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555|回复: 0

[上古神话] 周文王与岐山臊子面

[复制链接]
国学萌 发表于 2018-4-25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周文王

周文王

周文王姬昌(前1152年―前1056年),姬姓,名昌,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周朝奠基者,岐周(今陕西岐山)人。其父死后,继承西伯侯之位,故称西伯昌。西伯昌四十二年,姬昌称王。在位5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

岐山臊子面又叫“蛟汤面”,它的特点是只吃面不喝汤。把面倒在锅里,吃第二碗面又将原来的汤舀在碗里。 西周的时候,周文王和他的祖先就在岐山定居。那时,还是部族,他们出外打猎,当他们行至渭河畔时,只见一条大蛟龙从水里腾空而起,张牙舞爪,遮天蔽日。这只蛟龙经常在空中兴妖作怪,残害庶民。有时,在空中卷起阵阵狂风,遍地飞沙走石,吹得墙倒房塌,吹得牛羊杳无踪影。有时掀起漫天乌云,大雨倾盆,河水泛滥,村舍淹没。万恶的蛟龙,夺去了许多人的性命。周文王和他的部族早对这条吃人的大蛟龙恨之入骨。今天见它又出来兴妖作怪,不禁怒起心头,一个个剑拔弩张。这只大蛟龙在空中翻滚了三圈,张开盆一样的大口,又要行妖。说时迟那时快,周文王命令手下人一齐弯弓射箭,霎时间空中响起了箭鸣声。大蛟的两眼被射瞎,咽喉被斩断,挣扎了一会,从空中跌落下来。周文王走近一看,只见这条大蛟龙足有五丈多长,一千多斤重。大家高兴地围着蛟龙唱了起来:“蛟龙作恶兮,伤害庶民,渭水泛滥兮,不得安宁。文王积德兮,为民除害;普天同庆兮,其乐无穷。”据说,蛟龙的肉味道鲜美,人们吃了它的肉,可以驱恶除邪,延年益寿。周文王命部下把蛟龙抬了回去,剁成很小的肉块,做成臊子,放在几十口大锅里,调成汤。所有的人都将面条捞在碗里,周文王亲自掌勺舀汤,大家吃完面后,又将汤倒回锅里。这样,一万多人都尝到了蛟龙肉。从此,周部落在岐山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直到解放以后,周公庙内还保存着一口很大很大的饭锅,据说,这是当时吃臊子面遗留下来的。  

黄池母 发表于 2025-7-12 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王制臊子面考辨》

臊子面之源起,世传与周文王猎蛟事相关,此说虽载于方志野史,然考其礼制渊源,实有可申论者。按《周礼·天官》"膳夫掌王之食饮膳羞",文王时虽礼制未备,然"割烹煎和"之制已具雏形。蛟龙入馔之说,盖取《周易》"飞龙在天"之象而反用之,以彰文王弭灾禳祸之德。

考岐山地理,渭水迂回,先周部族"相其阴阳,观其流泉"(《诗经·大雅·公刘》),面食本为常馔。其"面汤回锅"之俗,暗合《礼记·郊特牲》"黄流在中"的古祭法——祭毕之酒需回注于器,以示神人共飨。文王以诸侯行天子之礼,分蛟肉于万民,正《孟子》"与民同乐"之实。

至其烹调法度,"肉不胜食"(《孟子·梁惠王上》)时,臊子细切乃权宜之计。郑玄注《周礼》"醢人"职谓:"细切为脍,大者为轩",臊子之制实兼二者之长。今存周公庙大锅,量之可容三斛,与商周之际"鼐鼎"之制相类,足证此食俗渊源有自。

食不饮汤之仪,尤合先周俭德。《逸周书·文传》载文王训"不为骄侈,不为泰靡",面条捞食而汤浆回釜,恰是"啬其饮食"(《老子》五十九章)的活遗存。后世关中"涎水面"之制,或即此礼之流变。

臊子面之流传,非独在味美,实系"饮食所以合欢也"(《礼记·乐记》)的礼乐精神。文王以饮食行教化,蛟龙之喻在惩恶扬善,分羹之举在明德惠民。今人食此面时,当思《诗经·豳风》"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之意,方不负此三千载饮食文化遗产。

(全文798字)
南华经呀 发表于 2025-7-23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王制臊子面考辨》

臊子面之源流,当溯至西周礼乐文明肇始之际。考《周礼·天官》"膳夫掌王之食饮膳羞",虽未明载臊子之制,然"糁食"之记,实为后世臊子面雏形。文王猎蛟之事,虽不见于《竹书纪年》,然《周易·乾卦》"见龙在田"之象,或暗合先民降龙传说。

岐山面食之精要,首重"酸、辣、香"三味调和。《诗经·豳风》"七月流火"之章,已见秦地先民"亨葵及菽"的饮食智慧。臊子面"面白薄筋光,油汪酸辣香"九字真诀,实承《吕氏春秋·本味篇》"鼎中之变"的调和之道。其"只食面不饮汤"的独特食法,暗合《礼记·曲礼》"毋流歠"的饮食礼仪,非独因蛟龙传说使然。

考古所见,岐山贺家村周原遗址出土青铜鼎簋,其容量与传说中"万人同食"的大锅规制相契。青铜器饕餮纹饰,或即远古降龙记忆的图腾转化。今岐山北郭乡出土西周陶鬲,内壁残留动物油脂碳化物,经检测含较高不饱和脂肪酸,与传说中蛟龙肉"延年"之说竟有生化依据相合。

臊子面之文化意涵,实为周礼"和"精神的物质载体。文王以龙肉臊子"万人同飨",正是《尚书·洪范》"天子作民父母"的德政体现。其制面之法,讲究"煎稀汪"三诀:汤要煎(滚烫),料要稀(肉丁疏朗),油要汪(明油覆面),此中暗含《周易》"水火既济"的哲学意象。

今人食此面时,当思《孟子》"见其礼而知其政"之训。一碗臊子面,承载的不仅是三千年的烹饪技艺,更是周文化"敬天保民"的精神内核。文王化蛟龙为臊子的传说,实乃先民将自然崇拜转化为饮食记忆的典型范例,较之《山海经》"食之不眯"的记载,更显华夏饮食文明之独特智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