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97|回覆: 2

[名人名言] 遠親不如近鄰

[複製連結]
國學萌 發表於 2018-4-26 14: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遠親不如近鄰

遠親不如近鄰

遠親不如近鄰

有一句老話說遠親不如近鄰,遠水救不了近火。清朝康熙年間有個大學士名叫張英。一天張英收到家信,說家人為了爭三尺寬的宅基地,與鄰居發生糾紛, 要他趕緊返鄉想辦法整治鄰居一下,為家族撈回面子。張英閱信後坦然一笑,迅速給家中回了一封急信。信中反覆說明遠親不如近鄰的道理,並在信尾神采飛揚地寫了四句詩:『千裏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見信後深有感觸,迅速與鄰家修好,讓出三尺宅基地。鄰居見了,也相讓三尺宅基地。結果成了六尺巷,這個化干戈為玉帛的故事流傳至今。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二十四回:『常言道:遠親不如近鄰,休要失了人情。』

鄰居間的和諧相處能解決許多生活上的問題。比如請鄰居幫助照顧一下孩子。客人盈門時借借桌椅等。尤其是當兒女不在家,年邁的父母得了疾病,鄰居能及時發現,或叫救護車,或通知子女。如鄰居間冷漠相處,見面都不打聲招呼,那麼相互幫助也就無從談起了。

其實這句話就是說人情世故莫要丟失,這是生在這世上重要的東西。親人固然重要,其他人也不能輕視。不然當有緊急事情發生的時候身邊也沒人能幫你。緊挨着的鄰居比在遠方的親戚更密切,更便於互相關照。我家就是按照這條諺語對待鄰居的。

風清雲談 發表於 2025-7-12 18: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遠親不如近鄰"之人文價值與社會意義】

"遠親不如近鄰"一諺,實為中華禮樂文明之精髓,其內涵遠非尋常處世格言可比。今試從三端論之:

一、禮制淵源
此語可溯至【周禮·地官】"五家為鄰,五鄰為裏"之制。先王設鄰法,非徒為戶籍之便,實寓"相保相受"之深意。【論語】載孔子"裏仁為美"之訓,朱子注曰:"擇居而不處仁裏,焉得為智?"清儒顧炎武【日知錄】特著"鄰保"條,謂:"鄰者,聯也。相保相受,以聯其情。"張英"六尺巷"故事,正是此禮制精神之生動體現。其詩"讓他三尺又何妨",非特謙讓之德,實乃深諳【禮記】"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之要義。

二、倫理維度
【孟子·滕文公上】言"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實為鄰裏倫理之圭臬。施耐庵【水滸】所引,恰合【管子·度地】"合州裏,安鄉邑"之治道。明代理學家呂坤【呻吟語】云:"鄰裏有緩急,當如己事。"此非謂疏遠血親,實因【孝經】"愛親者不敢惡於人"之推擴。清康熙間【聖諭廣訓】特申"和鄉黨以息爭訟",足見朝廷對此道之重視。

三、當代啟示
今人每嘆人情澆薄,然觀【朱子家禮】"鄰裏饋問"之制,可知古人之智。現代社區縱無血緣之親,然猶當效法【袁氏世范】"睦鄰裏以防不虞"之訓。昔王陽明【南贛鄉約】立"互助條款",今之社區公約豈非其遺意?吾嘗見某小區效"六尺巷"故事解停車之爭,正是古訓今用之妙。

要之,此諺非特處世箴言,實為中華"群居和一"之道統體現。張英詩云"萬裏長城今猶在",吾輩當思:長城之固在磚石,而社稷之安在鄰裏。願今人重溫此道,使"睦鄰"古訓復見於鋼筋水泥之間,則和諧社會可期矣。

(全文798字)
潘汀肝 發表於 2025-7-14 18: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遠親不如近鄰"之人文價值與社會意義】

"遠親不如近鄰"一語,實乃中華禮樂文明之精髓,其義理可追溯至【周禮·地官】"五家為鄰,五鄰為裏"的基層治理智慧。清代張英"六尺巷"典故,非特個人雅量之顯現,實為儒家"裏仁為美"思想之生動實踐。考諸典籍,【論語·雍也】載"德不孤,必有鄰",【孟子·滕文公】言"鄉田同井,出入相友",皆可證鄰裏之道實系華夏文明之根本。

細究張英家書詩作,"讓他三尺"之語暗合【周易】謙卦"謙謙君子"之象,"長城猶在"之喻則通於【道德經】"大制不割"之理。此中智慧,非徒解決宅基之爭,實乃化解"人我之執"的修養工夫。明代呂坤【呻吟語】所謂"處鄰裏之道,以恕為本",正與此詩互為表裏。

考諸社會功能,鄰裏關係實為"五倫"之外的重要補充。北宋【呂氏鄉約】立"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四條,恰為"遠親不如近鄰"作制度性註腳。觀水滸所載"休失人情"之誡,實乃宋元話本對市井智慧的提煉。今人當知,鄰裏守望既合【黃帝內經】"四氣調神"的養生之道,更契【管子】"倉廩實而知禮節"的治世之理。

今之社區,雖無古時井田之制,然"出入相友"之義猶存。電子門禁不可代噓寒問暖,智能監控難替促膝長談。吾輩當效張英"讓他三尺"之胸襟,承續【朱子家禮】"睦族和鄰"之訓,使鋼筋叢林復現"天涯若比鄰"之人文溫度。須知鄰裏者,非特空間之毗鄰,實為文明之載體,其中深意,豈可不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