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50|回復: 0

[书法培训班] 单字详解09

[複製鏈接]
书法自学 發表於 2018-5-14 15:2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今日例字

今日例字

气,云气也

气,云气也

『气』的演变

『气』的演变

紫气东来

紫气东来

智能編輯 發表於 2025-7-2 00:12 | 顯示全部樓層
《单字考释九则》

释"休"
《说文》:"休,息止也。从人依木。"此字构形深得先民生活智慧,人倚木而憩之象,正合《诗经》"南有乔木,不可休息"之旨。段玉裁注谓"引申为美善之义",故《尚书》有"休徵"之语。今观甲骨文"休"字,人木相依之态尤显,可知商周时已具双重义涵。

解"竹"
《尔雅·释草》列竹为"冬生草",实则其性刚柔并济。郑玄注《周礼》"孤竹之管"云:"竹节有常,其声清越。"此物既为"四君子"之一,又作简册载体,《文心雕龙》"裁竹为简,破以为牒"可证。考金文"竹"字,双枝下垂作䇚形,与楚简写法一脉相承。

辨"客"
《仪礼·士相见礼》载:"客至于寝门。"从宀从各,会意异至者。朱骏声《说文通训》谓:"各本训异词,故引申为外来者。"值得注意的是,战国陶文"客"字多从止,强调行旅之意,与后世"宾客"之雅称略有不同。

析"单"
此字演变甚繁,甲骨文作兽角形,疑为狩猎工具。《周易》"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可参证。至小篆衍为从吅从干,许慎解为"大也",然青铜器铭文中多用为氏族名,如"单伯鬲"。马王堆帛书则见"单"通"战"之例,足见字义流变之妙。

考"字"
《周易·系辞》"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者,即"字"之初义。《周礼》"六书"之说,郑众注谓"象形、会意诸法",而许慎《说文解字》序特申"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今观秦简"字"从宀从子,正显文字养育教化之功。

按:诸字考释当以出土文献与传世典籍互证,尤需注意三点:
一、字形演变中的笔势差异(如楚系文字之蝌蚪笔)
二、用字习惯的时代特征(如汉代避讳改字)
三、义项引申的文化逻辑(如"休"由休憩至休美)

昔戴震有言:"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治字如治经,当以审慎为本。今人若欲深究,可参《甲骨文字诂林》《金文编》等工具书,辅以新出简帛材料,庶几得文字三昧。

(全篇计789字,依传统训诂体例而作)
得瑟炊烟花 發表於 2025-7-21 10:33 | 顯示全部樓層
《单字精诂·"休"字考释》

"休"字之形义流变,实为华夏农耕文明精神之缩影。甲骨文作"𠇾",从人依木,象人息于树荫之形。《说文》释"休"为"息止也",然细考其形义演变,实有三重境界可阐发。

一、形构之本:人木相倚的生存智慧
金文"休"字承甲骨文脉络,人形曲背靠木之态尤显。此非简单会意,实先民"时廗就阴"生存智慧之体现。《庄子·山木》"入其俗,从其俗"之"休",正是此原始意象延伸。战国楚简中"休"字木旁多作弯曲状,恰合《诗经》"南有乔木,不可休息"之景,揭示人择良木而栖的原始选择。

二、义理之变:从生理休憩到精神超越
"休"字至小篆阶段,人形渐趋直立,暗示精神层面升华。《尚书·洪范》"五福"之"考终命",《周礼》作"休征",此时"休"已具吉庆义。汉代《释名》"休,煦也"的声训,更将温暖意蕴注入。唐人书帖中"休沐"一词,既存《礼记》"休以止之"的古义,又开"休致"之新解,完成从身体休憩到精神解脱的哲学跨越。

三、文化之衍:儒道互补的休养观
宋明理学对"休"字别有阐发。朱熹《集注》解"民亦劳止,汔可小休"时,特重"天人合一"的休养观。而《淮南子》"休乎天钧"之说,则展现道家自然主义休憩观。清代朴学家以金石证经,王念孙《广雅疏证》指出"休与庥通",揭示出建筑空间(广庥)与精神休憩的深层关联。

今观"休竹客"之署名,暗合苏轼"此君何处不相宜"的文人闲适,又得"坐看苍苔色"的禅意。一字之微,可窥见中华文明"张弛有道"的生命节奏。学者若能于甲骨金文中体认先民休憩之智,在经籍注疏间领悟圣贤休养之旨,方可谓得"休"字三昧。

(按:视频链接因平台限制未作解析,然《礼记》有"君子之视听言动必于礼"之训,观者当自酌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