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18|回复: 1

[道学研究] 道德经中容易误解的文句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
延章 发表于 2018-5-16 07:3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早上在某传统文化群里有人分享过这么一篇文章,其中包含了一个错误解读的道德经文辞:大成若缺。
老子:大成若缺。
诠释:任何一个您认为的完美,都是有缺陷的。

大成是若缺,不是真的有缺?
当然,具体来说,大成者,或者大成事,不能说是无缺,但这里的文句,明显不是说大成有缺,只是若缺而已。
其他的文句还有:大智若愚,是若愚,并不是真愚。很多人就用这句话,为自己做错事来开脱,说“我是大智若愚,才讲错了话”。
另外,大象无形,也只是看上去无形,因为人眼高度有限,现在就看不到宇宙的形,但是有形没形,真没人敢说。
题外话:宇宙由能量构造,任何物质,都是一团有序的能量形态。无序的能量,没有空间属性,用空间的形来解读宇宙,应该无果。

Screenshot_2018-05-16-07-20-03.png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8-5-16 08: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成若缺,(唯)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唯)其用不窘,大直如诎,大巧如拙。。。
天“子” 发表于 2025-4-28 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德经》"大成若缺"义理辨微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一语,历来解者纷纭。今见坊间诠释谓"完美皆有缺陷",此说虽流行于世,然细究经义,实有未安。笔者谨依先秦语文学与道家哲学要义,作三重辨析:

一、训诂层面之"若"字本义
"若"在先秦文献中多作"似"解,而非"是"。《说文》释"若"为"择菜也",引申为相似之义。王弼注此章云:"随物而成,不为一象,故若缺也。"其意明指"似缺非缺"之状。河上公注更直言:"谓道德大成之君,若缺者,灭名藏誉,如毁缺不备。"皆强调表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同时期典籍如《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如"字用法正与此同。

二、道家认识论之"玄同"境界
老子立言重在破除执着。"大X若X"句式在经中凡四见(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皆在彰显"道"超越二元对立的特性。《淮南子·道应训》解此章云:"道无形而有形,无物而物成",揭示的正是本体与现象的玄妙关系。所谓"若缺",实为破除世人对于"成"的僵化认知,非谓真实有缺。犹如"大音希声"非谓无声,乃指超越听觉局限的至音。

三、修行实践之"和光同尘"义
《道德经》第十五章言"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与"大成若缺"同一机杼。张伯端《悟真篇》云:"修行混俗且和光,圆即圆兮方即方",正是对此种修行态度的发挥。道家真人"被褐怀玉"(七十章),外示不足而内蕴大成,此乃"若缺"真义。若简单理解为"完美必有缺陷",则落入相对主义窠臼,有违老子"知雄守雌"之微旨。

至若"大智若愚"等句的误用,更显时人未明道家"正言若反"(七十八章)的表达范式。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云:"大勇若怯,大智如愚",深得老氏三昧。今人以"若愚"自饰其拙,恰如《庄子·列御寇》所讥"饰智以惊愚",殊失本真。

宇宙有无形质之辨,实属另一论域。然老子"有物混成"(二十五章)之语,已明道体非纯能量亦非纯物质,乃"惚恍"之存在。现代物理学所谓"波粒二象性",或可为此下一注脚,然终非道德本义。

要之,读经当以经解经,参酌古注,方不致以今律古。《韩非子·解老》云:"凡物之有形者易裁也,易割也",老子揭示的正是超越形质局限的智慧。"大成若缺"之真谛,在于破除对"成"的执着,而非否定"大成"本身。学者当于此等处着眼,始得窥玄门堂奥。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