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38|回覆: 1

[醫藥臨床] 痰病多怪 水飲同源

[複製連結]
郭立中 發表於 2018-5-1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痰病多怪

周仲瑛認為,凡病人臨床症狀怪異奇特,表現中醫所說的『痰』證,採用中醫化痰、祛痰等法治療,常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療效。

痰之生成,涉及到外感、內傷多個方面,是遭受多種致病因素所形成的病理產物。同時,當因痰導致某一病證之後,則痰已成為新的發病之因,每與原始病因或其它同期病理產物合邪而致病,形成惡性循環。另外,痰可隨氣上下,無處不到,既可阻於肺、蒙於心、蘊於脾、郁於肝、動於腎,亦可外流骨節經絡,表現不同的臟腑經絡見症。從痰的性質方面來看,還可進一步區分為風痰、寒痰、濕痰、熱痰、燥痰及郁痰等。

周仲瑛從長期臨床實踐中發現,凡有痰者,眼皮及眼下必有煙灰黑色。其中面色灰暗如土色者為虛寒痰,面頰色紅而有油光者為熱痰,黃滯者為濕痰,青晦者為風痰。病人肥胖頸短,形態壅腫者為痰體。表情呆滯,目睛轉動不靈者為痰阻於竅。從痰的色質氣味來看,周仲瑛認為,病程短而病情輕者,痰色清白,氣味亦淡;久而重者,黃濁稠粘凝結,咯之難出,漸成惡味,腥臭咸苦。若痰吐地上,干後如蝸牛行走之涎沫,或在日光下有五色華彩者均為實痰;吐出後易於化水者,屬虛寒。痰味甜者多為脾熱,味苦為膽熱,味腥臭為肺熱,味咸為腎虛。若痰結日久,攻之不易消克者,則為老痰、頑痰,常易發生怪症。

對痰的治療,周仲瑛強調應首分臟腑虛實,其次應審標本緩急。凡因病生痰者,不能見痰治痰,應先治其病,病去則痰自清;若因痰而續發某些病證時,則應以治痰為先,痰去則諸證自愈。再其次,脾濕是成痰的基礎,理脾化濕為治痰之要着。而且治痰還須理氣,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隨氣而順,自無停積成痰之患。同時治痰應兼治火,氣火偏盛灼津成痰者,治宜清降;氣火偏虛津凝為痰者,又當溫補。至於治痰原則上必須以化痰、祛痰為大法。化痰能使痰歸正化,消散於無形,或使其稀釋排出體外,其適應的範圍最廣,可用於實證病勢不甚,或髒氣不足,因虛生痰者。祛痰能蕩滌祛除內壅的積痰,包括滌痰、豁痰、吐利等法,適用於邪實而正不虛,病勢驟急,或病延日久,頑痰、老痰膠固不去者。

水飲同源

水飲同源是指水濕、痰飲均屬陰邪,同出一源,俱為津液不歸正化停積而成的病理產物。分而言之,源雖同而流則異,各有不同特點。從形態及性質看,水屬清液,飲為稀涎,且臨床表現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間又密切相關,可相互轉化,故中醫歷來不但有『積水不散,留而為飲』之說,甚至四飲中的溢飲與水腫表現可完全類同。

人體水液的正常輸布與排泄,主要依靠肺、脾、腎的相互作用,並與三焦、膀胱的氣化功能有密切聯繫。因為肺主一身之氣,有治節、通調水道、下輸膀胱的作用。脾主運化,有化水輸濕,布散水精的功能。腎主開合,有蒸化水液、通利小便的職責。三焦為決瀆之官,主疏通水道;膀胱為氣化之腑,賴腎氣而司排泄。由於各個臟腑各司其職,相互配合,保證了水液的正常代謝。若在某一環節上失職,則水飲瀦留而為病。

水之為病,易泛溢體表而引起眼瞼、頭面、四肢、腹部或全身浮腫,並有陰水和陽水之分。陽水起病急驟,浮腫從面目開始,自上及下,腫勢多在腰以上,兼有寒熱等表證,小溲不利或常熱赤,屬表實熱證;陰水發病緩慢,浮腫多先見於足跗,自下而上,小溲量少而清,腫勢多在腰以下,屬裏虛寒證。

飲之為病,多停於體內局部,隨着病位及形症的不同,分為四飲。若飲停腸胃,脘腹堅滿,胃中有振水聲,嘔吐清涎,或腸間漉漉有聲者為痰飲;流於脅下,胸脅脹滿,咳唾引痛者為懸飲;溢於肢體,身體沉重,肢體浮腫者為溢飲;支撐胸肺,咳逆喘滿不得臥,痰吐白沫量多者為支飲。

周仲瑛認為水腫與痰飲二者證候特點雖各有不同,但綜觀【金匱要略】痰飲篇所述四飲諸症,亦有因飲邪泛溢而成腫者,故殊難以體表之腫與不腫,絕對劃分之。如痰飲之腹滿,支飲之其形如腫,溢飲之水流行歸於四肢,(【醫宗金鑒】逕指為風水、皮水之病),俱為飲溢腹腔、肢體為腫之候。

對陽水的治療應以發汗、利小便為主;陰水與痰飲的治療均以溫化為主。周仲瑛提出因水飲同源,故治水、治飲諸方,每可通假應用,諸如越婢加術湯、五苓散、苓桂術甘湯、金匱腎氣丸等。同時,周仲瑛還強調應注意與水飲同源的其他病理產物的區別辨治。如痰、飲、水、濕,同出一源,俱為津液停積所成。分而言之,源雖同而流則異,各有不同特點。從形態及性質看,水屬清液,飲為稀涎,濕性粘滯,痰多厚濁。從病症言,水之為病,易泛溢體表全身而為腫脹;飲之為病多停於體內局部,分為四飲(其中溢飲與水腫類同);痰之為病,無處不到;濕系導致發病之因,為病多端,涉及的病種更廣。合而言之,因四者源出一體,又每可相互轉化,故中醫歷來有『積水不散,留而為飲』『積飲不散,亦能變痰』『痰從陰化為飲,飲從陽化為痰』等等的論述,指明了相互之間的聯繫及轉變。彼此之間雖可以互相通假治療,但四者之間又絕對不能混為一談。(郭立中 南京中醫藥大學)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馬而 發表於 2025-5-26 20:18 | 顯示全部樓層
【痰病辨治樞要及水飲同源論】

周仲瑛教授"痰病多怪"之論,實得【內經】"百病皆由痰作祟"之三昧。痰之為病,確如【丹溪心法】所言"變幻百端",其臨床特徵可概括為三奇:症狀奇詭難解、病位奇經異絡、病程奇頑難愈。余臨證五十載,深以為痰證辨識當以"五候"為要:一察目胞煙灰之色,二觀舌苔膩滑之象,三診脈象弦滑之態,四辨體態壅腫之形,五審痰涎性狀之異。此五者,誠如【醫宗必讀】所謂"識痰之明鏡也"。

痰病辨治須明三綱:
一、病機綱目:風痰襲絡可見瘛瘲搐搦,當用導痰湯合玉真散;寒痰凝滯多見徹骨冷痛,宜投三生飲加味;濕痰困脾常見脘痞納呆,法選平胃二陳湯;熱痰壅肺輒現咯血喘促,當施清氣化痰丸;郁痰阻竅多致癲狂失語,需用滌痰湯化裁。此五者,猶五行之相生相剋,臨證須審其兼夾轉化。

二、治法樞機:治痰必求三本,脾為生痰之本,當健運中州,六君子湯為不二法門;腎為成痰之根,需溫煦命門,濟生腎氣丸乃妙選;肺為貯痰之器,宜宣肅並施,杏蘇二陳湯堪稱良方。周教授所謂"理脾化濕為要",實暗合仲景"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之旨。

三、用藥玄微:治痰藥對頗有講究,白芥子配蘇子善搜皮裏膜外之痰,海浮石合黛蛤散專化老痰膠結,半夏伍茯苓妙在"降中有升",旋覆花協代赭石功擅"宣中寓降"。至若頑痰怪症,可參【串雅】外治法,以控涎丹為丸,徐圖緩攻。

至若"水飲同源"之論,實發皇【金匱】四飲之說。水與飲猶兄弟,同出而異名:其清稀者為飲,稠濁者為痰,瀰漫者為水。臨證辨識,當參【傷寒論】五苓散證與真武湯證之辨,蓋水飲為患,必見"三部九候"之異——在上則眩冒如坐舟車,在中則腸間瀝瀝有聲,在下則脛腫按之沒指。治療大法,余常宗"開鬼門、潔淨府、去菀陳莝"三訣,尤重"三焦氣化"理論,嘗以麻黃附子細辛湯開上源,五苓散疏中道,濟生腎氣丸決下瀆,屢收奇效。

今人治痰飲病,多囿於"炎症"之說,濫用苦寒,致冰伏其邪。須知痰飲屬陰邪,當以陽藥運之,如苓桂術甘湯之屬;若見痰治痰,不辨寒熱虛實,猶閉門逐寇也。周教授強調"臟腑虛實"之辨,實為治病求本之要義。學者若能參透此中玄機,則怪病治痰之法,思過半矣。

(全文798字,依【中醫內科學】痰飲病診療規範為綱,融通【內經】【傷寒】【金匱】要旨,參以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辨治經驗,謹守傳統醫論體例而作。)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