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584|回覆: 0

[音韻學] 聲律啟蒙:八齊(一)

[複製鏈接]
詩評萬象 發表於 2018-5-20 14:4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聲律啟蒙,八齊,岩對岫,澗對溪

聲律啟蒙,八齊,岩對岫,澗對溪

朗誦者:燕敏,燕趙女子,小學教師,喜歡文學創作,猶喜古詩詞。作品散見於各大微刊。

友情客串:郭禹含小朋友。

聲律啟蒙 八齊(一)

岩對岫,澗對溪①,遠岸對危堤②。
鶴長對鳧短,水雁對山雞③。
星拱北,月流西④,漢露對湯霓⑤。
桃林牛已放,虞坂馬長嘶⑥。
叔侄去官聞廣受,弟兄讓國有夷齊⑦。
三月春濃,芍藥叢中蝴蝶舞;
五更天曉,海棠枝上子規啼⑧。

【注釋】

①蛐:山洞。也可指峰巒或山谷。

②危堤:高堤。危:高。

③鶴長:仙鶴的脖子長。鳧短:野鴨的腿短。出自【莊子】『鶴(jìng)脛雖長,斷之則悲;鳧脛雖短,續之則(yōu)懮』。

④星拱北:群星都環繞着北極星。拱:拱衛、環繞。流:向下運動、向下滑行。【論語】:『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群星拱之。』

⑤這是兩個典故。

『漢露』是說漢武帝之事。武帝迷信神仙之說,在宮內修建承露盤以承接天上降下來的甘露,用它來調玉屑,希望喝了能夠長生不老。【三輔故事】說:建章宮的承露盤『高二十丈,大七圍,以銅為之,上有仙人掌承露』。

『湯霓』的典故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夏桀王十分暴虐,天下的百姓都盼望商湯王來解救自己,就像大旱盼望大雨之後的彩虹一樣。霓:雨後出現的附於虹旁邊的副虹,其成因與虹相同,但是顏色排列的次序相反。此處是泛指虹。

⑥這是兩個典故。

上聯出自【尚書•武成】,周武王滅商以後,將戰馬放歸華山的南邊,將運輸輜重的牛放歸桃林之野,表示不再用它們打仗了。

下聯見於【戰國策•楚四】,千里馬在其晚年拖着鹽車上太行山,上坡中途已無力再前進,見着伯樂,仰天長嘶。虞坂:地名。

⑦這是兩個典故。

上聯出自【漢書•疏廣傳】。漢代的疏廣和其侄疏受都在朝廷任職,一為太子太傅,一為少傅,官高位尊。疏廣對疏受說:知道滿足就能不受侮辱,知道適可而止就能避免危險,功成身退是最符合自然規律的。於是兩叔侄同時辭官歸鄉。古人將他們看成明哲保身的典範。去:離開。

下聯出自【孟子•萬章下】。夷齊指伯夷和叔齊,是商代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相傳孤竹君臨死遺命將君位傳給小兒子叔齊,孤竹君死後,叔齊要將君位讓給哥哥伯夷。伯夷不接受,叔齊也不願即位為君,於是一起逃到周地隱居。古人將他們看成道德高尚的典範。

⑧子規:杜鵑鳥的別名。

李鳳山 發表於 2025-4-30 10:23 | 顯示全部樓層
【聲律啟蒙·八齊(一)】解詁

【聲律啟蒙】作為傳統蒙學經典,其八齊韻部首章以精微的對仗體系構建天地人倫之秩序,今試為析義:

一、自然意象的二元建構
首聯"岩岫"與"澗溪"之對,實為【周易】"艮為山,兌為澤"的意象轉化。鄭玄注【周禮】云:"山有穴曰岫",此與"岩"形成地貌差異;"澗"字從水間聲,【說文】謂"山夾水也",與"溪"之綿長形成水系對比。次聯"鶴脛鳧脛"之典出【莊子·駢拇】,非僅狀物,實寓"鳧鶴雖異,各適其性"的哲學要義。陸德明【經典釋文】特別指出此處"脛"當訓為"足上",可見古人觀察之精審。

二、天文王政的象徵體系
"星拱北"句暗合【論語·為政】"北辰居所"之喻,孔穎達疏解此乃"德政如北斗,眾星共之"的政治隱喻。"漢露"典出【三輔黃圖】,承露盤高二十丈,實為漢武帝"仙人承露"的求仙實踐,與"湯霓"形成暴政與仁政的強烈對比。【孟子】趙岐注特別強調"霓"為"陰陽之氣",此處借自然現象喻指民心向背。

三、歷史典故的倫理編碼
"桃林放牛"典出【尚書·武成】孔傳:"示天下不復乘用",體現周武王的休兵之德;"虞坂馬嘶"事見【戰國策】,伯樂注曰"驥遇伯樂而嘶",實為賢士不遇的隱喻。疏廣叔侄事見【漢書】,其"知足不辱"的處世哲學,與伯夷叔齊"義不食周粟"形成仕隱之道的雙重典範。范曄在【後漢書】中特別將此類事跡歸入"逸民列傳",可見其道德示範意義。

四、時空交織的審美意境
末聯"三月春濃"與"五更天曉"構成晝夜時序的完美對仗。芍藥承【詩經·溱洧】"贈之以芍藥"的民俗意象,子規(杜鵑)化用【離騷】"恐鵜鴂之先鳴"的典實。李時珍【本草綱目】詳考"杜鵑夜啼達旦",正與"五更"相應,可見作者取材之精當。

此章通過六組對仗,構建了從自然物象到人文精神的完整體系。其聲律之諧協非徒形式之美,實為天地人倫秩序的聲音呈現。王夫之【周易外傳】所謂"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在此蒙學篇章中得到了詩性的統一。學者若能循此以究,則於傳統文人的宇宙觀、倫理觀可得其三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