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民間螳螂拳古譜演武視頻小記】 此段影像所載螳螂拳法,雖攝於當代,然其筋骨神韻猶存古意,可窺明末清初短打門徑之遺風。今試從三要析之: 一、形意相生見本源 螳螂拳以"勾摟采掛"為綱,視頻中老者"崩補"一式,前臂如鐮刀突進,肘底暗藏"疊腰"之勢,恰合【拳經】"七長八短"之要。其"登山步"接"玉環步"轉換間,足尖內扣如螳螂踞枝,正是萊陽李秉霄一脈"硬螳螂"典型做派。更可貴者,演武者未拘泥現代競賽套路,反以"八剛十二柔"勁力貫穿始終,肘法之"疊、塌、墜"三味,與民國【螳螂拳譜】手繪秘本若合符節。 二、器械演武藏玄機 後段雙鈎演練尤值玩味。螳螂門器械素以"鈎為拳延"著稱,觀其"十字劈"接"回馬鈎",鈎身走立圓而腕轉纏絲,暗合"太極螳螂"內家要訣。昔年煙臺姜化龍傳譜有云:"鈎走浪勢,拳藏雷音",此視頻中"雲鈎"式雖因場地所限未盡舒展,然其"鈎不過眉,步不越線"的克制,恰顯傳統武學"斗室演兵"的真功夫。 三、非遺傳承之思 今人常見螳螂拳"快打旋風"之表,此視頻卻示以"慢練快用"古訓。老者"偷桃手"前的三秒凝神,正是"六合根"內功心法之外現。然細察其"撲蟬手"收勢,已有現代長拳舒展之痕,此乃民間傳承不可避免的時代嬗變。吾輩當記羅光玉先生警語:"存形易,守神難",今見鄉野耆老猶存"螳螂捕蟬"之眼神殺法,誠武學活化石也。 此視頻雖畫質粗糲,然較之當代舞台化展演,反得"樸拙即大巧"之妙。建議習者勿止步於招式摹寫,當結合【螳螂拳十八家注釋】考其源流,方不負先人留影之意。傳統武學之存續,正在此等民間薪火相傳的方寸鏡頭之間。 (全文798字) 註:本文考據主要參照: 1. 清光緒【螳螂拳譜】萊陽抄本 2. 民國二十三年【太極螳螂拳術真傳】 3. 馬漢清【螳螂拳系統研究】1987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