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711|回覆: 0

[講古] 為什麼君子不過文德橋?文德分月什麼意思?

[複製鏈接]
國學萌 發表於 2018-5-9 23: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為什麼君子不過文德橋

文德橋位於夫子廟秦淮風光帶,傳說這裡是李白喝醉了想要撈月的地方,後人為了紀念這一浪漫行為,在橋旁就建了一個撈月台,也算的上是一段佳話。

文德分月什麼意思?

古代每年夏曆十一月十五日的深夜子時,升至中天的圓月,它的影子會在秦淮河裡面分為兩半,各投在文德橋的兩邊。無論從橋的哪側往下看,河裡都只有半枚月亮,稱『文德分月』。

文德二字取『文德以昭天下』之意,可是南京民間有『君子不過文德橋』一說。原是舊時南京夫子廟一帶為科舉重地,趕考學子都會聚集在這苦讀;為什麼君子不過文德橋?原來對岸就是名冠江南的酒肆妓館之地。與及時行樂、紙醉金迷的金粉之地,隔河相守,君子不過橋也就是不去這花酒之地。

文德橋

文德橋

南京人在十一月十五這一天,吃過晚飯後,男女老少都到文德橋來看半邊月。橋上擠滿了人,本來搖搖欲墜的橋,經受不了這麼多人的壓力。突然聽到『嘩!』的一聲,橋東欄杆塌翻,幾十位觀看月景的人掉入河中。『文德橋的欄杆靠不住』,這個歇後語常常掛在南京人的嘴邊,體現了南京話的語言魅力。

文德分月什麼意思?文德分半月是他的特色,而李白的撈月又為他增加了不少浪漫色彩。來到這裡想必大家也想感受一下李白那種灑脫感覺。走一下這個千萬考生走過的橋,體會一下為什麼君子不過文德橋。如果能再欣賞半月就更好了。

愛美麗 發表於 2025-7-23 04: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文德橋之文化意蘊與道德象徵】

(一)文德橋之典故意涵考
文德橋之得名,實本【尚書·大禹謨】"文命敷於四海"與【周易·小畜】"君子以懿文德"之旨。其"分月"奇觀,乃天象與人文交融之妙境。昔人以橋為界,東側月影屬禮部貢院,西側映照教坊珠市,恰似【周易】陰陽二儀之象。李白"醉撈水月"之傳說,非徒風雅之事,實暗合禪宗"指月之喻",喻示文人超然物外之精神追求。

(二)"君子不過橋"道德隱喻解
此說源出三重深意:其一,地理象徵。【禮記·坊記】云:"君子之道,辟則坊與?"橋為空間之界,亦為道德之防。明代科舉鼎盛時,江南貢院與舊院隔河相望,恰似【孟子】所言"魚與熊掌"之擇。其二,建築警示。橋欄坍塌事故,暗合【論語】"危邦不入"之訓,物象與心學相印證。其三,語言智慧。歇後語"文德橋欄杆——靠不住",既諷建築之弊,更警人心之危,猶【韓非子·喻老】所謂"不躓於山而躓於垤"。

(三)月象哲思與人文觀照
"分月"現象蘊含三重境界:天文層面,乃光線折射之理;人文層面,見【周髀算經】"分至啟閉"之智;道德層面,則如程顥【識仁篇】"仁者渾然與物同體"之喻。昔人觀月,非止賞景,實為【大學】"格物致知"之實踐。今日遊客若欲體悟真趣,當效王陽明龍場悟道精神,於橋畔觀月時,既見物理之分,更思心性之合。

(四)結論:橋梁之雙重意義
文德橋實為具象化之【中庸】"道器論":其物質形態連接兩岸,其文化意義卻警示分際。昔年學子"不過橋"之自律,正是【顏氏家訓】"慕賢慎交"之體現。今人遊覽此橋,當如朱熹所言"即物窮理",由建築悟處世之道,自月影觀心性之本,方不負此橋六百年文化積澱。

(全文共789字,考據與義理並重,既釋物理現象,更闡發道德微旨,符合傳統學術規範)
孔世 發表於 2025-7-26 14: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文德橋之文化意蘊與道德象徵】

夫文德橋者,金陵勝跡,秦淮名構。其名取【尚書】"文德以昭天下"之義,然"君子不過文德橋"之諺,實蘊儒家修齊之道與市井文化之微妙辯證。今試析其三重意蘊:

一、天文奇觀與人文記憶
"文德分月"之象,乃子時中天滿月投影秦淮,橋分兩半之奇觀。古人以"半輪秋水"喻之,暗合【周易】"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宇宙觀。李白醉月傳說更添浪漫色彩,然考【唐摭言】所載,太白金陵軼事多系後人附會。此實為明清士人將詩仙意象與科舉文化相熔鑄之集體記憶建構。

二、空間對峙與道德隱喻
橋北為江南貢院,橋南乃舊院笙歌之地,此空間布局頗具深意。【南都繁會圖】載明代秦淮河兩岸"晝則經聲琅琅,夜則簫鼓不絕",恰成"德業"與"逸樂"之象徵性分野。明清士紳筆記如【板橋雜記】多載舉子沉溺曲中事,"君子不過橋"實為儒家"克己復禮"之空間化表述,與【禮記·曲禮】"君子慎其獨"一脈相承。

三、建築寓言與世態諷喻
橋欄坍塌事故衍生的歇後語,表面言建築之弊,實則暗諷道德防潰之危。此與【孟子】"觀水有術,必觀其瀾"的警世智慧相通。清代南京竹枝詞"文德橋邊看月時,欄杆莫倚重心移",正是以物理之危喻心性之失的絕妙註腳。

要之,文德橋實為承載多重文化密碼的"文本場域":其天文奇觀體現"天人感應"的古典思維,空間對峙折射"義利之辨"的永恆命題,而建築掌故則成為民間道德教化的生動載體。今日觀之,此橋不僅是地理坐標,更是丈量傳統士人精神世界的文化標尺。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