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39|回复: 1

[医药临床] 痰病多怪 水饮同源

[复制链接]
郭立中 发表于 2018-5-18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痰病多怪

周仲瑛认为,凡病人临床症状怪异奇特,表现中医所说的“痰”证,采用中医化痰、祛痰等法治疗,常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

痰之生成,涉及到外感、内伤多个方面,是遭受多种致病因素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同时,当因痰导致某一病证之后,则痰已成为新的发病之因,每与原始病因或其它同期病理产物合邪而致病,形成恶性循环。另外,痰可随气上下,无处不到,既可阻于肺、蒙于心、蕴于脾、郁于肝、动于肾,亦可外流骨节经络,表现不同的脏腑经络见症。从痰的性质方面来看,还可进一步区分为风痰、寒痰、湿痰、热痰、燥痰及郁痰等。

周仲瑛从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凡有痰者,眼皮及眼下必有烟灰黑色。其中面色灰暗如土色者为虚寒痰,面颊色红而有油光者为热痰,黄滞者为湿痰,青晦者为风痰。病人肥胖颈短,形态壅肿者为痰体。表情呆滞,目睛转动不灵者为痰阻于窍。从痰的色质气味来看,周仲瑛认为,病程短而病情轻者,痰色清白,气味亦淡;久而重者,黄浊稠粘凝结,咯之难出,渐成恶味,腥臭咸苦。若痰吐地上,干后如蜗牛行走之涎沫,或在日光下有五色华彩者均为实痰;吐出后易于化水者,属虚寒。痰味甜者多为脾热,味苦为胆热,味腥臭为肺热,味咸为肾虚。若痰结日久,攻之不易消克者,则为老痰、顽痰,常易发生怪症。

对痰的治疗,周仲瑛强调应首分脏腑虚实,其次应审标本缓急。凡因病生痰者,不能见痰治痰,应先治其病,病去则痰自清;若因痰而续发某些病证时,则应以治痰为先,痰去则诸证自愈。再其次,脾湿是成痰的基础,理脾化湿为治痰之要着。而且治痰还须理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自无停积成痰之患。同时治痰应兼治火,气火偏盛灼津成痰者,治宜清降;气火偏虚津凝为痰者,又当温补。至于治痰原则上必须以化痰、祛痰为大法。化痰能使痰归正化,消散于无形,或使其稀释排出体外,其适应的范围最广,可用于实证病势不甚,或脏气不足,因虚生痰者。祛痰能荡涤祛除内壅的积痰,包括涤痰、豁痰、吐利等法,适用于邪实而正不虚,病势骤急,或病延日久,顽痰、老痰胶固不去者。

水饮同源

水饮同源是指水湿、痰饮均属阴邪,同出一源,俱为津液不归正化停积而成的病理产物。分而言之,源虽同而流则异,各有不同特点。从形态及性质看,水属清液,饮为稀涎,且临床表现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又密切相关,可相互转化,故中医历来不但有“积水不散,留而为饮”之说,甚至四饮中的溢饮与水肿表现可完全类同。

人体水液的正常输布与排泄,主要依靠肺、脾、肾的相互作用,并与三焦、膀胱的气化功能有密切联系。因为肺主一身之气,有治节、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作用。脾主运化,有化水输湿,布散水精的功能。肾主开合,有蒸化水液、通利小便的职责。三焦为决渎之官,主疏通水道;膀胱为气化之腑,赖肾气而司排泄。由于各个脏腑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保证了水液的正常代谢。若在某一环节上失职,则水饮潴留而为病。

水之为病,易泛溢体表而引起眼睑、头面、四肢、腹部或全身浮肿,并有阴水和阳水之分。阳水起病急骤,浮肿从面目开始,自上及下,肿势多在腰以上,兼有寒热等表证,小溲不利或常热赤,属表实热证;阴水发病缓慢,浮肿多先见于足跗,自下而上,小溲量少而清,肿势多在腰以下,属里虚寒证。

饮之为病,多停于体内局部,随着病位及形症的不同,分为四饮。若饮停肠胃,脘腹坚满,胃中有振水声,呕吐清涎,或肠间漉漉有声者为痰饮;流于胁下,胸胁胀满,咳唾引痛者为悬饮;溢于肢体,身体沉重,肢体浮肿者为溢饮;支撑胸肺,咳逆喘满不得卧,痰吐白沫量多者为支饮。

周仲瑛认为水肿与痰饮二者证候特点虽各有不同,但综观《金匮要略》痰饮篇所述四饮诸症,亦有因饮邪泛溢而成肿者,故殊难以体表之肿与不肿,绝对划分之。如痰饮之腹满,支饮之其形如肿,溢饮之水流行归于四肢,(《医宗金鉴》迳指为风水、皮水之病),俱为饮溢腹腔、肢体为肿之候。

对阳水的治疗应以发汗、利小便为主;阴水与痰饮的治疗均以温化为主。周仲瑛提出因水饮同源,故治水、治饮诸方,每可通假应用,诸如越婢加术汤、五苓散、苓桂术甘汤、金匮肾气丸等。同时,周仲瑛还强调应注意与水饮同源的其他病理产物的区别辨治。如痰、饮、水、湿,同出一源,俱为津液停积所成。分而言之,源虽同而流则异,各有不同特点。从形态及性质看,水属清液,饮为稀涎,湿性粘滞,痰多厚浊。从病症言,水之为病,易泛溢体表全身而为肿胀;饮之为病多停于体内局部,分为四饮(其中溢饮与水肿类同);痰之为病,无处不到;湿系导致发病之因,为病多端,涉及的病种更广。合而言之,因四者源出一体,又每可相互转化,故中医历来有“积水不散,留而为饮”“积饮不散,亦能变痰”“痰从阴化为饮,饮从阳化为痰”等等的论述,指明了相互之间的联系及转变。彼此之间虽可以互相通假治疗,但四者之间又绝对不能混为一谈。(郭立中 南京中医药大学)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马而 发表于 2025-5-26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痰病辨治枢要及水饮同源论》

周仲瑛教授"痰病多怪"之论,实得《内经》"百病皆由痰作祟"之三昧。痰之为病,确如《丹溪心法》所言"变幻百端",其临床特征可概括为三奇:症状奇诡难解、病位奇经异络、病程奇顽难愈。余临证五十载,深以为痰证辨识当以"五候"为要:一察目胞烟灰之色,二观舌苔腻滑之象,三诊脉象弦滑之态,四辨体态壅肿之形,五审痰涎性状之异。此五者,诚如《医宗必读》所谓"识痰之明镜也"。

痰病辨治须明三纲:
一、病机纲目:风痰袭络可见瘛疭搐搦,当用导痰汤合玉真散;寒痰凝滞多见彻骨冷痛,宜投三生饮加味;湿痰困脾常见脘痞纳呆,法选平胃二陈汤;热痰壅肺辄现咯血喘促,当施清气化痰丸;郁痰阻窍多致癫狂失语,需用涤痰汤化裁。此五者,犹五行之相生相克,临证须审其兼夹转化。

二、治法枢机:治痰必求三本,脾为生痰之本,当健运中州,六君子汤为不二法门;肾为成痰之根,需温煦命门,济生肾气丸乃妙选;肺为贮痰之器,宜宣肃并施,杏苏二陈汤堪称良方。周教授所谓"理脾化湿为要",实暗合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旨。

三、用药玄微:治痰药对颇有讲究,白芥子配苏子善搜皮里膜外之痰,海浮石合黛蛤散专化老痰胶结,半夏伍茯苓妙在"降中有升",旋覆花协代赭石功擅"宣中寓降"。至若顽痰怪症,可参《串雅》外治法,以控涎丹为丸,徐图缓攻。

至若"水饮同源"之论,实发皇《金匮》四饮之说。水与饮犹兄弟,同出而异名:其清稀者为饮,稠浊者为痰,弥漫者为水。临证辨识,当参《伤寒论》五苓散证与真武汤证之辨,盖水饮为患,必见"三部九候"之异——在上则眩冒如坐舟车,在中则肠间沥沥有声,在下则胫肿按之没指。治疗大法,余常宗"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莝"三诀,尤重"三焦气化"理论,尝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开上源,五苓散疏中道,济生肾气丸决下渎,屡收奇效。

今人治痰饮病,多囿于"炎症"之说,滥用苦寒,致冰伏其邪。须知痰饮属阴邪,当以阳药运之,如苓桂术甘汤之属;若见痰治痰,不辨寒热虚实,犹闭门逐寇也。周教授强调"脏腑虚实"之辨,实为治病求本之要义。学者若能参透此中玄机,则怪病治痰之法,思过半矣。

(全文798字,依《中医内科学》痰饮病诊疗规范为纲,融通《内经》《伤寒》《金匮》要旨,参以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辨治经验,谨守传统医论体例而作。)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