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11|回覆: 1

[儒家學說] 【論語譯解】12.2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

[複製鏈接]
國學觀察 發表於 2018-5-20 14:3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論語釋解

論語釋解

12.2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注釋:

1、仲弓:冉雍,孔子弟子。

白話試譯:

仲弓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出門辦事如同去接待貴賓,役使百姓如同去舉行重大的祭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朝中無怨,在家裡亦無怨。 仲弓說:『我雖愚笨,也要照您的話去做。』

疏解:

仲弓問仁,孔子從三個互為因果的方面論答。

第一個方面,『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強調一個『敬』字。一個人如果對人對事無敬,就不可能做到出門待人接事,如同接待貴賓那樣莊重謙恭;一個人如果對治下之民無敬,就不可能做到役使治下的百姓,如同舉辦重大的祭祀活動那樣嚴肅謹慎。

而敬為禮之本,敬以合適的儀式表現出來,即是禮。

第二個方面,『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強調兩個字,一個是『愛』字,一個是『恕』字。愛人,是把自己當人看,把別人也當人看。只有愛人,才能將心比心,寬厚恕人;只有恕人,才能己所不欲,不施於人。

反之,一個內心無愛之人,是不會恕人的。

第三個方面,『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強調『和樂』。一個人只有內心和樂,才能有愛;只有愛,才能有恕;只有有恕,才能有敬;只有有敬,才能有禮。

反之,假如一人在工作單位怨天尤人,看誰都不順眼;在家怨氣衝天,看誰都彆扭;其內心是不可能和樂的。而內心不和樂,滿懷怨恨,是不可能有愛、有恕的。而假如無愛、無恕,便不可能待人接物有『敬』。而假如沒有『敬』,便必然很無禮;即便勉強為禮,也難掩虛偽之氣。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即便勉強為禮,也比無禮要強。

『勉強為禮』有兩種情況,一是所謂的勉強,完全出於現實利益的考量,不得不如此;二是所謂的勉強,是出入立志求仁的志向。

立志求仁者勉強為禮,雖做不到一個『誠』字,卻也不失是一條由外而內的修養途徑——借外在之禮,動心化性,而體味入敬;由敬,而生愛與恕;由愛與恕,及於和樂。

另外,需要重點說明的是,三者其實還可以同時而修,在日常待人接物時,時時提醒自己有禮有敬;處理紛繁複雜的人際關係時,時時提醒自己要有愛有恕;在單位或在家時,時時提醒自己要保持和樂的心態,去怨消恨。如此,知行合一,久而久之,便能趨於『仁』。

孔子教仲弓的本意,亦即於此。

金不右 發表於 2025-4-4 14: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顏淵】"仲弓問仁"章義理疏證

仲弓問仁一章,實為孔門"為仁之方"的精要表述。夫子以"敬""恕""和"三義遞進,構建起儒家道德實踐的內在邏輯體系。

首言"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此乃"敬"道的具體顯現。【禮記·曲禮】云"毋不敬",鄭玄注"禮主於敬",正與此章相發明。朱子【集注】謂:"敬者,主一無適之謂。"出門如見大賓,是處常如臨大事;使民如承大祭,是臨事如對神明。這種內外如一的恭敬態度,實為仁德發用的心理基礎。程頤【河南程氏遺書】卷十八指出:"敬即便是禮,無己可克",揭示出敬與禮的體用關係。

次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此"恕"道之實踐準則。【中庸】"忠恕違道不遠"之說,正可與此互訓。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卷六闡釋:"不欲者,情之正也;勿施者,理之公也。"這種推己及人的思維方式,構成了儒家倫理的金規則。值得注意的是,此句在【衛靈公】篇又作"其恕乎"的註腳,可見恕道實為貫通仁學的重要維度。

終言"在邦無怨,在家無怨",此乃"和"境之達成。【周易·乾卦】"保合太和"的理想,在此轉化為具體的人生修養。劉寶楠【論語正義】引包咸註:"在邦為諸侯,在家為卿大夫",指出此語實含政治倫理與家庭倫理的雙重維度。這種無怨的境界,既是對外在關係的調適,更是內心修養的呈現。

三義實具內在關聯:由敬生恕,由恕致和。張栻【南軒論語解】卷六闡發:"持敬則私意不作,能恕則物我兼忘,此無怨之所由致也。"三者循環相生,構成仁德修養的完整鏈條。仲弓"請事斯語"的回應,恰表明此說非理論空談,而是可躬行實踐的為仁路徑。今人研習此章,當於"敬以直內,恕以方外"處着力,方得孔門心法真傳。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