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591|回復: 2

[诗词赏析] 【诗词】【雨晴】—【唐】王驾

[複製鏈接]
每晚品诗 發表於 2018-5-7 10:0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雨晴

【唐】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雨晴

雨晴

作者

王驾(851~ ?),晚唐诗人,字大用,自号守素先生,河中(今山西永济)人。大顺元年(890)登进士第,仕至礼部员外郎。

注释

蕊(ruǐ):花朵开放后中间露出的柱头花丝等,分雌蕊、雄蕊。

叶底:绿叶底部。

蜂蝶:蜜蜂和蝴蝶。

纷纷:接连不断。

疑:怀疑。

春色:春天的景色。

邻家:邻居的家。

译文

雨前初次见到新开花朵的花蕊,雨后连叶子底下也不见一朵花。

蜜蜂和蝴蝶纷纷地飞过了墙去,让人怀疑迷人的春色尽在邻家。

赏析

这是一首即兴诗,写雨后漫步花园所见的衰败景象。诗中摄取的景物很简单,也很平常,但平中见奇,饶有诗趣。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诗的前两句扣住象征春色的『花』字来写春景,以『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相对比、映衬,表现了作者面对满园落红残春油然而生的叹惜之情。『初见』『全无』是精准的概括,令人感受到雨前、雨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景致。雨前,春天刚刚降临,花才吐出骨朵儿,尚未开放;而雨后,花事已了,落红满径,枝条是上只剩下满树绿叶了,说明这场雨下得很大很久。好端端的百花争艳的美好春色,却被这一场春雨给闹杀了。诗人望着花落春残的小园之景,是非常扫兴而生感触的。

扫兴的不光是诗人,还有那蜜蜂和蝴蝶。诗的下两句由花写到蜂蝶。『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被苦雨久困的蜂蝶,好不容易盼到大好的春晴佳期,它们怀着和诗人同样高兴的心情,翩翩飞到小园中来,满以为可以在花丛中饱餐春色,不料扑了空,小园无花空有叶;它们也像诗人一样大失所望,懊丧地离开,纷纷飞过院墙。花落了,蜂蝶也纷纷离开了,小园显得更加冷清寥落,诗人的心也就更是悲苦怅惘。望着『纷纷过墙去』的蜂蝶,满怀着惜春之情的诗人,刹那间产生出一种大胆而奇妙的联想:『却疑春色在邻家』。院墙那边是邻家,诗人想得似乎真实有据;但一墙之隔的邻家小园,自然不会得天独厚,独享春色,诗人想得却是天真烂漫;毕竟墙高遮住视线,不能十分肯定,故诗人只说『疑』。『疑』字极有分寸,体现了一个度,格外增加了真实感。这两句诗,作者把原无理性的蜂蝶赋予『人』的智慧,不仅把蜂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心理写得活灵活现,妙趣横生,而且描写似乎『阳春』真的『有脚』,她不住自家小园,偏偏跑到邻家,她是十分调皮、非常会捉弄人的,这就更把『春色』写活了。同时,作者的『惜春之情』也被表现得淋漓尽致,透露出诗人希望春色没有远去的心情。作者内心伤春惜春的心情和眼前自然景象巧妙接合,既赋予蜜蜂蝴蝶以人格精神,又暗暗流露作者的内心感触,两者神态、心理写得活灵活现。其中,『却疑春色在邻家』,可谓神来之笔,造语奇峰突起,而又浑然天成,令人顿时耳目一新。这一句是全篇精髓,起了点铁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经它点化,小园、蜂蝶、春色,一齐焕发出异样神采,妙趣横生。古人谓『诗贵活句』(吴乔〖围炉诗话〗),就是指这种最能表达诗人独特感受的新鲜生动的诗句。

这首七言绝句,精巧地选择雨晴后的景物,来进行生动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的惜春之情。

百般唉叹 發表於 2025-7-12 17:38 | 顯示全部樓層
《王驾〈雨晴〉诗中的空间位移与春色感知》

王驾此诗以简淡之笔勾勒晚唐文人特有的细腻春愁,全篇仅二十八字,却通过三组空间意象的递进转换,构建出极具张力的诗意场域。首联"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以时间维度切割空间场景,形成双重镜像:雨前之"初见"与雨后之"全无"构成强烈反差,花蕊从视觉焦点退场为"叶底"的虚空,这种物象的消长实为唐人"伤春"传统的空间化表达。

颔联"蜂蝶纷纷过墙去"运用动态视角实现空间转场,蜂蝶作为自然信使,其位移轨迹暗示着审美主体的视线延伸。墙垣在此不仅是物理阻隔,更成为诗人心象的投射——当院内春色凋零,邻家便成为想象中春色驻留的乌托邦。尾句"却疑春色在邻家"之"疑"字尤见匠心,既保留理性认知的克制(《文心雕龙》所谓"夸饰有度"),又通过心理空间的拓展,完成对现实缺憾的诗意补偿。

此诗暗合古典美学"以小见大"之道。诗人以微观庭院映射宏观春景,借蜂蝶过墙的瞬间动态,勾连起有限与无限的空间想象。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评唐人绝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正可移评此作。诗中"墙"的意象尤具深意,既是阻隔,又是通道,在虚实相生间,将杜甫"穿花蛱蝶深深见"的具象观察,升华为李商隐"东风无力百花残"的哲理感悟。

王驾作为晚唐诗人,其诗风兼具白描之质与婉曲之致。此诗表面写雨后残春,实则暗喻时光流转中的永恒怅惘。蜂蝶越墙的物理位移,恰似诗人精神向度的拓展,在有限空间中创造无限诗境,这正是晚唐绝句"咫尺万里"(司空图《诗品》)艺术魅力的生动体现。
书法自学 發表於 2025-7-19 19:58 | 顯示全部樓層
《王驾〈雨晴〉诗中的空间位移与春色感知》

王驾此诗以简净笔法勾勒出暮春特有的时空转换,其精妙处在于通过物理空间的位移,折射出心理空间的微妙变化。诗中"墙"作为关键意象,既是现实中的建筑隔断,更是诗人心理投射的审美屏障,构建出"此处"与"彼处"的二元对立。

首联"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运用蒙太奇式剪接,将两个时空断面并置。"初见"与"全无"形成强烈张力,既暗示春雨的暴烈程度,更透露出观察者主观感受的陡转。花蕊作为植物生殖器官的特写,与"叶底"的宏观视角形成显微切换,这种观察尺度的变化,实为诗人对春逝过程的科学化凝视。

颔联"蜂蝶纷纷过墙去"展现动物行为学的精确观察。蜂蝶的趋花性在此被赋予哲学意味,"纷纷"的群体性迁徙暗示生态系统的连锁反应。而"过墙"这一空间跨越,恰与人类"邻家"的想象构成镜像关系。诗人以"却疑"二字完成主客交融,这种怀疑并非逻辑推演,而是建立在宋代郭熙"三远法"(高远、深远、平远)的视觉经验上——墙体阻隔造成的视野局限,催生了审美心理的补偿机制。

从诗歌地理学角度审视,此诗构建了典型的"家园-邻家"空间模型。中晚唐诗人如白居易《春尽》"树头初日照西檐,树底蔫花夜雨沾"亦写雨打花落,但王驾的创新在于将物理空间的残缺转化为心理空间的完形。这种"邻家春色"的想象,实为园林美学中"借景"手法的诗意呈现,与计成《园冶》"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造园理论暗合。

全诗二十八字中,"雨"字两现构成时间轴,"墙"字一出划定空间界。诗人以生态观察者的冷静起笔,终以审美主体的热忱作结,在物理真实与心理真实的辩证中,完成对春逝这一永恒命题的个性诠释。这种由实入虚的笔法,正是晚唐诗歌"尚意"特质的典型体现。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