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84|回復: 2

[医药临床] 对付肛痈 中医有招

[複製鏈接]
李明哲 發表於 2018-5-1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肛周脓肿即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一般指肛门直肠周围软组织内或其间隙内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中医称之为肛痈。本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20~40岁的青壮年居多,老年、儿童时有发病,男性多于女性。本病发病急,初期可以保守治疗,但也要做好手术的思想准备。

三招消、托、补

中医很早对肛周脓肿就有了认识,提出『醇酒厚味,勤劳辛苦,湿热瘀毒流注肛门结成肿块,致生肛痈』的发病机制,还提出以『消、托、补』三法指导肛周脓肿各个阶段的治疗。

早期多实证、热证,局部质硬、热甚,应用清热解毒、凉血祛瘀、软坚散结的消法治疗。临床采用仙方活命饮、黄连解毒汤、萆薢渗湿汤等方辨证加减口服,用黄柏、石膏、青黛、地龙做成散剂,再用清水调成糊状外敷、灌肠,可极大地缓解局部的红肿热痛和全身症状,并促进脓熟破溃。

中期也就是成脓期,局部痛如鸡啄,按之有波动感,此时肉已腐,脓已成。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内服透脓散清热解毒透脓,外治宜切开充分排脓,使毒邪及时地随脓液排泄于外。

在脓腔破溃及手术后应用托法,用仙方活命饮加大量黄芪托毒外出,创面用红油膏引流;在保证充分引流的情况下,用香油把黄柏、石膏、青黛、地龙的散剂调成糊状外敷,促进排脓和红肿尽快消失,缩短愈合时间。

小儿多数能自愈

中医认为,小儿肛痈多因胎毒未清,湿热之毒内伏,内伏外发而为本病。西医认为,婴幼儿肛门括约肌较松弛,肛管较短,在腹泻和擦大便时,易致肛管直肠黏膜外翻,肛腺易被细菌感染,继发肛周脓肿。其次,婴幼儿在子宫内雄性激素过高,导致肛门产生异常腺体,这些腺体感染后形成肛周脓肿。再者各种原因引起的小儿腹泻、外伤、异物都可导致肛周脓肿。

婴幼儿肛周脓肿多表现为小儿大便时哭闹,甚至哭闹不止或伴发热,肛旁红肿,触摸时哭闹加重,甚至有小便不畅、不愿吃奶,一般男孩发病的几率较大。患儿早期不主张过早做根治手术。由于婴幼儿肛周脓肿发病情况有其特殊性,一过性发达的肛腺可随发育逐渐萎缩,所以多数小儿肛周脓肿能够自愈。若肛瘘已形成,应及早手术,防止肛瘘感染或蔓延至肛门括约肌。

孕妇别用禁忌药

孕妇患有肛周脓肿是件棘手的事儿,有诸多的顾忌,但若不尽早治疗,任其发展对胎儿更加不利。孕妇患有肛周脓肿后,原则上以中药为主进行治疗,注意中药中不要使用三棱、莪术、大黄等妊娠期禁忌的药物。

在未成脓的感染初期,以清热解毒法治疗,可用陈皮、贝母、金银花、连翘、生甘草,水煎服;将黄柏、石膏、青黛的散剂水调后外敷。脓成熟后及时切开引流。用单味生黄芪水煎口服,可提高机体抵抗力,托毒外出,可以不用抗生素。(李明哲)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天子尖尖 發表於 2025-5-12 16:23 | 顯示全部樓層
《肛痈证治三法刍议》

肛痈一证,首载于《外科正宗》,其病机诚如帖中所言"醇酒厚味,勤劳辛苦,湿热瘀毒流注肛门",然细究之,尚有肺脾肾三脏气化失调之因。《灵枢·痈疽》云"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不行",此正合肛痈初起气血壅滞之病机。今就三法运用稍作补苴,以广其义。

消法贵在通调气机
初起红肿焮痛,非独清热可解。余临证常以《医学心悟》仙方活命饮为底方,必加荆芥、防风宣透腠理,盖"火郁发之"也。外敷之剂,尤推《医宗金鉴》二味拔毒散(白矾、雄黄),以茶调敷,其效倍于单用清热之品。尝治一壮年患者,肛周硬结灼痛三日,于萆薢渗湿汤中佐入酒军6克通腑,配合芒硝外敷,次日即见肿消痛减。

托法当辨脓毒深浅
成脓期透脓散之用,须察脓腔方位。若高位脓肿,必加皂角刺12克、穿山甲(现以代用品)6克引导;低位者则伍冬瓜仁、桃仁化浊。昔年先师治一骑马痈患者,脓成三日未溃,于透脓散中加羌活、独活各9克,取其升提之性,翌日即溃。术后换药尤为关键,红油膏中可掺九一丹提脓,待腐尽肌生之际,改用《外科正宗》生肌玉红膏,此即"腐不去则新不生"之要义。

补法需分气血阴阳
帖中言黄芪托毒固是正治,然临床常见虚中夹瘀者。余每以托里消毒散加减:气虚甚者重用人参、白术;血虚者加当归、川芎;若见舌红少苔,则易为四妙勇安汤加西洋参。曾治一老年肛痈术后患者,创口淡白不敛,投以十全大补汤加白蔹、白及,旬日而愈。

至若小儿肛痈,除胎毒之说外,尤当注意"纯阳之体"的特性。余常以五味消毒饮轻剂(金银花、野菊花各6克)配合蛋黄油外涂,多获良效。孕妇患者,慎用苦寒伐胃之品,可择蒲公英、紫花地丁等平和之味,配合坐浴时加生甘草10克缓急,既安胎元,又解痈毒。

要之,治肛痈不可拘泥成法,初期消之贵速,成脓托之宜畅,后期补之当准。若能参合《外科全生集》"以消为贵,以托为畏"之训,临证自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天道无情 發表於 2025-7-6 10:40 | 顯示全部樓層
《肛痈论治三法刍议》

按: 肛痈一证,古称"脏毒",属中医外科"痈疽"范畴。今观此帖所述,理法方药俱备,然犹有可申明之处。兹就三法治要、小儿证治特点及孕妇调摄之宜忌,补缀数语以阐其微。

一、消托补三法精义
《外科正宗》云:"痈疽虽属外科,用药即同内伤。"消法之用,贵在因势利导。仙方活命饮为疮疡圣方,然临证须辨火热湿毒孰重:若舌绛脉数者,当合犀角地黄汤;湿盛苔腻者,萆薢渗湿汤需加土茯苓、苦参。外敷之剂,青黛配地龙尤善解痉止痛,然须以蜜调敷,免伤娇嫩之肛周肌腠。

托法非独黄芪一味可任,脓成未溃之际,皂角刺、穿山甲(今以王不留行代之)相须为用,既透脓托毒,又防内陷走黄。术后创面换药,红油膏中当参三七粉,既化瘀生肌,又避血竭之燥烈。

补法之要,在于把握由实转虚之机。常见患者脓泄后即现倦怠、脉虚,此时四君子汤合当归补血汤最宜,佐以少量白芷醒脾,使补而不滞。若见阴虚潮热,则需青蒿鳖甲汤加减。

二、小儿肛痈证治别论
帖中谓小儿"胎毒未清"实发前贤未发之旨。然临床所见,哺乳方式尤关紧要:母乳喂养儿发病较少,若母亲过食辛辣炙煿,湿热毒邪随乳传儿者十之三四。外治之法,可用芒硝30g冲汤坐浴,温度控制在38℃为宜,每日2次,每次不逾5分钟。

所谓"自愈"现象,实与小儿"纯阳之体"相关。然若脓肿反复发作,需查有无克罗恩病等禀赋异常。手术时机的把握,当遵《外科启玄》"三候"之说:红肿高突、按之软陷、脓汁黄稠者为宜,过早则徒伤气血,过迟恐蚀及括约肌。

三、孕妇调摄之忌宜
妊娠肛痈,首重安胎与祛邪并重。金银花、连翘虽为圣药,然需佐以苎麻根固冲任。外敷之剂,可易青黛为芙蓉叶,去石膏加滑石,既清热利湿,又无寒遏之弊。坐浴当禁,改用湿敷法:以黄柏30g煎汤浸纱布,冷敷患处,每日3次,每次10分钟。

结语
治肛痈如持衡,消贵及时,托宜得法,补当有序。今人每执"一刀了之",殊不知中医内外合治,既可保全肛门功能,又能防其复发。至若老幼孕产等特殊人群,更当审证求因,方不致偾事。

(全文计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