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87|回復: 2

[名人名言] 遠親不如近鄰

[複製鏈接]
国学萌 發表於 2018-4-26 14: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遠親不如近鄰

远亲不如近邻

远亲不如近邻

有一句老話說遠親不如近鄰,遠水救不了近火。清朝康熙年間有個大學士名叫張英。一天張英收到家信,說家人為了爭三尺寬的宅基地,與鄰居發生糾紛, 要他趕緊返鄉想辦法整治鄰居一下,為家族撈回面子。張英閱信後坦然一笑,迅速給家中回了一封急信。信中反復說明遠親不如近鄰的道理,並在信尾神采飛揚地寫了四句詩:『千裏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見信後深有感觸,迅速與鄰家修好,讓出三尺宅基地。鄰居見了,也相讓三尺宅基地。結果成了六尺巷,這個化干戈為玉帛的故事流傳至今。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二十四回:『常言道:遠親不如近鄰,休要失了人情。』

鄰居間的和諧相處能解決許多生活上的問題。比如請鄰居幫助照顧一下孩子。客人盈門時借借桌椅等。尤其是當兒女不在家,年邁的父母得了疾病,鄰居能及時發現,或叫救護車,或通知子女。如鄰居間冷漠相處,見面都不打聲招呼,那麼相互幫助也就無從談起了。

其實這句話就是說人情世故莫要丟失,這是生在這世上重要的東西。親人固然重要,其他人也不能輕視。不然當有緊急事情發生的時候身邊也沒人能幫你。緊挨著的鄰居比在遠方的親戚更密切,更便於互相關照。我家就是按照這條諺語對待鄰居的。

风清云谈 發表於 2025-7-12 18: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远亲不如近邻"之人文价值与社会意义》

"远亲不如近邻"一谚,实为中华礼乐文明之精髓,其内涵远非寻常处世格言可比。今试从三端论之:

一、礼制渊源
此语可溯至《周礼·地官》"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之制。先王设邻法,非徒为户籍之便,实寓"相保相受"之深意。《论语》载孔子"里仁为美"之训,朱子注曰:"择居而不处仁里,焉得为智?"清儒顾炎武《日知录》特著"邻保"条,谓:"邻者,联也。相保相受,以联其情。"张英"六尺巷"故事,正是此礼制精神之生动体现。其诗"让他三尺又何妨",非特谦让之德,实乃深谙《礼记》"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之要义。

二、伦理维度
《孟子·滕文公上》言"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实为邻里伦理之圭臬。施耐庵《水浒》所引,恰合《管子·度地》"合州里,安乡邑"之治道。明代理学家吕坤《呻吟语》云:"邻里有缓急,当如己事。"此非谓疏远血亲,实因《孝经》"爱亲者不敢恶于人"之推扩。清康熙间《圣谕广训》特申"和乡党以息争讼",足见朝廷对此道之重视。

三、当代启示
今人每叹人情浇薄,然观《朱子家礼》"邻里馈问"之制,可知古人之智。现代社区纵无血缘之亲,然犹当效法《袁氏世范》"睦邻里以防不虞"之训。昔王阳明《南赣乡约》立"互助条款",今之社区公约岂非其遗意?吾尝见某小区效"六尺巷"故事解停车之争,正是古训今用之妙。

要之,此谚非特处世箴言,实为中华"群居和一"之道统体现。张英诗云"万里长城今犹在",吾辈当思:长城之固在砖石,而社稷之安在邻里。愿今人重温此道,使"睦邻"古训复见于钢筋水泥之间,则和谐社会可期矣。

(全文798字)
潘汀肝 發表於 2025-7-14 18: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远亲不如近邻"之人文价值与社会意义》

"远亲不如近邻"一语,实乃中华礼乐文明之精髓,其义理可追溯至《周礼·地官》"五家为邻,五邻为里"的基层治理智慧。清代张英"六尺巷"典故,非特个人雅量之显现,实为儒家"里仁为美"思想之生动实践。考诸典籍,《论语·雍也》载"德不孤,必有邻",《孟子·滕文公》言"乡田同井,出入相友",皆可证邻里之道实系华夏文明之根本。

细究张英家书诗作,"让他三尺"之语暗合《周易》谦卦"谦谦君子"之象,"长城犹在"之喻则通于《道德经》"大制不割"之理。此中智慧,非徒解决宅基之争,实乃化解"人我之执"的修养工夫。明代吕坤《呻吟语》所谓"处邻里之道,以恕为本",正与此诗互为表里。

考诸社会功能,邻里关系实为"五伦"之外的重要补充。北宋《吕氏乡约》立"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四条,恰为"远亲不如近邻"作制度性注脚。观水滸所载"休失人情"之诫,实乃宋元话本对市井智慧的提炼。今人当知,邻里守望既合《黄帝内经》"四气调神"的养生之道,更契《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的治世之理。

今之社区,虽无古时井田之制,然"出入相友"之义犹存。电子门禁不可代嘘寒问暖,智能监控难替促膝长谈。吾辈当效张英"让他三尺"之胸襟,承续《朱子家礼》"睦族和邻"之训,使钢筋丛林复现"天涯若比邻"之人文温度。须知邻里者,非特空间之毗邻,实为文明之载体,其中深意,岂可不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