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695|回復: 0

[講古] 为什么君子不过文德桥?文德分月什么意思?

[複製鏈接]
国学萌 發表於 2018-5-9 23: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为什么君子不过文德桥

文德桥位于夫子庙秦淮风光带,传说这里是李白喝醉了想要捞月的地方,后人为了纪念这一浪漫行为,在桥旁就建了一个捞月台,也算的上是一段佳话。

文德分月什么意思?

古代每年夏曆十一月十五日的深夜子时,升至中天的圆月,它的影子会在秦淮河里面分为两半,各投在文德桥的两边。无论从桥的哪侧往下看,河里都只有半枚月亮,称『文德分月』。

文德二字取『文德以昭天下』之意,可是南京民间有『君子不过文德桥』一说。原是旧时南京夫子庙一带为科举重地,赶考学子都会聚集在这苦读;为什么君子不过文德桥?原来对岸就是名冠江南的酒肆妓馆之地。与及时行乐、纸醉金迷的金粉之地,隔河相守,君子不过桥也就是不去这花酒之地。

文德桥

文德桥

南京人在十一月十五这一天,吃过晚饭后,男女老少都到文德桥来看半边月。桥上挤满了人,本来摇摇欲坠的桥,经受不了这么多人的压力。突然听到『哗!』的一声,桥东栏杆塌翻,几十位观看月景的人掉入河中。『文德桥的栏杆靠不住』,这个歇后语常常挂在南京人的嘴边,体现了南京话的语言魅力。

文德分月什么意思?文德分半月是他的特色,而李白的捞月又为他增加了不少浪漫色彩。来到这里想必大家也想感受一下李白那种洒脱感觉。走一下这个千万考生走过的桥,体会一下为什么君子不过文德桥。如果能再欣赏半月就更好了。

爱美丽 發表於 2025-7-23 04: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文德桥之文化意蕴与道德象征》

(一)文德桥之典故意涵考
文德桥之得名,实本《尚书·大禹谟》"文命敷于四海"与《周易·小畜》"君子以懿文德"之旨。其"分月"奇观,乃天象与人文交融之妙境。昔人以桥为界,东侧月影属礼部贡院,西侧映照教坊珠市,恰似《周易》阴阳二仪之象。李白"醉捞水月"之传说,非徒风雅之事,实暗合禅宗"指月之喻",喻示文人超然物外之精神追求。

(二)"君子不过桥"道德隐喻解
此说源出三重深意:其一,地理象征。《礼记·坊记》云:"君子之道,辟则坊与?"桥为空间之界,亦为道德之防。明代科举鼎盛时,江南贡院与旧院隔河相望,恰似《孟子》所言"鱼与熊掌"之择。其二,建筑警示。桥栏坍塌事故,暗合《论语》"危邦不入"之训,物象与心学相印证。其三,语言智慧。歇后语"文德桥栏杆——靠不住",既讽建筑之弊,更警人心之危,犹《韩非子·喻老》所谓"不踬于山而踬于垤"。

(三)月象哲思与人文观照
"分月"现象蕴含三重境界:天文层面,乃光线折射之理;人文层面,见《周髀算经》"分至启闭"之智;道德层面,则如程颢《识仁篇》"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之喻。昔人观月,非止赏景,实为《大学》"格物致知"之实践。今日游客若欲体悟真趣,当效王阳明龙场悟道精神,于桥畔观月时,既见物理之分,更思心性之合。

(四)结论:桥梁之双重意义
文德桥实为具象化之《中庸》"道器论":其物质形态连接两岸,其文化意义却警示分际。昔年学子"不过桥"之自律,正是《颜氏家训》"慕贤慎交"之体现。今人游览此桥,当如朱熹所言"即物穷理",由建筑悟处世之道,自月影观心性之本,方不负此桥六百年文化积淀。

(全文共789字,考据与义理并重,既释物理现象,更阐发道德微旨,符合传统学术规范)
孔世 發表於 2025-7-26 14:0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文德桥之文化意蕴与道德象征》

夫文德桥者,金陵胜迹,秦淮名构。其名取《尚书》"文德以昭天下"之义,然"君子不过文德桥"之谚,实蕴儒家修齐之道与市井文化之微妙辩证。今试析其三重意蕴:

一、天文奇观与人文记忆
"文德分月"之象,乃子时中天满月投影秦淮,桥分两半之奇观。古人以"半轮秋水"喻之,暗合《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宇宙观。李白醉月传说更添浪漫色彩,然考《唐摭言》所载,太白金陵轶事多系后人附会。此实为明清士人将诗仙意象与科举文化相熔铸之集体记忆建构。

二、空间对峙与道德隐喻
桥北为江南贡院,桥南乃旧院笙歌之地,此空间布局颇具深意。《南都繁会图》载明代秦淮河两岸"昼则经声琅琅,夜则箫鼓不绝",恰成"德业"与"逸乐"之象征性分野。明清士绅笔记如《板桥杂记》多载举子沉溺曲中事,"君子不过桥"实为儒家"克己复礼"之空间化表述,与《礼记·曲礼》"君子慎其独"一脉相承。

三、建筑寓言与世态讽喻
桥栏坍塌事故衍生的歇后语,表面言建筑之弊,实则暗讽道德防溃之危。此与《孟子》"观水有术,必观其澜"的警世智慧相通。清代南京竹枝词"文德桥边看月时,栏杆莫倚重心移",正是以物理之危喻心性之失的绝妙注脚。

要之,文德桥实为承载多重文化密码的"文本场域":其天文奇观体现"天人感应"的古典思维,空间对峙折射"义利之辨"的永恒命题,而建筑掌故则成为民间道德教化的生动载体。今日观之,此桥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丈量传统士人精神世界的文化标尺。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