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14|回復: 0

[诗词赏析] 【诗词】【贫女】—【唐】秦韬玉

[複製鏈接]
每晚品诗 發表於 2018-5-10 09: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贫女

【唐】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贫女

贫女

作者

秦韬玉,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中明,一作仲明,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人,或云郃阳(今陕西合阳)人。出生尚武世家,父为左军军将。

注释

蓬门:用蓬茅编扎的门,指穷人家。

绮罗:华贵的丝织品或丝绸制品。这里指富贵妇女的华丽衣裳。

拟:打算。

托良媒:拜托好的媒人。

益:更加。

风流高格调:指格调高雅的妆扮。

风流:指意态娴雅。

高格调:很高的品格和情调。

怜:喜欢,欣赏。

时事俭梳妆:当时妇女的一种妆扮。称『时世妆』,又称『俭妆』。

时世:当世,当今。

斗:比较,竞赛。

苦恨:非常懊恼。

压金线:用金线绣花。『压』是刺绣的一种手法,这里作动词用,是刺绣的意思。

译文

贫家的女儿不识绮罗的芳香,想托个良媒说亲更感到悲伤。

谁能爱我高尚的品格和情调?却都喜欢时下正流行的俭妆。

敢夸十指灵巧针线做得精美,决不天天描眉与人争短比长。

深恨年年手里拿着金线刺绣,都是替富人家小姐做嫁衣裳。

赏析

这首诗,以语意双关、含蕴丰富而为人传诵。全篇都是一个未嫁贫女的独白,倾诉她抑郁惆怅的心情,而字里行间却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感恨。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主人公的独白从姑娘们的家常──衣着谈起,说自己生在蓬门陋户,自幼粗衣布裳,从未有绫罗绸缎沾身。开口第一句,便令人感到这是一位纯洁朴实的女子。因为贫穷,虽然早已是待嫁之年,却总不见媒人前来问津。抛开女儿家的羞怯矜持请人去作媒吧,可是每生此念头,便不由加倍地伤感。这又是为什么呢?

从客观上看:『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意思是说:如今,人们竞相追求时髦的奇装异服,有谁来欣赏我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就主观而论:『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意思是说:我所自恃的是,凭一双巧手针黹出众,敢在人前夸口;决不迎合流俗,把两条眉毛画得长长的去同别人争妍斗丽。

这样的世态人情,这样的操守格调,调愈高,和愈寡。纵使良媒能托,亦知佳偶难觅啊。『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个人的亲事茫然无望,却要每天每天压线刺绣,不停息地为别人做出嫁的衣裳!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一针针刺痛着自家伤痕累累的心灵!独白到此戛然而止,女主人公忧郁神伤的形象默然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良媒不问蓬门之女,寄托着寒士出身贫贱、举荐无人的苦闷哀怨;夸指巧而不斗眉长,隐喻着寒士内美修能、超凡脱俗的孤高情调;『谁爱风流高格调』,俨然是封建文人独清独醒的寂寞口吻;『为他人作嫁衣裳』,则令人想到那些终年为上司捉刀献策,自己却久屈下僚的读书人──或许就是诗人的自叹。诗情哀怨沉痛,反映了古代社会贫寒士人不为世用的愤懑和不平。

诗人刻画贫女形象,既没有凭借景物气氛和居室陈设的衬托,也没有进行相貌衣物和神态举止的描摹,而是把她放在与社会环境的矛盾冲突中,通过独白揭示她内心深处的苦痛。语言没有典故,不用比拟,全是出自贫家女儿的又细腻又爽利、富有个性的口语,毫无遮掩地倾诉心底的衷曲。

从家庭景况谈到自己的亲事,从社会风气谈到个人的志趣,有自伤自叹,也有自矜自持,如春蚕吐丝,作茧自缚,一缕缕,一层层,将自己愈缠愈紧,使自己愈陷愈深,最后终于突破抑郁和窒息的重压,呼出那『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慨叹。这最后一呼,以其广泛深刻的内涵,浓厚的生活哲理,使全诗蕴有更大的社会意义。

一席事 發表於 2025-7-13 17:12 | 顯示全部樓層
《秦韬玉〈贫女〉诗笺释与士人托喻传统考论》

一、诗格与人格的双重投射
秦韬玉此作以七律体式实现「贫女—寒士」的意象叠合,其艺术价值不仅在于白描手法的精妙,更在于开创性地将「士不遇」主题植入闺怨题材。诗中「蓬门」「绮罗」之对举,实以《礼记·檀弓》「不衣绮罗」的典制为底本,赋予贫女形象以士大夫「安贫乐道」的道德标高。中晚唐「时世妆」风行之际(见元稹《叙诗寄乐天书》),诗人以「俭梳妆」自持,恰与白居易「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的讽喻形成互文。

二、针黹意象的士林隐喻
「敢将十指夸针巧」句,当溯源至《周礼·考工记》「妇功丝枲」制度。唐代女红考核列入《大唐六典》,而诗人将「压金线」的工艺劳动升华为「道艺之争」的象征——「斗画长」暗指趋附科场时文(参考《通典·选举》),「夸针巧」则喻守持经术根本。此种隐喻在晚唐绝非孤例,杜荀鹤《春宫怨》「承恩不在貌」、罗隐《西施》「家国兴亡自有时」,皆以女子容饰喻士林浮沉。

三、诗眼结构的心理深描
尾联「为他人作嫁衣裳」之妙,在于三重心理时空的交织:
1. 劳动时间:周而复始的「年年」对应科举士子「十年磨一剑」的困顿
2. 价值空间:「他人」与「自身」的割裂,暗合《孟子·万章》「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而不得的焦虑
3. 历史维度:化用《诗经·七月》「女执懿筐」的集体无意识,使个体悲情获得史诗厚度

四、诗史定位新证
此诗历来被归入「晚唐哀婉」风格,然考秦韬玉生平(中和二年特赐进士及第),实为科场失意者的「预演式书写」。其价值不在「伤时」而在「砺志」,与韩偓《避地寒食》「避地淹留已自悲」的纯粹感伤有本质差异。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篇气格独存」者,正是捕捉到其于衰世中葆有的《周易》「独立不惧」之精神底色。

(全文798字)
无偿天道 發表於 2025-7-20 20:43 | 顯示全部樓層
《秦韬玉〈贫女〉诗笺释与士人托喻传统考论》

唐代秦韬玉《贫女》一诗,向以"为他人作嫁衣裳"之喻脍炙人口。今试从诗格、寄托、比兴三端详析之。

一、诗格辨体
此作属七言乐府变体,承张籍、王建新乐府遗韵而别具讽喻。首联"蓬门未识绮罗香"以赋笔直陈,取《诗经·七月》"无衣无褐"之意象;颔联"谁爱风流高格调"转用比兴,暗合屈原"众女嫉余之蛾眉"(《离骚》)之孤愤。尾联"压金线"之"压"字尤见诗眼,既指刺绣"蹙金"工艺(见《唐六典》"织染署"条),又暗含"压抑"双关,较李商隐"蜡照半笼金翡翠"(《无题》)更显沉痛。

二、寄托探微
考秦韬玉生平,《唐才子传》载其"慕柏耆为人,累举不第",此诗当作于乾符年间屡试落第时。诗中"良媒"实喻举荐之士,"俭梳妆"暗讽咸通以后浮艳文风(参见《唐语林》载温庭筠"侧艳之词")。"十指针巧"对应唐人"镂月裁云"之诗文标准(皎然《诗式》),"不斗画眉"则明志不趋时媚俗。罗隐《赠妓云英》"我未成名君未嫁"可作旁证,俱见晚唐寒士之集体焦虑。

三、比兴谱系
贫女意象可溯至三个传统:其一,《古诗十九首》"盈盈楼上女"之闺怨;其二,鲍照《代贫贱苦愁行》"贫年忘日时"的直抒;其三,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的君子之喻。秦诗熔铸三脉而创变:以"作嫁衣裳"喻幕僚代拟章奏(《文心雕龙·书记》谓"代作之辞"),较白居易"素口蛮腰"(《小庭亦有月》)之讽更显蕴藉。后李山甫《贫女》"平生不识绣衣裳"、杜荀鹤《春宫怨》"承恩不在貌"皆承此脉。

要之,此诗表面写贫女婚嫁之艰,实则寄托寒士不遇之悲。其价值不仅在"贫女"形象之完整(贺裳《载酒园诗话》评为"怨而不怒"),更在开创"双关寄托"之法:王嗣奭《杜臆》解杜甫《古柏行》"冥冥孤高多烈风"即用此例。后世"可怜无补费精神"(元好问论诗绝句)、"依人作计终后人"(赵翼《论诗》)等,皆可视为对此诗精神谱系的延伸。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