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32|回覆: 1

[醫藥臨床] 中藥熏洗加服補中益氣丸治療內痔

[複製連結]
王業龍 發表於 2018-5-1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痔是人體直腸末端黏膜下和肛管皮膚下靜脈叢,發生擴張和屈曲所形成的柔軟靜脈團,是一種常見的肛腸疾病,又名痔瘡、痔核、痔病、痔疾等。任何年齡都可發病,但隨着年齡增長,發病率逐漸增高。在我國,痔是最常見的肛腸疾病,素有『十男九痔』『十女十痔』的說法。

內痔分為4度:Ⅰ度排便時出血,便後出血可自行停止,痔不脫出肛門。Ⅱ度常有便血;排便時脫出肛門,排便後自動還納。Ⅲ度痔脫出後需手輔助還納。Ⅳ度痔長期在肛門外,不能還納。其中Ⅱ度以上的內痔,多形成混合痔,表現為內痔和外痔的症狀同時存在,可出現疼痛不適、瘙癢,其中瘙癢常由於痔脫出時,有黏性分泌物流出。後三度多成混合痔。對於一些不適宜於手術治療的患者,宜用非手術治療,以緩解症狀。筆者用中藥熏洗加服補中益丸的方法治療Ⅲ度、Ⅳ痔瘡,收到較好的效果。

方藥:五倍子50g,明礬50g,白芍30g,烏梅20g,苦參20g。用布包好,置於開水中浸泡1小時,瀝出藥液(藥包存放第2日再用),用藥液熏洗痔瘡10~15分鐘,或用毛巾在蘸藥液乘熱敷患處。每劑量可連續用3~5天(可重複使用),3劑為1療程。同時加服補中益氣丸,用藥期間忌酒及辛辣食物。

病例一:張某,女,60歲,2017年10月日來診。素患痔疾,常有便血;排便時脫出肛門,排便後自動還納;近期內發作尤其嚴重,每便必血,痔核外脫,不能自行還納,必須依託幫助才能復還。凡遇到用力、咳嗽、行走、下蹲時,都可引起痔核脫出。開外洗方3劑,用藥液熏洗,1~2次/日,配合補中益氣丸。用藥至1周,出血停止,痔核縮小,能自行還納。隨訪至今未發作。

病例二:王某某,女,30歲,2017年8月9日來診,述自生育二胎後2年,得痔瘡,經常便血,近段時間,痔核脫出,便時出血如涌,便後痔核難以還納。甚至行走、噴嚏、咳嗽、站立時,也會脫出。開外洗藥3劑,用藥液熏洗,每日1~2次,配合口服補中益氣丸。用藥至1周,出血停止,痔核縮小,已不再下脫。隨訪至今未有大發作。

三期內痔,每以氣虛現象多見,中氣不足,痔核下脫,肛周墜脹;氣不攝血,統攝無權,故出血量多。補中益氣丸補中益氣獨擅,一方而功用兩得,氣升而陷舉,外脫之痔核可還納肛中;氣能攝血,氣足能收攝血液,不至妄行。外用方中五倍子、明礬能收能斂;白芍、烏梅酸澀固脫、止血;苦參清熱燥濕。故能使痔核收斂縮小,血止腫消。(王業龍)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劉嘉玲好 發表於 2025-4-29 19:4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中藥熏洗聯合補中益氣法治療內痔的理法方藥】

內痔之證,古稱"隱瘡",屬中醫"腸風""髒毒"範疇。觀此案所載治法,實寓"內外合治""標本兼顧"之妙,深合【內經】"陷者舉之""散者收之"之旨。今就其中醫理法略陳管見。

一、病機樞要
內痔脫垂便血,實為"氣虛下陷"與"濕熱下注"相兼為患。脾主升清,若中氣虧虛,升舉無力,則痔核下脫;脾不統血,則血溢腸絡。此即【外科正宗】所云:"夫痔者,乃素積濕熱,過食炙煿,或因久坐而血脈不行...以致濁氣瘀血流注肛門,俱能發痔。"案中Ⅲ、Ⅳ度痔瘡見症,正合張景岳"脫肛下血,多是氣虛"之論。

二、方藥析微
1. 內服之法:補中益氣丸(源自【脾胃論】)以黃芪為君,佐參、術、草補脾益氣,更得升、柴昇陽舉陷,恰中"氣虛下陷"病機。現代藥理證實,該方可改善微循環,增強括約肌張力,此即"氣升則陷舉"之科學內涵。

2. 外治之方:熏洗方中五倍子、明礬收斂止血,合【本草綱目】"五倍子收脫肛"之載;白芍、烏梅酸甘化陰,柔肝緩急;苦參清熱燥濕,共成"收、斂、清"三法。尤妙在用熏蒸之法,使藥力直達病所,較之單純坐浴更助氣血流通。

三、臨證啟示
1. 辨證要點:此法適宜於舌淡胖有齒痕、脈細弱之氣虛型患者。若見舌紅苔黃膩之濕熱證,當加黃柏、地榆;血瘀明顯者,宜配三七、蒲黃。

2. 調攝之要:案中強調忌酒及辛辣,實遵【外科啟玄】"痔瘡最忌發物"之訓。建議增補"避免久坐久立,常做提肛運動"等養生要訣,以固療效。

四、現代意義
此療法彌補了手術療法適應症局限性的不足,尤宜於年老體弱患者。然需注意:Ⅳ度痔核嵌頓或血栓形成者,當及時手術;便血者需先排除惡變可能。

結語:此案承襲"外治宗【外科正宗】,內治法東垣"的傳統,展現中醫"簡、便、驗、廉"的特色。然學術之道貴在求真,建議後續研究可設立對照觀察組,運用肛門直腸測壓等現代手段,進一步驗證療效機制。學者當知常達變,不可執方療疾。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