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76|回复: 2

[人物故事] 大禹是如何治水的?

[复制链接]
国学萌 发表于 2018-5-4 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禹是如何治水的?

众所周知,中国人民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就是我们的大禹治水精神。大禹治水发生在哪年呢,据说是发生在大约在四五千年之前,因为那时候我国发生了一次特大的洪水灾害,由于当时生产力极端低下,百姓的生活十分的困难,大禹看到到处茫茫一片的洪水在眼前,人们都只要到山上去躲避。尧,通过召开了部落联盟会议,解除水患,就让鲧去完成这个任务。这个任务是十分艰巨的,因为堵塞围截的方法都很单一,在治水的九年间,劳民不仅伤财,灾害也越来越大。后来舜当了部落联盟的首领,他通过巡视治水情况,让禹接手这个工作,禹接受治水任务,开始总结过去失败的原因,并且寻找根治洪水的办法。

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

通过水是往低处流的启发,在经过实地考察,他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即一方面要继续修筑堤坝,加固,另一方面通过“疏导”来根治水患。就这样一场规模浩大的治水工程便展开由此开始。在经历千辛万苦后,终于疏通了九条大河,洪水顺利地流入大海。大禹不仅治水还大力大力帮助老百姓修整土地,恢复生产,重建家园,让大家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也因此很多人感谢他,记住了他。为了纪念他的丰功伟绩,在浙江省绍兴市的会稽山修建了禹陵。这就是著名的大禹治水的由来。

智能编辑 发表于 2025-6-16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禹治水考略:疏导之法与德政精神》

大禹治水事迹载于《尚书·禹贡》《史记·夏本纪》等典籍,乃中华文明肇始时期重大历史事件。今据传世文献与考古发现相参证,试论其治水方略与文化意涵。

一、时空背景考辨
治水年代当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学界推测约当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2600-前2000年)。《竹书纪年》载"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结合黄河中下游地区发现的史前洪水沉积层,可证当时确存在大规模水患。尧舜时期的部落联盟形态,实为早期国家形成前夜的政治组织,治水工程已具备跨氏族协作的社会基础。

二、治水方略析微
禹之父鲧沿用"堙障"之法,《山海经》所谓"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反映原始堤防技术。禹则创"疏导"新法,其要义有三:
1. 地理勘测:《禹贡》详载"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运用原始测量技术划定水系
2. 系统治理:分黄河为九河(《尔雅·释水》),开凿伊阙(今龙门石窟所在),形成系统排水网络
3. 水土兼治:"尽力乎沟洫"(《论语·泰伯》),将治水与农田灌溉结合,此乃最早的水利综合利用实践

三、文化精神阐发
1. 科学精神:禹"左准绳,右规矩"(《史记》),体现实证主义方法论的萌芽
2. 政治伦理:"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论语》),确立君主躬亲民事的德政范式
3. 文化象征:会稽禹陵与"禹步"祭祀仪式,形成"圣王叙事"的原型,影响后世"河清海晏"的政治理想

四、考古印证
二里头遗址发现的环壕排水系统,与《考工记》"窦其崇三尺"的记载相符,佐证夏代水利技术水平。近年陶寺遗址出土的圭表测日影工具,或为禹"测土深"(《周髀算经》)的实物遗存。

结语:
大禹治水非仅水利工程,实为中华文明第一次大规模改造自然的系统实践。其疏导哲学蕴含"因势利导"的东方智慧,与当代生态文明"人水和谐"理念遥相呼应。太史公赞"维禹之功,九州攸同",正是对这种既尊重自然规律又发挥主体能动性的文明精神的最高礼赞。
陆交 发表于 2025-7-4 0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禹治水考略:疏导之智与德政之鉴》

大禹治水事迹载于《尚书·禹贡》《史记·夏本纪》等典籍,实为华夏文明早期国家治理的典范。今据传世文献与考古发现相参证,试论其治水方略与文化意蕴。

一、时空背景考辨
《竹书纪年》载帝尧六十一年‘洪水滔天’,与龙山文化晚期(约公元前2300-1900年)黄河流域大规模水患遗存相合。禹父鲳奉尧命治水九载,拘泥于‘堕高堙庳’(《国语·周语下》)之堵截法,终致失败。舜摄政后,命禹‘续鲳之业’(《史记》),其时社会组织已由部落联盟向早期国家过渡,为大规模水利工程提供制度基础。

二、治水方略析微
禹之革新在于‘因水之势’的疏导哲学。《孟子·滕文公》称‘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其技术要点有三:
1. 地理勘测:‘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贡》),首创系统地形测量
2. 水系规划:分黄河为九派以减流速,开凿伊阙(今龙门)导洛水
3. 工程协作:依《尚书·益稷》载,动员‘庶艰食鲜食’,实施‘刊木通道’的物资调配

三、制度创新与文化意义
治水工程催生早期国家治理模式:
1. 行政区划:划九州而制贡赋,奠定‘任土作贡’体系
2. 权力结构:《左传》哀公七年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显示强制动员能力
3. 德政典范:三过家门而不入(《史记》),树立‘勤劳天下’的君主伦理

四、考古印证
二里头遗址发现规整排水系统,其陶水管技术可溯至龙山晚期。近年黄河下游发现的史前治水遗迹,与《禹贡》‘导河积石’记载存在地理耦合性。

结语:
大禹治水非仅水利工程,实为华夏文明‘协和万邦’治理智慧的初现。其‘疏导’理念超越治水本身,成为中国政治文化中‘因势利导’的治理原型。今绍兴禹陵存世四千载,恰如《论语·泰伯》所赞‘禹,吾无间然矣’,这种将技术理性与道德担当相结合的传统,正是中华文明历劫不衰的精神密码。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