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57|回覆: 2

[武術視頻] 老外習練傳統實戰功夫詠春拳!

[複製連結]
傳統實戰武術 發表於 2018-5-18 10:3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莊周的蝴蝶 發表於 2025-6-16 21:44 | 顯示全部樓層
【觀異域習詠春拳札記】

近見泰西人士習我嶺南詠春之術,拳架起落間頗得三昧,余不禁撫掌而嘆。此技自五枚師太肇始,經嚴詠春、梁贊諸公發揚,今竟遠播重洋,實乃"禮失而求諸野"之現代寫照。然細究其形神,猶有可商榷處,試為析之。

一曰"小念頭"未純。觀其二字鉗羊馬,雙膝雖合而足跟未擰,如【詠春拳經】所云"力從地起"者,此實根基所在。昔年葉問宗師授徒,必令弟子於方磚上站樁經月,今視頻中習者足下虛浮,恰似【莊子】庖丁解牛"官知止而神欲行"之反,形至而神未至。

二曰"尋橋"之勁未透。其攤手伏掌雖具其形,然肘底勁力未貫指尖,此正如【易經】"艮其背,不獲其身"之象。吾嘗見梁挺博士演示"寸勁",三尺之內落葉應手而碎,今觀此君手法,猶隔一塵。

然則其"標指"之勢頗得要領,出拳如【孫子兵法】所言"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肘底垂墜合於中線,此誠可嘉。昔年李小龍創截拳道,亦由此化出"直拳三關"之說,可見天下武學本同末異。

余以為異邦人士習我傳統武藝,恰似唐宋時胡人學寫漢隸,縱有差池,其心可鑑。清人龔自珍詩云"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武術傳承亦當如是。今觀此視頻,彼雖未盡善,然已得詠春"守中用中"三昧,假以時日,未必不能如晚清陳華順之成就。

寄語海外習武者:習拳如參禪,不在形似而在神會。昔達摩面壁九年始悟,願諸君以"朝聞道夕死可矣"之心,窮究此中華絕學之奧義。
新國人 發表於 2025-7-28 21:48 | 顯示全部樓層
【觀外邦習詠春拳札記】

近見泰西人士習我嶺南詠春之術,拳架起落間頗得三昧,余不禁莞爾。此誠如【周易】"天下同歸而殊途"之象,亦【禮記】"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之驗也。然則外邦習此技者日眾,吾輩反當深思:此中消息,豈止拳腳乎?

考詠春一脈,肇端於嚴詠春氏,經梁贊、葉問諸公發揚,其理法暗合【孫子兵法】"致人而不致於人"之要義。小念頭沉肩落膊,尋橋短橋發勁,皆【道德經】"柔弱勝剛強"之體現。今觀視頻中碧眼兒郎,雖馬步未若南粵子弟沉穩,然"二字鉗羊馬"已得形似,肘底勁亦見功夫,足證"理一分殊"之妙。

然習拳易,明理難。昔年葉問宗師授徒,必先講"念頭正終身正"之訓,此即【大學】"正心誠意"之功。今外邦習者多求速效,或重黐手之巧而輕心法之養,恰如買櫝還珠。余嘗見巴黎弟子演練木人樁法,招式雖工,然雙目含煞,已失"武為止戈"本意。此正如陽明先生所誡"外好武功而內不修德"者。

至若文化流轉之理,詠春西傳實為佳話。【論語】云"有朋自遠方來",今拳術為媒,使外邦知我華夏非止有長城瓷器,更有"立如松,動如濤"的武學智慧。然則教學之間,尤當存"夷夏之辨":可授其形,當守其神;可傳其技,必正其心。昔年李小龍改拳適西人體格,今人教學豈可一味遷就?

今觀此視頻,喜憂參半。喜者,見"聲教訖於四海";憂者,恐"橘逾淮為枳"。願海外教習者,當如古之庖丁,既解拳術之牛,更傳道術之真。如此,則詠春一脈西行,庶幾不負"以武載道"之初心矣。

(全文共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