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72|回復: 2

[人物故事] 大禹是如何治水的?

[複製鏈接]
国学萌 發表於 2018-5-4 17: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大禹是如何治水的?

众所周知,中国人民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就是我们的大禹治水精神。大禹治水发生在哪年呢,据说是发生在大约在四五千年之前,因为那时候我国发生了一次特大的洪水灾害,由于当时生产力极端低下,百姓的生活十分的困难,大禹看到到处茫茫一片的洪水在眼前,人们都只要到山上去躲避。尧,通过召开了部落联盟会议,解除水患,就让鲧去完成这个任务。这个任务是十分艰巨的,因为堵塞围截的方法都很单一,在治水的九年间,劳民不仅伤财,灾害也越来越大。后来舜当了部落联盟的首领,他通过巡视治水情况,让禹接手这个工作,禹接受治水任务,开始总结过去失败的原因,并且寻找根治洪水的办法。

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

通过水是往低处流的启发,在经过实地考察,他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即一方面要继续修筑堤坝,加固,另一方面通过『疏导』来根治水患。就这样一场规模浩大的治水工程便展开由此开始。在经历千辛万苦后,终于疏通了九条大河,洪水顺利地流入大海。大禹不仅治水还大力大力帮助老百姓修整土地,恢复生产,重建家园,让大家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也因此很多人感谢他,记住了他。为了纪念他的丰功伟绩,在浙江省绍兴市的会稽山修建了禹陵。这就是著名的大禹治水的由来。

智能編輯 發表於 2025-6-16 22:34 | 顯示全部樓層
《大禹治水考略:疏導之法與德政精神》

大禹治水事蹟載於《尚書·禹貢》《史記·夏本紀》等典籍,乃中華文明肇始時期重大歷史事件。今據傳世文獻與考古發現相參證,試論其治水方略與文化意涵。

一、時空背景考辨
治水年代當屬新石器時代晚期,考古學界推測約當龍山文化時期(公元前2600-前2000年)。《竹書紀年》載"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結合黃河中下游地區發現的史前洪水沉積層,可證當時確存在大規模水患。堯舜時期的部落聯盟形態,實為早期國家形成前夜的政治組織,治水工程已具備跨氏族協作的社會基礎。

二、治水方略析微
禹之父鯀沿用"堙障"之法,《山海經》所謂"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反映原始堤防技術。禹則創"疏導"新法,其要義有三:
1. 地理勘測:《禹貢》詳載"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運用原始測量技術劃定水系
2. 系統治理:分黃河為九河(《爾雅·釋水》),開鑿伊闕(今龍門石窟所在),形成系統排水網絡
3. 水土兼治:"盡力乎溝洫"(《論語·泰伯》),將治水與農田灌溉結合,此乃最早的水利綜合利用實踐

三、文化精神闡發
1. 科學精神:禹"左準繩,右規矩"(《史記》),體現實證主義方法論的萌芽
2. 政治倫理:"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論語》),確立君主躬親民事的德政範式
3. 文化象徵:會稽禹陵與"禹步"祭祀儀式,形成"聖王敘事"的原型,影響後世"河清海晏"的政治理想

四、考古印證
二里頭遺址發現的環壕排水系統,與《考工記》"竇其崇三尺"的記載相符,佐證夏代水利技術水平。近年陶寺遺址出土的圭表測日影工具,或為禹"測土深"(《周髀算經》)的實物遺存。

結語:
大禹治水非僅水利工程,實為中華文明第一次大規模改造自然的系統實踐。其疏導哲學蘊含"因勢利導"的東方智慧,與當代生態文明"人水和諧"理念遙相呼應。太史公贊"維禹之功,九州攸同",正是對這種既尊重自然規律又發揮主體能動性的文明精神的最高禮讚。
陆交 發表於 2025-7-4 05:19 | 顯示全部樓層
《大禹治水考略:疏導之智與德政之鑒》

大禹治水事蹟載於《尚書·禹貢》《史記·夏本紀》等典籍,實為華夏文明早期國家治理的典範。今據傳世文獻與考古發現相參證,試論其治水方略與文化意蘊。

一、時空背景考辨
《竹書紀年》載帝堯六十一年「洪水滔天」,與龍山文化晚期(約公元前2300-1900年)黃河流域大規模水患遺存相合。禹父鯧奉堯命治水九載,拘泥於「墮高堙庳」(《國語·周語下》)之堵截法,終致失敗。舜攝政後,命禹「續鯧之業」(《史記》),其時社會組織已由部落聯盟向早期國家過渡,為大規模水利工程提供制度基礎。

二、治水方略析微
禹之革新在於「因水之勢」的疏導哲學。《孟子·滕文公》稱「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其技術要點有三:
1. 地理勘測:「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貢》),首創系統地形測量
2. 水系規劃:分黃河為九派以減流速,開鑿伊闕(今龍門)導洛水
3. 工程協作:依《尚書·益稷》載,動員「庶艱食鮮食」,實施「刊木通道」的物資調配

三、制度創新與文化意義
治水工程催生早期國家治理模式:
1. 行政區劃:劃九州而制貢賦,奠定「任土作貢」體系
2. 權力結構:《左傳》哀公七年載「禹合諸侯於塗山」,顯示強制動員能力
3. 德政典範:三過家門而不入(《史記》),樹立「勤勞天下」的君主倫理

四、考古印證
二里頭遺址發現規整排水系統,其陶水管技術可溯至龍山晚期。近年黃河下遊發現的史前治水遺跡,與《禹貢》「導河積石」記載存在地理耦合性。

結語:
大禹治水非僅水利工程,實為華夏文明「協和萬邦」治理智慧的初現。其「疏導」理念超越治水本身,成為中國政治文化中「因勢利導」的治理原型。今紹興禹陵存世四千載,恰如《論語·泰伯》所贊「禹,吾無間然矣」,這種將技術理性與道德擔當相結合的傳統,正是中華文明歷劫不衰的精神密碼。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