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96|回复: 1

[书法培训班] 经典书风的临摹诀窍

[复制链接]
书法自学 发表于 2018-5-23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书法的趣味,在于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在把握了共性的基础之上,进行差异化的针对练习,往往会事半功倍。以下十种经典书风,各有各的临摹诀窍。当然,观点仅供参考。

01/

《礼器碑》

《礼器碑》

《礼器碑》

战国和秦汉时代,人们在粗细均匀的线条上添加各种龙凤虫鱼的装饰性图案,产生一种叫“鸟虫书”的美术字。到东汉,人们将这种图案融化到笔画中去,一笔写就,变成了横画的蚕头雁尾和撇捺的波磔挑法,于是出现了分书,分书是装饰性很强的字体。分书的主要特征是取横势,表现横势的方法有三:一是横画写得舒展、跌宕、有波磔;二是结体略带扁形;三是章法上缩小行距,让左右字靠得紧些,感觉上连成一气。分书是没有转折之笔,运笔要笔笔断,断而后起,否则,一连写就有楷书的意味了。

《礼器碑》的笔画清朗遒劲,波磔处重按快挑,蚕头雁尾比较夸张,粗细变化比较明显,运笔节奏非常强烈,风格与唐代褚遂良楷书《雁塔圣教序》相近,可以参照着临摹学习。

02/

临《西狭颂》

临《西狭颂》

临《西狭颂》

《西狭颂》的线条厚重,临摹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圆,笔锋不要偏侧,尽量走在笔画的中间;二是毛,笔锋顶着纸面逆行,辅毫逸出,线条就会毛糙。厚重的线条容易呆板和腻滞,要避免这种毛病,起笔和收笔有时要露些锋芒。适当的露锋,在点画形式上能表现灵巧姿媚,在结体章法上能表现运动的气势,在创作心态上能表现随意而不拘谨。西狭颂》的结体宽博,临摹时应尽量将点画撑在字形的四周,让中间留出空白。宽博方整的字形相互之间缺少阴阳向背、穿插避就的关系,呼应联系不够,因此章法上字距行距必须小些,靠得紧些,否则容易散漫。《西狭颂》的风格与唐代颜真卿楷书《李玄靖碑》相近,可以参照着临摹学习。

03/

《石门铭》

《石门铭》

《石门铭》

传统书法分帖学和碑学两大类型,他们的运笔方法和点画形式有很大区别。在运笔方法上,帖学偏重于提,碑学偏重于按;帖学强调顺畅,碑学强调逆涩。在点画形式上,帖学偏重于线条的两端,提按顿挫,回环往复,中段则很快地一掠而过,因而显得轻灵劲挺;碑学偏重于线条的中段,抑扬起伏,跌宕舒展,两端则不作过分的修饰,因此显得浑厚大气。

《石门铭》的点画圆浑苍茫,临摹时运笔要注意两点,一是将笔杆朝笔画运动的相反方向倾斜,让笔锋顶着纸面逆行,使辅毫散开,造成线条两边的毛糙感。二是加强运笔时的阻拒力量,好像有东西挡着不让前行,竭力与争,手不期颤而颤,造成线条的曲折起伏。《石门铭》的结体“飞逸奇浑”,临摹时也要注意两点,一是强调横势,笔画尽量往横里舒展;二是左低右高,形成一种奇险的造型特征。

04/

《开通褒斜道刻石》

《开通褒斜道刻石》

《开通褒斜道刻石》

《开通褒斜道刻石》的点画没有粗细区别,基本上是一根等粗的线条,因为刻在高低不平的山崖石壁上,所以线条比较毛糙而且有起伏。作者在书刻这件作品时,可能受山川景色的感动,心胸豁畅,不仅点画极力舒展,而且结体也极力开拓,显得非常大气。字形内的布白非常疏朗,有许多甚至大于字距行距,因此造成上下左右字的亲密无间,浑然一体。

《开通褒斜道刻石》的书法特征是:点画单纯,结体开阔,章法茂密。我临写时,常常用一根等粗的线条,在字形不散的前提下,尽量荡逸开去,走到哪里是哪里,用苏东坡的话来说,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得不止,将结体扩张到极限。同时,用一根等粗的线条去切割空间,注意所切出的空间相互之间的大小疏密、横竖斜正的对比与谐调。我觉得这是一种练习胆量气魄与笔势造形的非常有效的方法,我近几年的创作,在字体变形中敢于不受束缚地极度开张,当归功于这种临摹。

05/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雁塔圣教序》的点画特征是“婉媚遒劲”。具体来说,它的线条非常劲挺,粗细变化很大,有一种装饰性,显得非常华丽。《雁塔圣教序》的结体特征是内敛,字形外轮廓线都是朝字心内弯曲的。瘦劲的点画线条在造型时,如果不采用内敛法来压缩中宫,结体就会因字心余白太多而显得疏松散漫。瘦劲的点画必然为内敛的结体,这是一般规律。

临摹《雁塔圣教序》的点画,第一要细挺遒劲,运笔必须有一定速度,干脆利索,起笔和收笔不能拖泥带水,中段行笔不能太慢,否则就出不了精神。第二要有粗细变化,运笔必须强调提按,起笔、收笔和转折处都要重按,行笔要轻提。楷书的笔画不连贯,但运笔不能断,从纸上的笔画到空中的笔势,再从空中的笔势到纸上的笔画,书写是一个连续运动的过程。空中的笔势是纸面上两笔画之间的过渡,作品中点画的呼应连贯、造型的生动活泼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

06/

颜真卿楷书

颜真卿楷书

颜真卿楷书

颜真卿书法的一般特征是:点画线条起讫分明,提按顿挫强烈,因为用笔重,笔毫铺开之后,靠本身的弹性已不能使笔锋回复到垂直状态,因此在转折换向时不得不增加回顶的动作,出现所谓的“鹤脚”、“肩胛”,捺画收笔处出现缺角等。古人说“点画生结体”,点画线条粗了,结体如果太紧凑的话,眉毛胡子挤在一起,不好看。因此,颜真卿在处理结体时,不得不采用外拓的方法,尽量在字形中间留出空白,把笔画安排在四周,而且极力向外扩张成腰鼓状的弧形。颜体用外拓的方法尽量将笔画裹束在方整的字体之中,外形是团聚的,字与字之间参差错落的关系不多。因此,在章法上字距行距应当紧凑一些,以强化上下左右的连贯。点画生结体,结体又决定章法,三者浑然一体:点画浑厚沉雄、结体开阔博大、章法茂密饱满,这就是颜真卿楷书的风格。

临摹颜体在基本技法上有三个要特别注意的问题:一是颜体线条厚重,掌握不好容易堕为粗痞;二是转折换向处因笔锋回顶而出现的种种特征,理解不正确,会成为做作的描绘;三是结体外拓,片面强调圆转,会失之于媚俗。

07/

颜真卿《祭侄稿》

颜真卿《祭侄稿》

颜真卿《祭侄稿》

颜真卿的行书纵横开阖,气势磅礴,它的点画非常浑厚,书写时逆入回收,中锋按笔行走,有篆籀遗法,起笔和收笔处牵丝映带,使点画在浑厚的基础上灵动流畅,姿媚跃出。它的结体多为外拓,非常开阔,章法上字距行距比较紧凑茂密,整个风格可以用沉雄恢宏四字概括。

《祭侄稿》为墨迹,圆浑遒劲,流畅奔放,清晰地反映了运笔的精细之处,是初学者最好的范本。《争座位帖》为拓本,一经翻刻,线条的凝涩性和含蓄感增加了,显得更加厚重苍茫,强化了颜体特征。学颜真卿行书应从《祭侄稿》得其法,从《争座位帖》得其神。前人学书重真迹轻刻本,我觉得光临《祭侄稿》容易写得轻薄油滑,应当同时临摹《争座位帖》。

08/

杨凝式《韭花帖》

杨凝式《韭花帖》

杨凝式《韭花帖》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从楷书到行书的转变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笔势,把原先走在空中的笔势部分地表现在纸上,成为若断若续的牵丝。二是体势,楷书的结体四平八稳,到行书就要开始随着上下字的造型关系和连续方式左右摇曳起来。古人论书,以势为先,正确处理笔势与体势是写好行书的关键。

《韭花帖》的点画在起笔和收笔时强调提按顿挫,通过逆入与回收将笔锋裹束起来,将力量凝聚起来,中段运笔则很快,线条非常劲挺,这是典型的帖学风格。《韭花帖》点画遒劲,因此结体也比较紧凑,造型偏瘦长,偶尔横向出几笔长的线条,显得非常俊逸。《韭花帖》的字距和行距极为宽绰,书写时为了避免散漫,一定要注意笔势和体势的呼应连接,注意疏密大小的造型变化。

09/

米芾

米芾

米芾

米芾的运笔受褚遂良影响,提得高,按得重,大起大落,写出来的点画沉着痛快,跌宕豪迈,节奏感极强。书法艺术强调横平竖直,但它们不是几何学上的水平与垂直,而是重感觉,不管是曲线还是弧线,只要感觉上是平的和直的就行。米芾善用弧线和曲线,因此点画和结体都特别生动。

米芾在结体上主张“字不作正局”、“须有体势乃佳”,要根据字形繁简和上下左右关系来结定造形。他的字常常是左右欹侧,摇曳多姿,甚至上松下紧,头重脚轻,有人比喻为“如李白醉中赋诗,虽其姿态颠倒,不拘礼法,而口中所吐,皆成五色之文”。米芾行书的传世作品很多,《虹县诗》比较潇洒俊逸,有褚遂良的影响;《多景楼诗》比较厚重沉雄,有颜真卿的影响。

10/

董其昌

董其昌

董其昌

董其昌草书写得委婉、清遒、酣畅,线条连绵相属,时间的流转跃然纸上。人的感官一触及线条,第一眼不论落在什么地方,注意力都会不自觉地顺着线条展开的顺序前行,在体会粗细长短、收放开阖、轻重徐疾、提按顿挫的书写节奏时,领略到音乐的感觉。历代草书作品中,董其昌的最有音乐性。

临摹董其昌草书要注意四个方面:第一线条要清纯,就像民族乐器中的丝竹之音那么轻盈悠扬,因此书写时提按顿挫不能太明显;第二结体要圆转疏朗,尽量上紧下松,这样才有“挺然秀出”、“爽朗清举”的效果;第三章法上要扩大字距行距,追求散朗虚旷的意境;第四用墨要清润淡雅,让人感到有一股清气存在于空明有无之间。

| 你的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

推荐关注 | 书法自学

有什么想说的,留言告诉自学君吧!

cl15816 发表于 2025-4-3 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书风临摹要旨阐微》

书法一道,贵在师古而不泥古。今就诸君所论三种汉碑临习要诀,稍作申说,以就正于方家。

一、《礼器碑》临习指要
此碑乃汉分书极则,所谓"铁画银钩"者。临习时当注意三点:其一,波磔之法须得"逆入平出"之妙,起笔藏锋如蚕头之含蓄,收笔出锋似雁尾之舒展。其二,结字取横势而中宫紧收,所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者。其三,用笔贵在"疾涩相生",横画行笔当如"锥画沙",竖画运笔须似"屋漏痕"。较之褚河南《雁塔圣教序》,二者皆具清刚之气,然褚书更多唐人法度,此碑则存汉人古意。

二、《西狭颂》临池心法
此碑气象浑穆,有三要义:用笔当如"折钗股",中锋行笔而辅以"屋漏痕"之意;结字取"外拓"之势,如大将军坐帐,四肢舒展而中气充盈;章法处理宜"密不透风",字距紧凑若星辰之密布。其与颜鲁公《李玄靖碑》相较,颜书多庙堂之气,此碑则具山野之趣。临写时尤须注意"毛而不涩"之妙,笔锋逆入时当如老农犁地,既见力度又显生机。

三、《石门铭》笔髓探微
此刻石乃"碑中之帖",临习当把握:用笔须得"万岁枯藤"之趣,以"战行"笔法写出苍茫质感;结字贵在"奇而不怪",疏密变化若"乱石铺街"而自有章法;气韵追求"飞动中见沉着",如老鹤展翅,骨力内含。较之帖学一脉,此刻尤重"中实"之美,行笔如逆水撑舟,处处见抗争之力。

要之,临古贵在得神。礼器之清刚、西狭之浑厚、石门之奇逸,皆当以"心摹手追"为要。昔人云:"学书在法,其妙在人。"诸君临池之际,既要"察之者尚精",更要"拟之者贵似",如此方能入古出新,自开户牖。

(全文计798字)
邹角旭 发表于 2025-7-19 01:53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书风临摹要旨阐微》

书法一道,贵在师古而不泥古。诸体皆有其内在理法,今就所述三碑,略陈管见,以资同道参酌。

一、《礼器碑》临习指要
此碑乃汉隶极则,其妙处正在"清劲"二字。所谓"蚕头雁尾",非徒形似而已,当悟其"逆入平出"之法:起笔须藏锋蓄势,如老蚕噬叶;收笔当迅捷上扬,似孤雁掠空。尤需注意者,其波磔虽夸张而不失法度,细审原碑,可见"三过折"笔法——即发笔、衄转、纵出三个动作一气呵成。与褚河南《雁塔圣教序》相较,二者皆具"金针度人"之妙,然褚书更见婀娜,《礼器》则显峻拔。建议初学者以"永字八法"参证隶变规律,尤当体会"磔"法之"战行"笔意。

二、《西狭颂》研习枢要
此刻石气象浑穆,实得"篆籀遗意"。所谓"线条厚重",当从三方面着力:其一用笔须"锥画沙",中锋行笔时辅以微妙震颤;其二墨法宜"润含春雨",以饱墨显其浑厚;其三结字当"疏可走马",方不致壅塞。至若"露锋"之说,诚为的论,然须知此乃"意到笔不到"之妙,如《九势》所言"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与颜鲁公《李玄靖碑》对观,可见"平画宽结"之法的传承,然汉隶之古拙终非唐楷所能范围。

三、《石门铭》笔法探赜
此摩崖书乃魏碑上品,其"圆浑苍茫"实源于三种笔势:一是"屋漏痕"般的自然蜿蜒,二是"折钗股"式的弹性张力,三是"万岁枯藤"般的苍涩质感。临习时当以"五乖五合"之说为戒,特别要注意"逆入涩行"之法:笔锋与纸面成60度角,行笔时感受"掣笔"阻力。较之帖学"一拓直下",碑学更重"积点成线"。康南海评此碑"飞逸奇浑",正道出碑帖分野之关键。

要之,临摹之道,当以"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为初阶,进而追求"神采为上,形质次之"。三碑虽风格迥异,然皆可归本于蔡邕《笔论》"书者,散也"之旨。学者若能以《书谱》"智巧兼优,心手双畅"为鹄的,自可渐入佳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