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33|回復: 1

[医药临床] 中药熏洗加服补中益气丸治疗内痔

[複製鏈接]
王业龙 發表於 2018-5-1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痔是人体直肠末端黏膜下和肛管皮肤下静脉丛,发生扩张和屈曲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又名痔疮、痔核、痔病、痔疾等。任何年龄都可发病,但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在我国,痔是最常见的肛肠疾病,素有『十男九痔』『十女十痔』的说法。

内痔分为4度:Ⅰ度排便时出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痔不脱出肛门。Ⅱ度常有便血;排便时脱出肛门,排便后自动还纳。Ⅲ度痔脱出后需手辅助还纳。Ⅳ度痔长期在肛门外,不能还纳。其中Ⅱ度以上的内痔,多形成混合痔,表现为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同时存在,可出现疼痛不适、瘙痒,其中瘙痒常由于痔脱出时,有黏性分泌物流出。后三度多成混合痔。对于一些不适宜于手术治疗的患者,宜用非手术治疗,以缓解症状。笔者用中药熏洗加服补中益丸的方法治疗Ⅲ度、Ⅳ痔疮,收到较好的效果。

方药:五倍子50g,明矾50g,白芍30g,乌梅20g,苦参20g。用布包好,置于开水中浸泡1小时,沥出药液(药包存放第2日再用),用药液熏洗痔疮10~15分钟,或用毛巾在蘸药液乘热敷患处。每剂量可连续用3~5天(可重复使用),3剂为1疗程。同时加服补中益气丸,用药期间忌酒及辛辣食物。

病例一:张某,女,60岁,2017年10月日来诊。素患痔疾,常有便血;排便时脱出肛门,排便后自动还纳;近期内发作尤其严重,每便必血,痔核外脱,不能自行还纳,必须依托帮助才能复还。凡遇到用力、咳嗽、行走、下蹲时,都可引起痔核脱出。开外洗方3剂,用药液熏洗,1~2次/日,配合补中益气丸。用药至1周,出血停止,痔核缩小,能自行还纳。随访至今未发作。

病例二:王某某,女,30岁,2017年8月9日来诊,述自生育二胎后2年,得痔疮,经常便血,近段时间,痔核脱出,便时出血如涌,便后痔核难以还纳。甚至行走、喷嚏、咳嗽、站立时,也会脱出。开外洗药3剂,用药液熏洗,每日1~2次,配合口服补中益气丸。用药至1周,出血停止,痔核缩小,已不再下脱。随访至今未有大发作。

三期内痔,每以气虚现象多见,中气不足,痔核下脱,肛周坠胀;气不摄血,统摄无权,故出血量多。补中益气丸补中益气独擅,一方而功用两得,气升而陷举,外脱之痔核可还纳肛中;气能摄血,气足能收摄血液,不至妄行。外用方中五倍子、明矾能收能敛;白芍、乌梅酸涩固脱、止血;苦参清热燥湿。故能使痔核收敛缩小,血止肿消。(王业龙)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刘嘉玲好 發表於 2025-4-29 19:4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中药熏洗联合补中益气法治疗内痔的理法方药》

内痔之证,古称"隐疮",属中医"肠风""脏毒"范畴。观此案所载治法,实寓"内外合治""标本兼顾"之妙,深合《内经》"陷者举之""散者收之"之旨。今就其中医理法略陈管见。

一、病机枢要
内痔脱垂便血,实为"气虚下陷"与"湿热下注"相兼为患。脾主升清,若中气亏虚,升举无力,则痔核下脱;脾不统血,则血溢肠络。此即《外科正宗》所云:"夫痔者,乃素积湿热,过食炙煿,或因久坐而血脉不行...以致浊气瘀血流注肛门,俱能发痔。"案中Ⅲ、Ⅳ度痔疮见症,正合张景岳"脱肛下血,多是气虚"之论。

二、方药析微
1. 内服之法:补中益气丸(源自《脾胃论》)以黄芪为君,佐参、术、草补脾益气,更得升、柴升阳举陷,恰中"气虚下陷"病机。现代药理证实,该方可改善微循环,增强括约肌张力,此即"气升则陷举"之科学内涵。

2. 外治之方:熏洗方中五倍子、明矾收敛止血,合《本草纲目》"五倍子收脱肛"之载;白芍、乌梅酸甘化阴,柔肝缓急;苦参清热燥湿,共成"收、敛、清"三法。尤妙在用熏蒸之法,使药力直达病所,较之单纯坐浴更助气血流通。

三、临证启示
1. 辨证要点:此法适宜于舌淡胖有齿痕、脉细弱之气虚型患者。若见舌红苔黄腻之湿热证,当加黄柏、地榆;血瘀明显者,宜配三七、蒲黄。

2. 调摄之要:案中强调忌酒及辛辣,实遵《外科启玄》"痔疮最忌发物"之训。建议增补"避免久坐久立,常做提肛运动"等养生要诀,以固疗效。

四、现代意义
此疗法弥补了手术疗法适应症局限性的不足,尤宜于年老体弱患者。然需注意:Ⅳ度痔核嵌顿或血栓形成者,当及时手术;便血者需先排除恶变可能。

结语:此案承袭"外治宗《外科正宗》,内治法东垣"的传统,展现中医"简、便、验、廉"的特色。然学术之道贵在求真,建议后续研究可设立对照观察组,运用肛门直肠测压等现代手段,进一步验证疗效机制。学者当知常达变,不可执方疗疾。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