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83|回覆: 2

[醫藥臨床] 對付肛癰 中醫有招

[複製連結]
李明哲 發表於 2018-5-1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肛周膿腫即肛門直腸周圍膿腫,一般指肛門直腸周圍軟組織內或其間隙內發生的急性化膿性感染,並形成膿腫,中醫稱之為肛癰。本病任何年齡均可發病,但以20~40歲的青壯年居多,老年、兒童時有發病,男性多於女性。本病發病急,初期可以保守治療,但也要做好手術的思想準備。

三招消、托、補

中醫很早對肛周膿腫就有了認識,提出『醇酒厚味,勤勞辛苦,濕熱瘀毒流注肛門結成腫塊,致生肛癰』的發病機制,還提出以『消、托、補』三法指導肛周膿腫各個階段的治療。

早期多實證、熱證,局部質硬、熱甚,應用清熱解毒、涼血祛瘀、軟堅散結的消法治療。臨床採用仙方活命飲、黃連解毒湯、萆薢滲濕湯等方辨證加減口服,用黃柏、石膏、青黛、地龍做成散劑,再用清水調成糊狀外敷、灌腸,可極大地緩解局部的紅腫熱痛和全身症狀,並促進膿熟破潰。

中期也就是成膿期,局部痛如雞啄,按之有波動感,此時肉已腐,膿已成。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是內服透膿散清熱解毒透膿,外治宜切開充分排膿,使毒邪及時地隨膿液排泄於外。

在膿腔破潰及手術後應用托法,用仙方活命飲加大量黃芪托毒外出,創面用紅油膏引流;在保證充分引流的情況下,用香油把黃柏、石膏、青黛、地龍的散劑調成糊狀外敷,促進排膿和紅腫儘快消失,縮短癒合時間。

小兒多數能自愈

中醫認為,小兒肛癰多因胎毒未清,濕熱之毒內伏,內伏外發而為本病。西醫認為,嬰幼兒肛門括約肌較鬆弛,肛管較短,在腹瀉和擦大便時,易致肛管直腸黏膜外翻,肛腺易被細菌感染,繼發肛周膿腫。其次,嬰幼兒在子宮內雄性激素過高,導致肛門產生異常腺體,這些腺體感染後形成肛周膿腫。再者各種原因引起的小兒腹瀉、外傷、異物都可導致肛周膿腫。

嬰幼兒肛周膿腫多表現為小兒大便時哭鬧,甚至哭鬧不止或伴發熱,肛旁紅腫,觸摸時哭鬧加重,甚至有小便不暢、不願吃奶,一般男孩發病的幾率較大。患兒早期不主張過早做根治手術。由於嬰幼兒肛周膿腫發病情況有其特殊性,一過性發達的肛腺可隨發育逐漸萎縮,所以多數小兒肛周膿腫能夠自愈。若肛瘺已形成,應及早手術,防止肛瘺感染或蔓延至肛門括約肌。

孕婦別用禁忌藥

孕婦患有肛周膿腫是件棘手的事兒,有諸多的顧忌,但若不儘早治療,任其發展對胎兒更加不利。孕婦患有肛周膿腫後,原則上以中藥為主進行治療,注意中藥中不要使用三棱、莪朮、大黃等妊娠期禁忌的藥物。

在未成膿的感染初期,以清熱解毒法治療,可用陳皮、貝母、金銀花、連翹、生甘草,水煎服;將黃柏、石膏、青黛的散劑水調後外敷。膿成熟後及時切開引流。用單味生黃芪水煎口服,可提高機體抵抗力,托毒外出,可以不用抗生素。(李明哲)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天子尖尖 發表於 2025-5-12 16:23 | 顯示全部樓層
【肛癰證治三法芻議】

肛癰一證,首載於【外科正宗】,其病機誠如帖中所言"醇酒厚味,勤勞辛苦,濕熱瘀毒流注肛門",然細究之,尚有肺脾腎三髒氣化失調之因。【靈樞·癰疽】云"營衛稽留於經脈之中,則血泣不行",此正合肛癰初起氣血壅滯之病機。今就三法運用稍作補苴,以廣其義。

消法貴在通調氣機
初起紅腫焮痛,非獨清熱可解。余臨證常以【醫學心悟】仙方活命飲為底方,必加荊芥、防風宣透腠理,蓋"火郁發之"也。外敷之劑,尤推【醫宗金鑒】二味拔毒散(白礬、雄黃),以茶調敷,其效倍於單用清熱之品。嘗治一壯年患者,肛周硬結灼痛三日,於萆薢滲濕湯中佐入酒軍6克通腑,配合芒硝外敷,次日即見腫消痛減。

托法當辨膿毒深淺
成膿期透膿散之用,須察膿腔方位。若高位膿腫,必加皂角刺12克、穿山甲(現以代用品)6克引導;低位者則伍冬瓜仁、桃仁化濁。昔年先師治一騎馬癰患者,膿成三日未潰,於透膿散中加羌活、獨活各9克,取其升提之性,翌日即潰。術後換藥尤為關鍵,紅油膏中可摻九一丹提膿,待腐盡肌生之際,改用【外科正宗】生肌玉紅膏,此即"腐不去則新不生"之要義。

補法需分氣血陰陽
帖中言黃芪托毒固是正治,然臨床常見虛中夾瘀者。余每以托裏消毒散加減:氣虛甚者重用人參、白朮;血虛者加當歸、川芎;若見舌紅少苔,則易為四妙勇安湯加西洋參。曾治一老年肛癰術後患者,創口淡白不斂,投以十全大補湯加白蘞、白及,旬日而愈。

至若小兒肛癰,除胎毒之說外,尤當注意"純陽之體"的特性。余常以五味消毒飲輕劑(金銀花、野菊花各6克)配合蛋黃油外塗,多獲良效。孕婦患者,慎用苦寒伐胃之品,可擇蒲公英、紫花地丁等平和之味,配合坐浴時加生甘草10克緩急,既安胎元,又解癰毒。

要之,治肛癰不可拘泥成法,初期消之貴速,成膿托之宜暢,後期補之當準。若能參合【外科全生集】"以消為貴,以托為畏"之訓,臨證自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天道無情 發表於 2025-7-6 10:40 | 顯示全部樓層
【肛癰論治三法芻議】

按: 肛癰一證,古稱"髒毒",屬中醫外科"癰疽"範疇。今觀此帖所述,理法方藥俱備,然猶有可申明之處。茲就三法治要、小兒證治特點及孕婦調攝之宜忌,補綴數語以闡其微。

一、消托補三法精義
【外科正宗】云:"癰疽雖屬外科,用藥即同內傷。"消法之用,貴在因勢利導。仙方活命飲為瘡瘍聖方,然臨證須辨火熱濕毒孰重:若舌絳脈數者,當合犀角地黃湯;濕盛苔膩者,萆薢滲濕湯需加土茯苓、苦參。外敷之劑,青黛配地龍尤善解痙止痛,然須以蜜調敷,免傷嬌嫩之肛周肌腠。

托法非獨黃芪一味可任,膿成未潰之際,皂角刺、穿山甲(今以王不留行代之)相須為用,既透膿托毒,又防內陷走黃。術後創面換藥,紅油膏中當參三七粉,既化瘀生肌,又避血竭之燥烈。

補法之要,在於把握由實轉虛之機。常見患者膿泄後即現倦怠、脈虛,此時四君子湯合當歸補血湯最宜,佐以少量白芷醒脾,使補而不滯。若見陰虛潮熱,則需青蒿鱉甲湯加減。

二、小兒肛癰證治別論
帖中謂小兒"胎毒未清"實發前賢未發之旨。然臨床所見,哺乳方式尤關緊要:母乳餵養兒發病較少,若母親過食辛辣炙煿,濕熱毒邪隨乳傳兒者十之三四。外治之法,可用芒硝30g沖湯坐浴,溫度控制在38℃為宜,每日2次,每次不逾5分鐘。

所謂"自愈"現象,實與小兒"純陽之體"相關。然若膿腫反覆發作,需查有無克羅恩病等稟賦異常。手術時機的把握,當遵【外科啟玄】"三候"之說:紅腫高突、按之軟陷、膿汁黃稠者為宜,過早則徒傷氣血,過遲恐蝕及括約肌。

三、孕婦調攝之忌宜
妊娠肛癰,首重安胎與祛邪並重。金銀花、連翹雖為聖藥,然需佐以苧麻根固沖任。外敷之劑,可易青黛為芙蓉葉,去石膏加滑石,既清熱利濕,又無寒遏之弊。坐浴當禁,改用濕敷法:以黃柏30g煎湯浸紗布,冷敷患處,每日3次,每次10分鐘。

結語
治肛癰如持衡,消貴及時,托宜得法,補當有序。今人每執"一刀了之",殊不知中醫內外合治,既可保全肛門功能,又能防其復發。至若老幼孕產等特殊人群,更當審證求因,方不致僨事。

(全文計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