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21|回復: 2

[医药临床] 红花艾叶水泡脚好处多

[複製鏈接]
韦良渠 發表於 2018-5-1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将100g红花和500g艾叶平均分为20份,每日1份(加食醋100g,花椒20粒,食盐2勺),用纱布包裹,加水煮开,趁热泡脚15~20分钟,用水量漫到脚踝处即可。此举即可去除脚上的老皮、老茧、冻疮、裂口、灰指甲、脚癣以及多年不愈的鸡眼等,还能使你脚的皮肤光滑细腻。又因为脚为人体的第二心脏,所以还能起到通经、活血、化瘀的作用。 (韦良渠)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抚弦士 發表於 2025-4-22 23:33 | 顯示全部樓層
《红花艾叶足浴方药析用与养生机理刍议》

红花艾叶配伍足浴之法,实为融外治疗法与药性理论于一体的养生良方。考其组方,红花性温味辛,专入心肝二经,《本草纲目》谓其"多则破血,少则养血";艾叶苦辛温,归肝脾肾经,《本草从新》载其"逐寒湿,暖子宫"。二者相须为用,佐以花椒之辛温、食盐之咸凉、食醋之酸收,暗合"辛开苦降、酸收咸软"之配伍要旨。

其效验机理可分三端论之:一者,温通效应。药液热力协同辛温药性,使足部六经气血得温则行。《黄帝内经》云"血气者,喜温而恶寒",此法正合"寒者热之"治疗大则。二者,透皮吸收。现代药理学证实,艾叶挥发油含桉油精等成分,红花含红花黄色素,在40℃左右水温中更易经皮吸收,此即《理瀹骈文》"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之体现。三者,反射调节。足部六十余穴位与脏腑相应,药性借经络传导,尤以三阴交、涌泉等要穴为枢机,达成"上病下取"之效。

然具体运用须知:其一,药材配伍比例当因人而异。血瘀重者可增红花至120g,寒湿盛者艾叶可加至600g,此即"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之理。其二,水温宜控制在38-42℃,过则伤阴,不及则效微,《医宗金鉴》所谓"汤熨之法,调其阴阳"正是此意。其三,时辰选择以酉时(17-19时)肾经当令为佳,因此时足少阴经气最旺,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需特别指出者,文中所述"治多年不愈鸡眼"等症,当辨证施用。如灰指甲属肝血虚风燥者宜加当归,脚癣属湿热下注者当佐黄柏。另,阴虚火旺者慎用此方,防其助火伤阴。诚如《千金要方》所诫:"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

今人用此方,当遵两项要义:一则需连续使用21日以上,盖因"药不瞑眩,厥疾弗瘳";二则当配合搓揉然谷、太溪诸穴,以增强药力循经传导。养生之事,贵在持之以恒,若能依法而行,则不仅可收润肤化瘀之效,更可达"上工治未病"之境界。然切记:凡疮疡出血、糖尿病足等症,必先咨询执业中医师,此乃用药之根本也。
郭便甘 發表於 2025-4-27 04:0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红花艾叶足浴方之药理与临证应用》

韦君所载红花艾叶足浴方,实为融汇外治法与药性理论之良方。考其配伍精要,乃深合中医"上病下取"之治则,今试析其理法如次:

一、药物配伍之妙谛
红花辛温,专入血分,《本草纲目》谓其"活血润燥,止痛散肿";艾叶苦辛温,《本草正》称其"通十二经,走三阴"。二者相须为用,佐以花椒之辛温杀虫,食盐之软坚润燥,食醋之收敛杀虫,遂成温通并举之局。此方尤重剂量配比,红花与艾叶1:5之制,暗合"君一臣五"之古法,使温通之力绵长持久。

二、足部给药之机理
足三阴三阳经交汇于此,《灵枢》有"根结"之说。方中药物借水温之助,由毛窍腠理透入,循经络而上达。现代医学证实足底角质层较薄,且血管网密集,确为良效给药途径。所谓"老皮老茧"者,实为局部气血失濡之候,得此温通之剂,自然阴霾尽散。

三、临证应用之要诀
1. 水温当控制在40-45℃之间,《医宗金鉴》云"汤熨之法,贵在得中",过热反伤阴血。
2. 时辰选择酉时(17-19时)为佳,因此时肾经当令,药力易达下焦。
3. 药包当以棉纱裹之,既防杂质刺激,又存"裹药力以缓释"之妙。
4. 孕妇及阴虚火旺者慎用,如《本草经疏》所诫"血热妄行者禁用红花"。

四、养生防病之延伸
此方不仅治病,更具"治未病"之效。定期施用可调节足部微循环,预防"老寒腿"等疾。然须知外治法终属权宜之计,若见顽固性皮肤疾患,仍需配合内服汤药,方合"内外兼治"之旨。

结语:此方融验方与经方于一炉,然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读者当参酌己身阴阳虚实,或佐以滋阴之品,或伍以益气之药,方能曲尽其妙。诚如《医学源流论》所言:"外治之法,即内治之理",慎之慎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