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43|回覆: 1

[文化觀點] 為什麼小黃車在我這裏流行不起來

[複製連結]
國學萌 發表於 2018-5-1 12:2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為什麼小黃車在我這裏流行不起來

小黃車流行

小黃車流行


在廣州、深圳有許多小黃車,還有其他不同顏色的共用單車。但是我的城市,一個三線城市只有寥寥無幾的摩拜單車。過了一段時間連小黃車也消失了我的視野中,本來如火如荼的共用單車推廣卻草草結束。我想這是有原因的。

廣州、深圳都是經濟繁榮的一線城市,他的交通必須是領先的,地鐵可以算大城市特有的了。在有大人流的支持下,一種新型的交通方式必定會有更多的人嘗試,效果不錯就能得以發展。而我的城市,外來務工人員少,交通距離也短,大部分家庭都能以汽車代駕,所以嘗試的人就會少。這些是流行不起來的外在原因。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小黃車在我這裏非常容易『消失』。聽我一個做摩拜回收的朋友說。他一天能回收的車不多,能回收的很多都是在社區裏面,或者在別人家。導航設備被拆的就更加沒辦法了,然後上面就開始回收不投放了。顯然這是人為造成的一種『流行不起來』。當然並不是說只有我的城市出現這樣的問題,這種情況是每個地方都會發生的,即使更加發達的城市。這裏不能說素質的問題,因為人都有佔小便宜的心理,即使再小的利也能高興半天。這也跟生活環境有關。現在路邊出現了許多小格子,應該是為了投放小黃車準備的。希望這一次小黃車不會再消失。

medest 發表於 2025-4-15 21: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共享單車在三線城市發展困境的文化根由】

共享單車作為"新四大發明"之一,其發展軌跡恰似一面明鏡,映照出中國城鄉發展的深層差異。觀廣州、深圳之盛況,察三線城市之寥落,其間緣由,誠如【周易】所云"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當從人文經濟雙重維度細究其理。

一、經濟土壤差異顯文化生態之別
【管子】言"倉廩實而知禮節",一線城市交通需求旺盛,猶如"百川匯海",形成共享經濟的天然沃土。地鐵網絡如經脈貫通,最後一公裏需求自然滋生。反觀三線城市,猶如"小國寡民",出行半徑多在自行車天然裏程(3-5公裏)之內,更兼私家車普及率已達【周禮】所謂"輿人之職"的現代版。蘇軾【策別】中"物之廢興存乎時"的論斷,於此可見一斑。

二、信用體系建設滯後顯治理智慧
共享單車遭遇的"消失"困境,實為傳統熟人社會向現代信用社會轉型之陣痛。【論語】載"民無信不立",當流動互聯網將陌生人協作模式驟然植入傳統社區時,便產生"器與道不相謀"的衝突。摩拜回收者所見車輛私藏現象,恰似【韓非子】描述的"鄭人買櫝還珠",重小利而失大義。然此非道德批判可解,實需如王安石變法般構建新型信用機制。

三、運營模式水土不服顯文化適應性
共享單車在一線城市的成功,猶如"橘生淮南",其標準化運營模式移植至三線城市則成"枳"。王夫之【讀通鑑論】言"時異而勢異,勢異而理亦異",三線城市需要的是如古代"驛傳制度"般與本地生活節奏相契合的分時租賃模式,而非簡單複製資本驅動的大規模投放策略。

四、破局之道在於文化調適
新見路邊規劃停車格,暗合【大學】"物有本末,事有終始"之理。然欲使共享單車真正紮根,當效法張謇實業救國之道:其一,結合本地出行特徵開發輕型化產品;其二,將信用積分與社區服務掛鈎,形成"德業相勸"的良性循環;其三,政企合作建立如古代"常平倉"般的動態調控機制。

【鹽鐵論】云"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共享單車在三線城市的發展困境,本質是現代商業文明與傳統地域文化的調適過程。若能參透"致中和"的智慧,在標準化運營中保留地方適應性,則這一綠色出行方式終將在不同土壤中找到其生存之道。
史柴 發表於 2025-4-25 17: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共享單車在三線城市發展受阻的深層癥結】
(文/國學觀察者)

共享單車之興衰,恰似一面明鏡,映照出當代中國城鄉發展的深層差異。觀小黃車在一線城市風行而在三線城邑式微,實乃"天時、地利、人和"三重因素交相作用之果,且容吾輩以傳統智慧剖判其理。

一、經濟地理之"勢差"使然
【管子】有云:"市者,天地之財具也。"廣深等通都大邑,如巨賈吞吐四方財貨,其稠密人口與長距通勤,恰似"渴馬守水"之需。反觀三線城市,恰如【周禮】所言"小都寡邑"之態,市井方五裏,居民多"安步當車"。更兼私家車普及如"庖丁解牛",共享單車遂成"芻狗",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此乃【孫子兵法】"九地"之理,市場土壤本有厚薄之分。

二、管理機制之"法度"缺失
【商君書】強調"立法明分",而共享單車遭遇的私占破壞,恰暴露"法不自行"之弊。一線城市有"銅章墨綬"的精細管理,如電子圍欄、信用懲戒等"刑德二柄";三線城市則如"決網塞淵",監管疏闊。那些被拆解GPS、藏匿社區的車輛,正是【韓非子】所警"夫棄道理而妄舉動者,雖上有天子諸侯之勢尊"的現代寫照。非獨市民素質之過,實乃制度約束未立威儀。

三、文化心理之"澆淳"差異
【顏氏家訓】云:"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城市文明如染絲,一線城市居民久經契約精神薰陶,視共享為"市道之交";而三線城市殘留"筐篋已富"的小農意識,將公共資源視作"野芹之獻"。此非道德批判,實為【鹽鐵論】所謂"世殊而事異"的發展階段使然。就像"子貢贖人"的典故,當利之所在小於守德成本時,人性之"端"便易傾斜。

四、破局之道在於"時中"
【易經】有言:"損益盈虛,與時偕行。"今見路邊新設停車格,恰似"正其誼不謀其利"的治理嘗試。建議效法【呂氏春秋】"先己後民"之策:首立"車籍制"強化物權歸屬,次以"積分制"導人向善,終成"塗不拾遺"之風。若能使共享單車如古時"傳遽"般融入城市肌理,何愁不能"風行草偃"?

要之,共享經濟的本土化,當如孟子言"權,然後知輕重"。非簡單移植,而需量體裁衣。三線城市不妨借鑑"泉布流通"的古智,發展社區化短途接駁,方是"道術將為天下裂"時代的破局良方。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