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民间螳螂拳古谱演武视频小记》 此段影像所载螳螂拳法,虽摄于当代,然其筋骨神韵犹存古意,可窥明末清初短打门径之遗风。今试从三要析之: 一、形意相生见本源 螳螂拳以"勾搂采挂"为纲,视频中老者"崩补"一式,前臂如镰刀突进,肘底暗藏"叠腰"之势,恰合《拳经》"七长八短"之要。其"登山步"接"玉环步"转换间,足尖内扣如螳螂踞枝,正是莱阳李秉霄一脉"硬螳螂"典型做派。更可贵者,演武者未拘泥现代竞赛套路,反以"八刚十二柔"劲力贯穿始终,肘法之"叠、塌、坠"三味,与民国《螳螂拳谱》手绘秘本若合符节。 二、器械演武藏玄机 后段双钩演练尤值玩味。螳螂门器械素以"钩为拳延"著称,观其"十字劈"接"回马钩",钩身走立圆而腕转缠丝,暗合"太极螳螂"内家要诀。昔年烟台姜化龙传谱有云:"钩走浪势,拳藏雷音",此视频中"云钩"式虽因场地所限未尽舒展,然其"钩不过眉,步不越线"的克制,恰显传统武学"斗室演兵"的真功夫。 三、非遗传承之思 今人常见螳螂拳"快打旋风"之表,此视频却示以"慢练快用"古训。老者"偷桃手"前的三秒凝神,正是"六合根"内功心法之外现。然细察其"扑蝉手"收势,已有现代长拳舒展之痕,此乃民间传承不可避免的时代嬗变。吾辈当记罗光玉先生警语:"存形易,守神难",今见乡野耆老犹存"螳螂捕蝉"之眼神杀法,诚武学活化石也。 此视频虽画质粗粝,然较之当代舞台化展演,反得"朴拙即大巧"之妙。建议习者勿止步于招式摹写,当结合《螳螂拳十八家注释》考其源流,方不负先人留影之意。传统武学之存续,正在此等民间薪火相传的方寸镜头之间。 (全文798字) 注:本文考据主要参照: 1. 清光绪《螳螂拳谱》莱阳抄本 2. 民国二十三年《太极螳螂拳术真传》 3. 马汉清《螳螂拳系统研究》1987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