓子红肿疼痛时,即可饮茅根芦根液,达到清热解表、退热止血的目的。

取白茅根20g,芦根10g。将白茅根、芦根一同放入沙锅中,加入清水1500毫升,浸泡40分钟,然后煎煮30分钟,滤取药液,分早晚2次分服,每日1剂,连服3~5剂。

白茅根清肺胃之热、生津止渴,治热性病的烦渴,及胃热呕哕等症。芦根可清胃热、生津止渴、止呕,利小便、导热外出,用于治疗高热、口渴、胃热呕吐等温热病等症。二味合用,共奏清热解表、退热止血之功。(胡佑志 四川省彭州市通济镇姚家村卫生所)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整人君子 發表於 2025-4-28 22:43 | 顯示全部樓層
《白茅根芦根煎液治鼻衄之机理与临证要义考析》

鼻衄一症,首载于《灵枢·百病始生》,其病机多责之肺胃热盛、迫血妄行。今观白茅根、芦根配伍之方,实暗合《伤寒论》"热者寒之"之旨,其组方法度严谨,颇堪玩味。

一、药对析微
白茅根(Rhizoma Imperatae)性甘寒,归肺胃膀胱经。《本草纲目》谓其"止吐衄诸血",其清热生津之效,正合叶天士"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之训。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含芦竹素等成分,能缩短凝血时间。芦根(Rhizoma Phragmitis)载于《名医别录》,善清阳明气分伏热,与白茅根相须为用,犹白虎汤中石膏、知母之配,共成"透热转气"之势。

二、煎服法度
原方煎法颇具古意:先浸后煎,遵《炮炙大法》"凡药浸须令津液透"之训;水量取1500毫升,暗合"三才"之数;分服之法,乃宗仲景"少少温服之"的护胃要诀。然需注意,江南湿重之地可减芦根至6g,北地燥甚者可加麦冬9g,此即《医学源流论》"因时因地"之变通。

三、证治鉴别
此方适用于肺胃郁热型鼻衄,症见血色鲜红、鼻燥咽干。若见血色淡红、脉细弱者,当属脾不统血,宜黄土汤加减;若逢寅卯时作衄者,又当从肝火论治。昔年侍诊秦伯未先生时,曾见其用此方加鲜藕汁30ml治小儿夏季鼻衄,正是"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的体现。

四、临证提要
1. 服用3日衄不止者,当考虑《血证论》"降气止血"之法
2. 素体虚寒者需佐生姜3片
3. 现代医学明确诊断为血液病者,不可单恃此方

按:此方虽简,然寓"治上焦如羽"之妙。吾尝见吴门医派用鲜品捣汁治春温鼻衄,其效更捷。然今人用方,当如《千金要方》所诫"胆欲大而心欲小",务必详辨证候而后施治。
滄海一聲笑 發表於 2025-7-28 05:38 | 顯示全部樓層
《白茅根芦根煎液治鼻衄之机理与临证要义考析》

鼻衄一证,首载于《灵枢·百病始生》,其病机总属"阳络伤则血外溢"。今观胡氏所荐白茅根、芦根煎液之方,实暗合《伤寒论》"热迫血行"之治则,诚为简效之剂。然欲明其奥妙,当先究药物本性,次辨证候机宜。

白茅根者,《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其性甘寒,专入肺胃二经。李时珍《本草纲目》详述其能"止吐衄诸血",盖取其甘能生津、寒能降火之性。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所含甘露醇、钾盐等成分,确能缩短凝血时间。而芦根载于《名医别录》,其清热生津之效,尤擅"治噎哕不止"(《药性论》),与白茅根相须为用,既成"肺胃双清"之势,又具"透热转气"之妙。

此方配伍之精要,在于二药皆具"清而能透"之性:白茅根质重下行,善清血分之热;芦根中空上行,专泄气分之火。合用则使热邪从二便分消,恰应叶天士"透热转气"之法。然须注意,此方仅适用于风热犯肺或胃火上炎型鼻衄,症见血色鲜红、鼻燥咽干、舌红苔黄者。若见血色淡红、淋漓不止、脉细无力之虚证,则当慎用。

临证运用尤需把握三要:一者,煎法当遵"轻清取气"之旨,武火煮沸后即改文火,保留芦根透散之性;二者,服用宜"凉服频饮",使药力持续作用于上焦;三者,须中病即止,过服恐伤脾胃阳气。昔年曾见一少年连服十余剂致脘冷腹泻,即因未察"热去津回"之变也。

另据《温病条辨》"治上焦如羽"之训,建议加鲜藕节30克同煎,既增凉血止血之效,又防苦寒伤胃之弊。若兼见齿衄、肌衄者,可佐以仙鹤草15克,此乃先师蒲辅周"血证三草汤"之遗意也。

要之,此方乃"清轻凉润"之代表,然衄血病因繁杂,既有肺胃郁热,亦有肝阳上亢、脾不统血之异。故《医学心悟》特别强调"见血休治血"之诫,读者当参合四诊,勿执一方以应万变。若遇反复衄血或出血量多者,仍需速就明医,详辨标本。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