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13|回覆: 1

[道學研究] 道德經中容易誤解的文句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8-5-16 07:36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早上在某傳統文化群里有人分享過這麼一篇文章,其中包含了一個錯誤解讀的道德經文辭:大成若缺。
老子:大成若缺。
詮釋:任何一個您認為的完美,都是有缺陷的。

大成是若缺,不是真的有缺?
當然,具體來說,大成者,或者大成事,不能說是無缺,但這裡的文句,明顯不是說大成有缺,只是若缺而已。
其他的文句還有:大智若愚,是若愚,並不是真愚。很多人就用這句話,為自己做錯事來開脫,說『我是大智若愚,才講錯了話』。
另外,大象無形,也只是看上去無形,因為人眼高度有限,現在就看不到宇宙的形,但是有形沒形,真沒人敢說。
題外話:宇宙由能量構造,任何物質,都是一團有序的能量形態。無序的能量,沒有空間屬性,用空間的形來解讀宇宙,應該無果。

Screenshot_2018-05-16-07-20-03.png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8-5-16 08:1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大成若缺,(唯)其用不敝,大盈若沖,(唯)其用不窘,大直如詘,大巧如拙。。。
天『子』 發表於 2025-4-28 13:32 | 顯示全部樓層
【道德經】"大成若缺"義理辨微

【道德經】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一語,歷來解者紛紜。今見坊間詮釋謂"完美皆有缺陷",此說雖流行於世,然細究經義,實有未安。筆者謹依先秦語文學與道家哲學要義,作三重辨析:

一、訓詁層面之"若"字本義
"若"在先秦文獻中多作"似"解,而非"是"。【說文】釋"若"為"擇菜也",引申為相似之義。王弼注此章云:"隨物而成,不為一象,故若缺也。"其意明指"似缺非缺"之狀。河上公注更直言:"謂道德大成之君,若缺者,滅名藏譽,如毀缺不備。"皆強調表象與本質的辯證關係。同時期典籍如【莊子·齊物論】"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如"字用法正與此同。

二、道家認識論之"玄同"境界
老子立言重在破除執着。"大X若X"句式在經中凡四見(大成若缺、大盈若沖、大直若屈、大巧若拙),皆在彰顯"道"超越二元對立的特性。【淮南子·道應訓】解此章云:"道無形而有形,無物而物成",揭示的正是本體與現象的玄妙關係。所謂"若缺",實為破除世人對於"成"的僵化認知,非謂真實有缺。猶如"大音希聲"非謂無聲,乃指超越聽覺局限的至音。

三、修行實踐之"和光同塵"義
【道德經】第十五章言"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與"大成若缺"同一機杼。張伯端【悟真篇】云:"修行混俗且和光,圓即圓兮方即方",正是對此種修行態度的發揮。道家真人"被褐懷玉"(七十章),外示不足而內蘊大成,此乃"若缺"真義。若簡單理解為"完美必有缺陷",則落入相對主義窠臼,有違老子"知雄守雌"之微旨。

至若"大智若愚"等句的誤用,更顯時人未明道家"正言若反"(七十八章)的表達範式。蘇軾【賀歐陽少師致仕啟】云:"大勇若怯,大智如愚",深得老氏三昧。今人以"若愚"自飾其拙,恰如【莊子·列禦寇】所譏"飾智以驚愚",殊失本真。

宇宙有無形質之辨,實屬另一論域。然老子"有物混成"(二十五章)之語,已明道體非純能量亦非純物質,乃"惚恍"之存在。現代物理學所謂"波粒二象性",或可為此下一註腳,然終非道德本義。

要之,讀經當以經解經,參酌古注,方不致以今律古。【韓非子·解老】云:"凡物之有形者易裁也,易割也",老子揭示的正是超越形質局限的智慧。"大成若缺"之真諦,在於破除對"成"的執着,而非否定"大成"本身。學者當於此等處着眼,始得窺玄門堂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